有关课文“范进中举”的问题及答案、速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5:39:17

有关课文“范进中举”的问题及答案、速度
有关课文“范进中举”的问题及答案、速度

有关课文“范进中举”的问题及答案、速度
1.范进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性?
清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曾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这里说的前三类人都是小说作者所批判的对象. 范进大概可以归入闲斋老人说的“下人”一类.“下人者”,对人低三下四之谓也,更确切地说,就是对来自周围人们的侮辱、轻蔑和嘲笑都默默接受下来,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范进的“下人”,确实“下”得出奇.例如,在他中了秀才之后,胡屠户依旧说他是“现世宝”,他居然“唯唯连声”,不作辩解;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听着那些不堪入耳的话,也仅止于“摸门不着”而已——如此“下人”,简直到了麻木的地步!真可谓卑怯之至,屈辱之至.对胡屠户如此,对其他人也如此. 范进这种性格是在他三十多年场屋困顿的生涯中形成的.三十多年来,他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不断地应试,又不断地失败,除了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弄外,他什么也没有得到.他终于考上了秀才,可是人们都认为,是宗师怜悯他,“舍与”他的.他几乎陷入了绝境,当邻居到集上寻他,告诉他已经中举的喜讯,他怎么也不敢相信就是这种近乎绝望的心理反映.
2.胡屠户的形象有什么意义?
胡屠户是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范进中举前,被他视为“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连中了秀才也是他“带挈”的;对范进希图中举,又极尽讽刺嘲弄之能事,比如“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还有“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啦,一派粗鄙的话,不堪入耳.待到范进果真中了举,他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把范进真的捧上了天——说他是“天上的星宿”.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说穿了,就是因为“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由此看来,此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金钱欲.
3.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课文的讽刺手法有: (1)夸张手法 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这是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这看来似乎离奇得很,却如鲁迅所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可信的.理由是,当时士人热衷于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惊喜若狂,更何况范进20岁开始应试至今已有35年,在如此漫长的等待之后,他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又怎能不惊喜得发疯呢!中举,对范进来说自然是荣耀之至,但挨巴掌却是受辱,荣而后辱,这是作者有意鞭挞他的丑恶灵魂,具有极强的讽刺意义. (2)对比手法 文中写胡屠户用的是对比手法,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揭示他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例如,写范进的疯态: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宿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跑到集市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这就是强烈的讽刺. 又如,写胡屠户的贪婪相: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4.形象反应
这些夸张的人物形象反应了一个怎样的社会问题? 这群人如此扭曲的最终原因是封建的科举制度,作者对此持批判态度.范进等人是畸形社会中一群异化的人,这般冰冷的社会风气必将使其走向衰亡.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尖锐的讽刺艺术。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教学重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课前准备】 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小组找出文中认为可笑的地方。
【教学方法】讲授法 对话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已了解了小说的基本情节)
【教学过程】 <...

全部展开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尖锐的讽刺艺术。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态。
【教学重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课前准备】 以4人小组为单位,分小组找出文中认为可笑的地方。
【教学方法】讲授法 对话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已了解了小说的基本情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人是否缺乏幽默感呢?不是的。(以鲁迅《藤野先生》中一段关于“清国留学生”的描写为例)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我们发现在读《范进中举》的时候,常常会因人物的某个动作,某句话而发笑,这是作者把讽刺手法运用到人物描写当中。
二、赏——讽刺手法
1、明确何为讽刺
讽刺: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2、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可笑的地方,赏析当中的讽刺艺术。(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择其一处或几处文段进行表演或朗读。)
表演小结:我认为 可笑,这处描写揭露 / 批判 /嘲笑 。
三、议——小说主题
1、作者为何把人物描写得如此可笑?
——借夸张的描写,以讽刺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2、登上演讲台: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分组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暴露了被功名富贵毒害腐蚀的人情世态(人与人之间冷漠的关系)。
四、写——学以致用
中举后第二天,正当大家还沉浸在范进中举的喜悦中时,报录的气喘吁吁的赶到,叫
道:“报错了!报错了!中举的是彼县的范进,不是此县的范进!”……
请同学们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讽刺性的描写,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描绘出其听到这消
息后的反应。
五、移——迁移训练
作业:1、我们再来认识另一位经典人物——严监生。(阅读课外文段)
2、除了被科举制度毒害的范进,嫌贫爱富的胡屠户外,《儒林外史》还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请你再介绍一位小说中的经典人物。

《范进中举》小组合作记录表
组长: 记录员: 组员:
※ 赏:讽刺艺术
小组交流预习作业,找出可笑的地方,赏析当中的讽刺艺术,选择其中的一段或几段来进行小组合作表演或朗读。
句子/ 段落:



这处描写揭露 / 批判 /嘲笑

※ 议:小说主题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提示:选好角度,围绕小说中心,言之成理)
讨论要点记录:





※ 写:学以致用
反应描写(提示: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呼应课文,以讽刺性的手法来进行人物描写)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语文科 杨静敏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节选自《儒林外史》,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角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为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打下较好的基础。针对小说的文体特点我设置了教学目标:
1、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学习讽刺写法及其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我采用“讨论——演绎——探究——点拨”的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目标展开。通过文章可笑地方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以及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社会衰朽的世风。
课后,我对本节课做了如下反思:
如果说这一节课有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的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听课的老师较多,上课的地方较陌生,刚刚上课的几分钟学生比较拘谨,不敢发言。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调整通过启发、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学生渐渐活跃起来,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能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置,一次次及时的点拨和自己富有激情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堂结构设计合理。
整个课堂的环节从导语到延伸迁移都没有脱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是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学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回顾目标。
三、课堂容量大,能实实在在的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范进中举》这一文章篇幅较长,本节课我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可笑的地方来赏析讽刺手法,并通过讽刺手法分析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而且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分析综合能力。

收起

不懂不懂呵

最后一段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