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1500到20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3:30:51

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1500到2000字
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1500到2000字

邓小平文选读书笔记1500到2000字
【范文】: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初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后感
  班级 姓名 学号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题,也是邓小平新的社会主义观的理论表现.深入研究邓小平新的社会主义观,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既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必须解决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加深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
  一、怎样看待社会主义这一历史现象
  怎样看待社会主义这一历史现象,实质上是一个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问题.它既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赖以确立的思想基础,又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究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到底是对还是错?自从70年末80年代初以来,国内和国外不断有人提出非议,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反对社会主义.那么邓小平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首先是怎样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基本观点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1页.以下引文凡属此卷者只注页码.)为什么?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至少谈了以下五点理由:(1)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6)(2)不搞社会主义,中国发展不了,独立不了,国际上就没有中国的地位.“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发展起来也不容易.”“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11页)(3)不搞社会主义,中国稳定不了,四个现现代化也就实现不了.邓小平说,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了不了.这是因为一方面“肯定会有动乱”,(344页)另一方面还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229页)因此,“中国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229)(4)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邓小平认为,中国是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落后国家,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64页)“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208页)(5)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邓小平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有许多优越性,其中之一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377页)正由于这样,所以邓小平的结论是:“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116页)“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320-321页)
  其次是怎样看待世界社会主义?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转入了低潮.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看待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就成了全世界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个事关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382-383页)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是曲折的原理.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同其他社会一样,在其历史发展的初期阶段,出现“严重曲折”乃至“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383页)因此,邓小平对世界社会主义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他再次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再次是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生活水平暂时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邓小平向来不同意“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种笼统说法.他认为:“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低,但不是样样都落后.”(358页)邓小平不止一次谈到“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的问题.他说:“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不过三百美元.”(94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这种“小国”的地位呢?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是由于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当然不是!在邓小平看来,这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历史的积淀.他在谈到中国近代以来为什么没有对世界作出应有贡献时说:“这首先同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略有关,也与历代反动政府的腐败有关.”(267页)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64)“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63页)第二是我们工作的失误.一方面,“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73页)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其他错误”,主要是“左”的指导思想的错误,使得“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同上)第三是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379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水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10页)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只有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的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256页)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
  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我认为它至少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含义: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模式.
  第一个层次: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说,前此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作出质的规定性,而往往是从某一方面来规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例如,马克思从生产关系方面把共产主义规定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恩选集》第1卷第265页)恩格斯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推导出社会主义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上第3卷第322页)列宁曾经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7卷第272页)邓小平的理论贡献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73页)人们在理解和实际操作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五句话的过程中,提出一个怎样看待公有制的问题.有人说,所有制也同经济运作过程中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因此,他们断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常识: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生产力.离开生产力去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是错误的;同样地,离开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去抽象谈论生产力,也是错误的.而且,它也直接违背了邓小平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邓小平在判断特区姓“社”不姓“资”时提出了两条标准:一是公有制,二是国家政权.他说“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373页)可见,对于社会主义来就,公有制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逻辑学的观点说,任何一种事物质的规定性,都是由两层属性构成的:一是本质属性,二是特有或固有属性.比较而言,前者较抽象,较深沉,较难量度;后者较具体,较浅现,较易量度.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也是这样的.邓小平概括的五句话,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是一种深层次、贯穿于社会主义过程始未的稳定的质的规定性.而诸如公有制之类的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东西,是属于它的特有或固有属性,是第二层次的、规定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基本形态的一种质的规定性.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把这种第二层次的质的规定性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第二个层次: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马恩选集》第1卷第77页)所以他们在概括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时,首先着眼于经济关系.恩格斯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马恩全集》第37卷第433页)邓小平也是这样的,他在阐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时,从来就没有抛开所有制这一基本的经济关系,相反地,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不止一次地指出,坚持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如,1985年3月,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11页)1985年8月,他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又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38页)同年9月,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正式向全党宣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它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142页)邓小平始终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视为“基本点”,并把它同共同富裕看成是“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149页)这就充分说明了公有制也同共同富裕一样,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64页)
  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多次提到改革的成败问题.邓小平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11页)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邓小平认为,关键就在于我们是不是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也就是说是不是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也就是说是不是始终坚持“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公有制.”(110、91页)
  第三个层次:社会主义模式
  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人们总是把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赖以存在和实现的具体体制即社会主义模式混同起来.邓小平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区别开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370页)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不能变的,改革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的自我完善.”(142页)对于社会主义的模式,邓小平则认为应该是多样的和可变的.他曾经多次谈到不能搬用别国模式的问题.他强调指出,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就是同一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条件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292页)
  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另一个突出的理论贡献,是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降了格,从原来人们认为是第二层次降为第三层次,即把人们认为是从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降为具体体制的范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邓小平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364页)他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03、373页)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计划经济和市场本身并没有社会制度的属性问题,它们的社会制度的属性是由利用它们的主体来决定的.如果它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就是资本主义的;如果它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就是社会主义的.因此,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48页)
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落后国家如何建成社会主义,是前此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解决的课题.邓小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117页)应该说,这是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这一核心思想的展开,就构成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在这里,我把邓小平的基本思路归结为“三点一线”,即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两手抓和党的基本路线.
  第一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的社会.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63页)可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却不是这样的,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主要出在“我们在一个很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137页)因此,邓小平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和阐明:“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63页)“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考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思路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必须解决与之相关联的四个问题.
  ——必须解决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邓小平说:“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11页)“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272页)邓小平认为,解决工作重点转移的实质,是解决政治路线问题.他说:“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64页)
  ——必须解决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条件问题.邓小平认为,要实现工作重点的顺利转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10页)对于这两个条件,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必须努力争取.邓小平根据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104页)并相应地调整了我们的内外政策,与此同时,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关键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86、284页)所以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对于历史问题要宜粗不宜细,在改革问题上,“不分派”,“不争论”,(209、374页)凡此种种都是为了稳定大局,“稳定压倒一切”.(331页)
  ——必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及其趋势,反复思考,精心设计,逐渐形成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8年,他在《要吸收国际的经验》一文中说:“改革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第一步是达到温饱水平,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三步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还有十二年时间,看来可以实现.第二步是下个世纪再花五十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很不容易的.关键是本世纪内的最后十年,要为下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比较好的条件和环境.”(266-267页)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不行,“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375页)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377页)他在总结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经验之后,形成并提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台阶”论.他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375、377页)
  ——必须解决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政策问题.
  在依靠什么途径和办法来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许多设想和主张,作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决策,归纳起来最基本的是两条:“一靠政策,二靠科学.”(17页)他说:“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149、256页)与此同时,邓小平认为,要使“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77页)因此他认定,“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只有“靠科学才有希望.”(183、377-378页)
  第二点: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曾经多次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237页)改革开放是邓小平考虑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的第二个凝结点.如果说,第一个凝结点的展开,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即“以建设为中心”,那么第二个凝结点的阐发开来,就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上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认为,“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38、327页).邓小平又指出,我们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会带进一些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79页)还在党的十三大的前夕,邓小平就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确立起来了.他在《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一文里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是互相依存的.”(248页)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改革性的变革.”(135页)然而人们在如何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提出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的问题上,至今仍然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分歧和差异.但是,不承认改革具有革命性质是不对的.否则,就不能深刻理解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的广度、深度、难度和力度.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和把握邓小平赋予改革以革命性质的三层含义:一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70页)改革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常常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二是从根据改变旧体制上说,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改革又是:“全方位”的全面改革”,所以它“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践,是一场革命”.(156页)三是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转换上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界限”“这次会议确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和政策.”(157页)“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269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革命性的转折.
  第三点: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虽然邓小平常说,我们的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113页)或者说,叫做“摸着石头过河”.但不能因此而断言,邓小平的心目中没有中国改革的目标模式.作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没有改革的总体设计兰图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不是邓小平一再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点,我们党的十四大就不可能达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识,我们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也不可能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们党正是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和主张,才逐渐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并凸现了它的两大特点,一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二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第四点: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问题,把重点论和两点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例如,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27页)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四项基本原则;(248页)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154页)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314页)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378页)等等.
  邓小平认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154)“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也是不行的,“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306页)所以必须“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378页)邓小平认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是个方法论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还在1985年,邓小平就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44页)1986年,他又一次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54页)直到1992年的南巡谈话,他仍然坚持搞社会主义必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一基本方针,并把它提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他说:“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指亚洲‘四小龙——引者注),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78页)

我来凑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