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课文的 长江之歌 和 后面三篇能帮我打出来吗 我谢谢大家了烟台的海就不用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5:38:49

六年级下册课文的 长江之歌 和 后面三篇能帮我打出来吗 我谢谢大家了烟台的海就不用了
六年级下册课文的 长江之歌 和 后面三篇能帮我打出来吗 我谢谢大家了
烟台的海就不用了

六年级下册课文的 长江之歌 和 后面三篇能帮我打出来吗 我谢谢大家了烟台的海就不用了
三亚落日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四月十四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砂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烽火卢沟桥———卢沟桥建成810周年纪念(附图片1张)
赵洛
每次南行,都要透过车窗,仔仔细细看看静卧中的卢沟桥.
记得有一次翻看北京画册时,王力行同志告诉我这本画册中最好的照片是路
面坑坑凹凹高低不平的卢沟桥.几多马蹄车辙足迹,缝隙里透露几多往事,几多
风尘.眼前幻现了一个个行色匆匆的过客在过桥.那些是历史的踪影.
像西安灞桥是唐代惜别的所在,卢沟桥是八百年京师分手送别地.金代赵炳
文就有诗:“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长亭送别,北京人依依不舍
,一直送到卢沟桥折柳还难得分手.清人龚定庵《赠伯恬》诗有句:“五百狻猊
屡送君.”(注:“五百狻猊在卢沟桥.”)可见定庵送常州朋友周伯恬多次送
到卢沟桥.灞陵桥赠别黯然消魂,又名消魂桥.卢沟桥也是消魂桥.
从前多少人来京和离京,功名事业的开始和终结都萦绕着卢沟桥.明代杨荣
诗:
“石桥马迹霜初滑,茅屋鸡声夜欲阑.
北上已看京阙近,五云深处是金銮.”
过了桥就快到京城,卢沟桥是通向科考、功名事业的牌楼.走上桥,有多少
希望,多少梦想,无怪过卢沟思绪万千.
以前退休的官员都须告老归回原籍,京城不能再呆了.走过此桥就告别了京
师,回想几十年京都两鬓从青到白的经历,能不感慨伤怀?明代于慎行回归东阿
过桥写:
“束发承恩禁苑游,乡心今昔过卢沟.
千峰过雨官桥暮,廿载飞尘客鬓秋.
驿路行分三辅界,宫云回见五城楼.
车中却听浑河水,阅尽归骖日夜流.”
回头看禁苑上林,云环绕护的五城楼更是熟悉的了.别了,别了,过了桥就
别了京师,几多狮子,几多柳枝,舍不得啊!
更无奈的是从夜宿不远的驿站走来,或从广安门赶早来,渡卢沟正看见淡月
疏星,四野云低,曙色苍茫,行人听茅店鸡声,看波光淼淼,感念前程或回忆平
生,“卢沟晓月”更是难忘的景色,无怪成了八百年“燕京八景”之一.
北京西侧的西山,后背蜿蜒广阔的燕山,山间冲出水流湍急的卢沟河.卢是
黑的意思,卢沟出黑黄的水,人称小黄河.得亏一桥横陈,过往南下有了通途.
当年金人打下北宋的汴梁,把宋人的文化典籍一一都搬到北方来,也把建桥的工
程法式和工匠带来了.他们学习北宋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大都载入《营造法式》
一书),在水底深处打下松木桩子,建成266.5米长、9.3米宽,横券联拱11洞
的大桥.始建于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完工于章宗明昌三年(1192),到
今年刚好810年.以后意大利游历家马可·波罗到大都,回去盛赞这座桥之美,
各处鲜有及之者,这使它早就誉满欧洲.
今天我们又来到桥头,卢沟桥还静静地卧着.黑浪滔天的急流中它负过多少
重量,渡过多少行人.大浪早被官厅水库拦住.1975年北京有关部门进行载重试
验,它竟通过429吨的重量,安然无恙.1983年又一次通过超限的大件重物,800
多岁的“老寿星”还有这么大的青春活力!人们仔细察看它,发现了铁柱穿石、
银锭锁面的基址,中华造桥自有创造!1985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不再行车,
并进行三期修复、加固、复原,恢复了路面坑坑凹凹的原貌.后来又修缮了宛平
城.1983年文物部门仔细清数桥上的石狮子,共498个,又一次数是485个,真是
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或正是龚定庵说的500狻猊.
走到桥上,幼年回忆忽上心头,我12岁那年的7月7日,忽听卢沟桥响起枪声
,哥哥在北平念书,家中又着急又担心.哪知他正在西山参加准备抗日的野营呢
!8年抗战,最危险的时候,人们始终不忘卢沟桥燃起的烽火.我记得我这个小
学生多次搜集破铜烂铁也要为抗日出力.我流连桥头,望着历史上美丽的桥,载
重量最大的桥,又是英雄的桥,久久不愿离去.

三亚落日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

全部展开

三亚落日
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比日出逊色。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被蓝透了的海水围着,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挺拔俊秀的椰子树,不时在海风中摇曳着碧玉般的树冠。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软软地暖暖地搔着人们的脚板,谁都想捏一捏、团一团,将它揉成韧韧的面。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敢眨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