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保护文化遗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2:53:46

该怎样保护文化遗产
该怎样保护文化遗产

该怎样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自然:做你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啊.少用塑料的制品.节省纸张的消耗.不用一次性筷子,不乱扔垃圾,少用空调.虽说都是小事,但都是我们保护环境最能做到的方法.爱护环境,保护花草、树木,小动物.
文化遗产 : 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和一些专家学者总是强调对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要利用和改造,甚至还希望通过普及达到保存文化遗产的目的.如最近有人认为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对昆曲的普及起了很大作用,有利于昆曲的保存.尽管他们用心良苦,却没有走出对保存文化遗产的误区,都没有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利用、改造、普及代替不了保护.
一种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被确定为世界级或国家级的遗产,固然是由于它的重要性,但一般来说,都只是鲁殿灵光,世界上绝无仅有,并且已是日薄西山,如果不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听任它自生自灭,将不久于世间.要是它在世界上有不少同类,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就不必专门保护了.所以对这些遗产应该以保护为主,只是在确保其长期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有限度地加以利用.别指望它们能自负盈亏,更不应该当成摇钱树.
其次,多数文化遗产之所以珍贵,并不在于它在今天还有多少用处,或者还有多少优点,而是因为它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它能了解我们的历史和过去的文化.例如有些古建筑,用今天的科学技术水平来看,已经谈不上先进,今天也没有什么人愿意住在里面了,如果只从利用角度,就找不到保存的理由.又如湖南江永一带流传的女书,是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流传于妇女中的文字.如果一定要讲利用,莫非让今天的妇女回到受歧视地位和被封闭的环境中去?否则为什么不能和男人一样使用通行的文字呢?还有一些民间手工技艺,其产品当然不如机器制品那样价廉物美,要是只考虑实用就只能被淘汰,难道就不要保护了?
既然如此,改造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任何改造都是对原物的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对于需要绝对保护的文化遗产是万万使不得的.否则,改造成功之日,就是遗产毁灭之时.1949年以来对传统戏曲、地方戏曲的不断改造,结果是使相当大一部分戏目、曲目、演技、道具从此失传.当然,人类要不断改造旧事物,但这不适用于文化遗产.遗产本身是不能改造的,否则就不成其为遗产.但在遗产的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对遗产这种形式和内容是可以改造的.青春版《牡丹亭》无疑是对牡丹亭原本的改造,即使青春版取得了百分之百的成功,也不能因此就丢了原本,或者使所有的昆曲演员都演青春版,就像当年演样板戏一样.所以必须有一部分遗产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存、传播原来的文化,不受改造的影响.
改造还应讲究成本,注重实效,不能为改造而改造.例如,上海曾对石库门建筑进行改造,北京对胡同和四合院作过改造,据说都取得成功,其实既得不偿失,又起不到保护的作用.改造后的建筑成了四不像,已不能代表原来的建筑.花的钱不会少,今后维修也比新建筑麻烦,居住条件还不如新建筑.所以要保护就不应作任何改变,要改造还不如拆了重建.
至于普及,当然是最理想的,可惜完全不可能.一种文化之所以成了遗产,必须人为加以保护,就是因为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或者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是没有当年的清朝帝后皇室、达官贵人、八旗子弟的爱好,进京的徽班能发展成为号称“国剧”的京剧吗?而如今的高官富人中还能形成这样一个群体吗?至于普通民众的爱好,固然会受到上层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实际需要.在没有什么选择条件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随大流,如北方人听京剧、大鼓,江南人听评弹、昆曲、滑稽.到了娱乐方式多样、媒体日新月异的时代,再要他们固守着这一两种方式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不是曾经出现过几亿中国人唱革命样板戏的盛况吗,结果如何?
还应该看到,作为遗产而存在的艺术,或者过于高雅,或者已经不适合今人的生活情趣和节奏,想普及也普及不了.例如古琴,真正能听懂的人不会多,操琴的高手更屈指可数.又如昆曲,唱词全部使用古雅的文言文,就是人文学科的知识分子也未必看得懂,更不用说听得懂.先师谭其骧先生年轻时就钟爱昆曲,晚年还在家中举办“同期”(邀集曲友一起唱曲,有笛师伴奏).我曾经问他当初是如何学的,他说得跟着笛师“拍曲”,一首曲得跟唱50~100遍才能学会.我又问,如果听人家唱自己不会的曲子能否知道在唱什么,他说听不懂.像他这样听了唱了一辈子昆曲的人,也只能欣赏自己熟悉的曲子.今天怎么可能普及到比他们这代人古文基础差、选择余地比他们大、工作和生活节奏比他们快的年轻人中去?先师曾向我普及过,我有自知之明不敢接受.其实现在所谓“普及”,不过是学会几首曲子,或者不时听听录音,要靠这样的“普及”基础来保护昆曲,使之不致湮灭,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当务之急是保护,无条件地保护.首先是使现存的不至毁灭和消失,充分运用照相、录音、录像、复制等手段,将声音、形象、实物尽可能完整地保存下来,对原始资料不得作任何改变.更重要的是要确定该保护的人,将他们定为“国宝”或“市(省)宝”,让他们衣食无忧,延年益寿.他们不必考虑创收或经济效益,只要将自己所掌握的那一部分文化遗产流传下来.有条件的话,招几名学生,带几个徒弟,一代代往下传.至于利用、改造、创新或普及的事,交给其他人去做.
累死我了!希望对你有帮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