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义上看,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哪两点?古代汉语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8:49:23

从意义上看,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哪两点?古代汉语内容
从意义上看,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哪两点?
古代汉语内容

从意义上看,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哪两点?古代汉语内容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1、这种区别主要依据语言环境即上下文来确定.如:《襄公十四年》:“自是晋人轻鲁币,而益敬其使.”关译:从这时开始晋国人轻视鲁国的礼物而更加敬重它的使者.杨注:晋减轻鲁国之献礼.关把“轻(鲁币)”看作意动用法,译为轻视;杨看作使动用法,译为减轻.《襄公二十四年》说到晋国在范宣子执政时,向诸侯索取的贡纳的礼物(即“币”)很重,郑国子产托人带信给范宣子,劝他减轻点,范宣子最后“说(悦),乃轻币”.自考教材认为这个“轻币”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轻币’是‘使币轻’,指‘减轻币帛的进献’.‘减轻’是述补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一般用使动用法表示.”既然减轻币帛是襄公24年的事,那么襄公14年晋国还没有这一举动.因此杨注欠妥,沈译较为合理(当时晋国人只是觉得鲁国贡献的礼物多点少点并不重要,没有表明要减轻).
2、有的词可以帮助区别这两种用法
“欲、能、克”这几个词能帮助区分这两种用法[12].如:《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祝注:玉——这里作意动词用,意为“把……当作宝玉”,女——通“汝”,您.但是郑玄认为是使动用法,《毛诗笺》云:“玉者,君子比德焉.王乎!我欲令女如玉然,故作是诗,用大谏正女.此穆公至忠之言.”显然,此例“欲”后的“玉”看作使动用法较合适,看成意动值得商榷.
这两点不同来自专家的论文
说几个通俗点的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一样,在结构同一般的动宾关系没有什么区别,还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其特殊性仍然表现在意义关系不同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最大区别在于:事实上宾语本身不具备或不一定具有某种状态或性质,宾语所具有的某种性质或状态是主语主观认识的结果.应按“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来理解,或者按“以……为……”来理解.因为这是主语的一种主观认识,所以称之为“意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动词往往是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给你几个例子,多看多揣摩就会懂了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一句的“王”字,仅从文字上看可以理解成“以……王”,也可以理解成“使……为王”;但如果注意到前者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某种意味,而后者则是具体切实的行为,那么对各路军马而言,后者更有实质意义,因而判断成使动用法更加合理.
例如:“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和“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小)+宾语,但意思不同,“斫而小之”的意思是“使大木小”,也就是“把大木砍小了”,是使动用法,其结果是大木料变小了;而孔子“小鲁”、“小天下”的意思是“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小”是意动用法,鲁国、天下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观者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又如“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和“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句子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友)+宾语,“毋友不如己者”的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友” 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而“友麋鹿”的意思是“把麋鹿当作朋友”,是意动用法.由此可见,形容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意动用法就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这可以分别用“主语+认为+宾语+原谓语词”和“主语+把+宾语+当作+原谓语词”的格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