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的由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0:06:59

中国姓氏的由来
中国姓氏的由来

中国姓氏的由来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
姓氏在夏、商、周时期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
姓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又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芊等八姓.这些是远古有代表性的一些姓.
夏、商时期,贵族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初分赏给鲁卫等国君主. 有关周代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
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 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以国名为氏.
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邑名为氏.
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
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
④以职业名为氏.
如巫氏、卜氏、匠氏、陶氏,巫、卜、匠、陶皆为职业名称.
⑤以住地之名为氏.
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
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
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騑,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则数代即发生变化.
春秋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
地位的上升.
家族系统的称号,为姓和氏的合称.中国的姓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氏隶属于姓.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
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
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
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
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
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