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的著名作曲家都有谁以及其作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6:44:34

法国的著名作曲家都有谁以及其作品?
法国的著名作曲家都有谁以及其作品?

法国的著名作曲家都有谁以及其作品?
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 十四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 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 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 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 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独创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 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 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 《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 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一、吉普赛女郎-斗牛士-《波莱罗》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 最初,拉威尔不愿为此创作新的作品,但答应把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兹(1860-1909)的几首钢琴曲 改编为管弦乐曲.后来拉威尔知道阿尔贝尼兹作品的配器权属于费尔南德斯•阿尔博斯(1863-1939), 他已为舞蹈女演员阿根蒂娜把阿尔贝尼兹的作品改编为一首舞蹈组曲,于是拉威尔不得不创作新的 管弦乐曲.他心中酝酿着一个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 “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 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 的独特效果.拉威尔这个别出心裁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波莱罗》. 《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 鲁宾什坦打扮成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采. 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抓起来,高高地举到自己的 头上.《波莱罗》在巴黎演出后,引起了许多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的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 (1904-)把它作为自己的独舞保留节目,连续演出许多年;俄国舞蹈演员利法尔(1905-)演出的 《波莱罗》,虽仍作为西班牙主题来处理,却避而不跳传统的西班牙舞.因为具有固定不变的旋律 和节奏型的拉威尔此曲,和真正的波莱罗已很少共同之处.其舞台设计,布景是白的拱廊和血红的天空, 利法尔化妆成一个斗牛士,刚从斗牛场上胜利归来,以滑稽的姿态逗引着一位倾慕他的妇女.他的 敌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夺走了这个妇女,斗牛士大失所望,昏昏沉沉跌倒在地,受了重伤.欢度节日的人群继续他们的狂欢,好象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舞台上渐渐挤满了人,乐队最后的“渐强”伴随着 斗牛士的死去.
  二、儿童组曲《鹅妈妈》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鹅妈妈》组曲,原来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的组曲. 采用儿童题材——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1628—1703)、奥努瓦夫人(约1650—1705)和 博蒙夫人(1711—1780)的童话; 为儿童创作——这部组曲是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朋友哥台勃斯基的两个孩子创作的,并把这部 作品献给了他们; 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 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 《鹅妈妈》作为一部地道的儿童组曲,似乎只差作曲者不是儿童了.但拉威尔告诉我们: “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 ”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 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贝洛等的鹅妈妈故事编剧, 让娜•于加尔编舞,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这是一出别有情趣的儿童舞剧,拉威尔特地设计了一个 小舞台,演出弗罗丽娜公主之梦的童话故事,显得分外小巧玲珑,稚态可掬.两个扎着黄头巾的 黑孩子担任司幕和换景.故事以睡美人为蓝本,纺车之舞一场,公主在花园里跳舞,她的保姆 坐在纺车旁.公主跌倒在纺车上,锭子刺痛了她的腰.当她着了睡魔,沉睡在卧榻上的时候, 朝廷群臣们围着她跳林中睡美人的帕凡舞.接着是一系列的梦:在缓慢的小型圆舞曲伴奏下,开始了 美人与野兽的对话,后来野兽变为一个漂亮的王子.两个黑孩子在间奏曲的乐声中调换布景. 下一个梦是小拇指(矮子)和他的小兄弟们穿过树林,一路撒下面包屑,作为回家时的指路标志. 但当孩子们睡着时,小鸟把路上的面包屑吃了个精光…… 下面的场景是摆设着十八世纪中国古玩的皇宫,宝塔皇后(丑姑娘)和她的情人青蛇在一起. 五声音阶的叮当声和锣声伴奏着东方风味的舞蹈.王子登场,发现弗罗丽娜公主睡在仙园里. 他吻了她一下,公主就醒来了. 《鹅妈妈》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 《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帕凡舞——魔园——小拇指——睡公主——美人和野兽.演的是一个 小女孩梦中的奇遇,每一乐章都是以她为主角.
  ----- 主要作品:
  鹅妈妈组曲 (1908) Mother goose suite
  西班牙狂想曲 (1908) Spanish rhapsody
  波莱罗 (1928) Bolero
  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 (1911) Valse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丑角晨歌 (1905) Alborada del gracioso
  夜之幽灵 (1908) Gaspard of the night
  水之游戏 (1901) Jux d’eau
  左手钢琴协奏曲 (1931) 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
  舍赫拉查德 (1903) Shrerazade
  茨冈 (1924) Tzigane
  圆舞曲 (1920) La valse
  高贵而动情的圆舞曲(1911) Noble and sentimntal waltzes
  肖松 (Ernest Chausson ) 1855-1899
  ---- 埃尔内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法国作曲家,生在巴黎,先学法律,二十五岁入巴黎音乐学院正式学音乐,深受弗兰克的影响.曾参加圣-桑、弗兰克等创立的国民音乐协会,1889年任该会书记. 曾创作《音诗》,独唱与管弦乐《爱与海的诗》、《降B大调交响曲》等,其中已成为小提琴名曲的《音诗》出类拔萃,德彪西曾说:“该曲蕴藏着作曲家卓越的天资.”
  ---- 《音诗 op.25 (1896) Poeme 》:肖松《音诗》,这是一首小提琴独奏与管弦乐伴奏的乐曲,但在演出时,往往是用钢琴伴奏来进行的.这首乐曲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杰作,在肖松的所有作品中,它是被演奏得最多的一首.作者肖松的作品体裁广泛,以抒情丰富、充满热情为特色,尤其这首作品可以说是把肖松所有的长处都发挥出来了.乐曲为神秘莫测的缓板,降C大调,3/4拍.在缓慢而又神秘性的序奏之后,独奏小提琴以弱音奏出冥想性典雅的第一主题.管弦乐将它反复之后,独奏小提琴接着展开花奏.之后乐曲转变为"生气蓬勃地",6/8拍.独奏小提琴以全部合奏为背景,用最强奏奏出热情而强烈的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三主题为全曲最华彩的部分,主奏小提琴的深情旋律将乐曲引向高潮段落.接下来是稍缓板,出现开头序奏部的材料,并转为3/4拍的降E大调,以管弦乐再度奏出第一主题,然后由独奏小提琴来承接.小提琴在D大调上以稍慢的速度唱出第一主题,然后进入降E大调,3/4拍,回到原来速度.乐曲由此进入终结部,最后以最弱奏结束全曲.
  福莱 (Gabriel-Urbain Faure) 1845-1924
  ---- 盖布里埃尔-尤尔贝恩-福莱 (Gabriel-Urbain Faure 1845-1924),法国作曲家,生在法国南部帕米耶,担任过巴黎音乐学院教授、院长,是法国当时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曾把法国艺术歌曲《帕凡》以及由戏剧配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改编的同名组曲.他的创作风格精微细致而自然,高雅纯正而流丽.
  ---- 主要作品:
  梦后Op.7-1 (1878) Apres un reve
  摇篮曲 Op.16 (1880) Berceuse
  悲歌 Op.24 (1883) Elegie
  西西里舞曲 Op.78 (1893)
  马斯奈 (Jules Massenet) 1842-1912
  ---- 法国作曲家朱尔-埃米尔-马斯奈在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靠近圣艾蒂安的一个高级工程师(后来经营制铁业)家庭.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小马斯奈的音乐才赋在童年就已显露.十一岁时便被送进巴黎音乐学院.他在学院的老师中有著名的作曲家托玛等人;在学期间,他已多次获得学科奖,1863年毕业时,以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从而得以到意大利进修三年.1866年马斯内回巴黎后,便致力于探索自己的道路.
  从1873年起,马斯奈的戏剧音乐作品,如《巴赞的唐恺撒》和《艾林尼》、神剧《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夏娃》等,赢得了公众的承认.在七十和八十年代,达到了他的创作的最辉煌和最有成果的时期,写出了包括长期流行不衰的《曼侬》(1884年)和《维特》(1886年)在内的几十部歌剧.
  马斯奈的笔头很快,是一位多产作曲家;除了偶尔写些器乐作品和歌曲外,他的活动领域在于歌剧,主要是喜歌剧.马斯奈的后期创作-他一生中的最后二十五年,不但没有扩大自己的艺术思想视野,在戏剧效果和表现手法方面也依然如旧,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剧虽然轰动一时,过后大都被遗忘.但即使如此,他后期创作中的歌剧《黛依丝》(1894年) 、《莎芙》(1897年)和《唐吉诃德》(1910年),还是很有意思的.马斯奈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但他对法国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二十世纪,人们总是尊他为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天才代表者.
  马斯内除了勤奋的创作活动外,还长时间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课教授(1878-1896年),在他的学生中后来成为法国著名作曲家的有布律诺、夏庞蒂埃、施米特、凯什兰(C.Koechlin,1867-1950)和罗马尼亚作曲家埃涅斯库等.马斯奈在三十六岁时(1878年)便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是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1876年,他已获得荣誉勋位,1899年,又获得二级勋位.1912年8月13日,马斯奈逝世于巴黎.
  ---- 主要作品列表:
  沉思 Meditation
  悲歌 Op.10 Elegie
  夏布里埃(Emmanuel Chabrier) 1841-1894
  ---- 法国作曲家,生在昂贝尔,自幼显示音乐才能,但从父命学法律当公务员,同时自学音乐.
  1877年他的轻歌剧《星》在巴黎喜歌剧院上演后,被承认为专业作曲家,但仍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直到1880年在慕尼黑听了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深受影响后,才决意退职专门从事作曲.
  他最著名的管弦乐《西班牙交响狂想曲》是他到西班牙旅行采风后的产物.后来被人改成管弦乐的《快乐进行曲》,和声新颖独特,配器手法别出心裁而色彩鲜明,音乐富于幽黩感而健美.他被认为是德彪西、拉威尔、普朗克等法国近代音乐的先行者.
  ---- 主要作品:
  西班牙狂想曲 (1880) Rapsodie “Espana”
  快乐进行曲Op.42 Joyeuse marche
  格温多琳 Gwendoline
  比才 (Georges Bizet ) 1838-1875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剧《卡门》的作者.九岁起即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后到罗马进修三年.1863年写成第一部歌剧《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参加国民自卫军,后终生在塞纳河畔的布基伐尔从事写作.在他的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都德编剧.后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和《卡门》等九部歌剧作品中,体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社会底层的平民小人物成为作品的主角.在音乐中他把鲜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现力的描绘生活冲突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的喜歌剧传统的表现手法熔于一炉,创造了十九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主要作品:
  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 (1872) L’Arlesienne (Premier Suite)
  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1872) L’Arlesienne (Deuxiene Suite)
  美丽的伯斯姑娘组曲 La Jolie Fille de Perth
  小组曲 (1871) Petite suite
  卡门第一组曲 Premier Suite “Carmen”
  卡门 Carmen
  德谢米雷 Djamileh
  采朱者 The pearl fishrs
  吉普赛之歌 (1873/4) Chanson boheme “Les tringles des sistres tintaint”
  哈巴涅拉舞曲 (1874) Habanera
  德立勃 (Leo Delibes ) 1836-1891
  ----法国作曲家.1836年2月21日出生于法国的圣日尔曼-迪瓦尔(St.-Germain-du-Val).11岁随母亲移居巴黎.12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曾随作曲家阿道夫•亚当学习.1852年开始在巴黎的莱瑞克剧院(Théâtre-Lyrique)任职.1856年创作了第一部小歌剧.1862-1871年担任圣吉恩圣弗朗索瓦教堂任管风琴师.1865年担任巴黎剧院的合唱指挥.1866年创作了第一部芭蕾剧《泉》(La source).1870年第二部芭蕾剧《葛蓓莉娅》(Coppélia)公演.1873年创作了第一部歌剧《国王如是说》(Le Roi la dit).1881年受聘为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1884年成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1891年1月16日逝世于巴黎.  德立勃一生创作了20余部舞台剧,而以芭蕾剧最为知名.他的最后一部剧作《卡斯亚》(Kassya),是在他逝世后由马斯奈续成的.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的推崇.
  ---- 主要作品:
  葛佩莉亚组曲 Suite “Coppelai”
  希尔薇亚组曲 Suite “Sylvia,ou La Nymphe de Diane”
  纳伊拉圆舞曲 (1867) Naila valse
  拉克美 Lakme
  国王如是说 The king has said it
  圣-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法国作曲家.五岁起开始作曲,十一岁即以钢琴家姿态登台演出,十三岁进巴黎音乐学院学管风琴和作曲,后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其中有四年在尼德梅耶尔音乐学校教钢琴.1877年辞去教堂的职务,埋头作曲.他是法国民族音乐协会的创始人之一,积极从事音乐活动,又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到各国演出.其创作技巧纯熟,作品数量超过一百七十部,几乎涉及每个音乐领域,旋律流畅,和声典雅,结构工整,配器华丽,色彩丰富,通俗易懂,但某些作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彩效果,质量不匀.其代表作有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交响诗《骷髅之舞》、《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和小提琴与乐队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等.
  ----圣-桑(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一共写过五部交响曲,但由于作者自己过早地否定早期的两部作品,把它们从作品目录中一笔勾销,因此,现今的这部《第三交响曲》,实际是他在1886年写成的最后一部.圣-桑的作品拥有清澈、严谨、均衡和精致等特点,都同法国的古典传统有联系,但是,圣-桑的作品还有其可贵之处,首先是他敢于创新和不畏避表达感情,因此,他使法国器乐音乐得以从第二帝国时期以来崇尚典雅与精致之中解脱出来,而汇入整个欧洲音乐发展的主流—浪漫主义中去.我们可以看出,圣-桑为他的这部作品写上“纪念李斯特”的辞句不是偶然的.因为十九世纪末叶法国音乐生活的复苏和在二十世纪前法国得以成为国际音乐潮流的先锋,显然同李斯特这位浪漫主义的播火者的影响不无关系.
  ---- 主要作品:
  动物狂欢节组曲 (1886) Le Carnaval des Animaux-Fantaisie zoologique
  引子与回旋随想曲Op.28 (1863) introduction et rando capriccioso
  死之舞Op.40 (1874) Danse macabre
  哈巴涅拉 Op.83 (1887) Havanaise
  阿非利加Op.89(1891)Africa
  死之舞Op.40(1874)Dance of death
  埃及协奏曲 Op.103(1896) Egyptian concerto
  亨利八世 HenryⅧ
  海格立斯的青年时代Op.50(1877)The youth of Hercules
  管风琴交响曲Op.78(1886) Organ symphony
  法厄同Op.39(1873) Phaeton
  奥姆法尔的纺车Op.31(1871) Omphale’s spinning wheel
  参孙与大利拉Op.47(1877) Samson and Delilah
  奥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 ) 1819-1880
  ----法国作曲家、古典轻歌剧创始人之一.原籍德国,科隆犹太教堂乐师之子.从小学习大提琴,183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一年后退学,到喜歌剧院任提琴手.1839年初次以戏剧音乐作曲家的身份出现.一生为巴黎各剧院写过一百零二部舞台音乐作品,大多数是轻歌剧,曾雄霸巴黎乐坛;有些还借题发挥,以巧妙的笔触对时政与第二帝国“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风尚进行讽刺.他被认为是一位真正懂音乐美,闪耀着音乐精神的罕见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轻歌剧《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格罗什坦公爵夫人》以及浪漫歌剧《霍夫曼的故事》(遗作)等.
  ---- 主要作品:
  天堂与地狱序曲 (1858) Orphee aux enfers
  地狱中的奥菲欧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霍夫曼的故事 The tales of Hoffmann
  船歌 (1877/80) Barcarolle
  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 1818-1893
  -----法国作曲家.1818年6月17日出生于巴黎.母亲是一位天才的钢琴家.古诺从小热爱音乐,并受到母亲的关怀和引导.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随雷哈和勒叙厄尔(Lesueur)学习音乐理论,后又随阿莱维(Halévy)和帕埃尔(Paer)学习对位和作曲.1839年以康塔塔《斐尔南德》(Fernand)获罗马作曲大奖,得以公费在罗马学习三年,此间他接触到了大量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艺术,他也热衷于宗教音乐的研究,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离开意大利后,他访问了维也纳,在那里写下了一些宗教作品,并自己担任指挥,在圣查尔斯教堂演奏.1842年返回巴黎后,被任命为外国传教团(Missions Etrangeres)合唱指挥,还组织过“古诺合唱团”.此后,由于宗教的责任感,他在圣叙尔皮斯(Saint-Sulpice)神学院参加了两个学习的神学学习,但并没有接受神职,1848年结束学习后继续担任合唱指挥.而出于对天主教的信仰,他谱写了大量宗教作品.1851年起,古诺开始致力于歌剧的创作,写下了《萨福》(Sapho)、《突变的医生》(Le médecin malgré lui)、《浮士德》(Faust)、《罗密欧与朱丽叶》(Roméo et Juliette)等成功的歌剧.1852年起,他担任了俄耳菲昂联合合唱协会的指挥.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他不得不离开巴黎,到伦敦住了几年.1875年返回法国后,潜心于宗教音乐的创作.1882年完成了宗教剧《救赎》(The Redemption),1885年完成了他最后的一部优秀歌剧《生与死》(Mors et Vita).1893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附近的圣克卢(St. Cloud).
  古诺是法国知名的歌剧作家,一生写了12部歌剧,这些作品高下不一,最成功的是《浮士德》,音乐朴实平易,配器丰富巧妙,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抒情歌剧的代表.歌剧以外,他还写了许多歌曲,其中根据巴赫《C大调前奏曲》而创作的《圣母颂》,至今传唱不衰.梵蒂冈的国歌《教皇进行曲》,也是他的作品.
  -----主要作品列表:
  微风圆舞曲 (1859) Valse “Faust”
  小夜曲(1855) Serenade
  浮士德 Faust
  罗米欧与朱丽叶 Romro and Juliet
  柏辽兹(Hector Berlioz)1803-1869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音乐最伟大的代表者赫克特-柏辽兹,在1803年12月11日生于法国南部小城科特•圣安德列(Cote-aint-Andre).
  1821年,遵从父亲的决定,柏辽兹到巴黎学医,在这段时间里,他也没有放弃学习音乐的一切机会:他参加歌剧院的演出,在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阅读总谱;在这时上演的格鲁克的歌剧《伊菲革涅亚在陶洛人里》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使他深深激动不已,从而坚定了从事音乐工作的决心.
  柏辽兹的创作活动,早在他到巴黎之前便已开始,但他在这时写出的一些室内乐作品,并未为出版商所采用.一般地说,柏辽兹的创作以1823年写出的《弥撒》为起点,虽然这部作品在1825年和在此之前的演出都不获成功.1826年进巴黎音乐学院后,他还陆续写出大合唱《爱米莉娅与唐克莱特》、戏剧《浮士德》配乐和根据托玛斯•莫尔(T.Moore,1779-1852)的诗写成的《爱尔兰歌曲九首》等,1830年还以大合唱《萨达纳帕尔》(Sardanapale)获得罗马大奖,但是,柏辽兹的创作成熟时期却在1830年到1846年之间,他的最著名的作品如《幻想》交响曲(1830年)、《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交响曲(1834年)、《安魂曲》(1836年)和歌剧《贝凡纽多-彻里尼》(1834-1837年)、《罗密欧与朱丽叶》戏剧交响曲(1839年)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1840年),以及《浮士德的沉沦》(1846年)等,都是这一个时期的产物.
  他的《安魂曲》和《葬礼与凯旋》大交响曲,都是为纪念七月革命的阵亡烈士而写的,他的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哈罗尔德、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等,都有一种追求善与幸福的坚强信心,都对现实进行着不同方式的反抗,但是他们历尽了种种苦难,终于还是逃避不了毁灭和死亡的命运.
  在音乐的浪漫主义时期,柏辽兹,此外还有李斯特和舒曼,却是新型标题交响乐的创造者,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是这类作品中的第一部.柏辽兹的标题性交响曲,用音乐的形象以表达诗与文学的构思,由于结合姊妹艺术的一些因素,因此音乐的画面明晰、情节具体,他的作品结果是越来越戏剧化.他的交响曲常用代表音乐的主要形象的主导动机加以贯串和统一.其布局之宏伟、描绘之具体、以及感情之充溢,都具有巨大表现力.除音乐创作外,柏辽兹的音乐评论活动也很出色,他从1835年开始几近三十年的评论活动,留下了大量文笔锐利、文体鲜颖的论文、杂文和音乐故事,有的论点诙谐而精辟,而有的则以诗意的比喻和生动的描述而引人入胜.柏辽兹所写的《管弦乐法》一书,一直被奉为音乐的经典文献之一.
  ---- 主要作品:
  - 罗马狂欢节序曲Op.9(1844) Le carnaval romain
  - 本韦努托.切里尼序曲 (1838) Ouverture”Benvenuto Cellini
  - 精灵之舞 (1846) Danse des sylphes
  - 浮士德的沉沦Op.24(1845/6)The damnation
  - 鬼火小步舞曲 (1846) Menuet des feux follets
  - 拉科奇进行曲 (1846) Marche Rakoczy
  - 李尔王Op.4(1831)King Lear
  拉莫, 法国作曲家、音乐家理论家.生于第戎.幼年跟管风琴师的父亲学音乐,七岁已擅长于演奏古钢琴.十八岁起在法国各地任教堂管风钢琴师,四十岁后定居巴黎.作有古钢琴曲、歌剧、经文歌、康塔塔等.所著《和声论》、《音乐理论新体》等音乐论著,为确立功能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1737年起致力于教育,开始教授作曲的私塾.1745年被任命为路易十五的宫廷室内乐作曲家,晚年被列为贵族.其创作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古钢琴曲.从1706年起陆续发表的古钢琴曲集所收乐曲多数系小品.在1728年发表的《新钢琴曲集(第三卷)》第十曲、第十一曲《小步舞曲两首》被改编为吉它独奏曲后成为吉它小品中最常演奏的曲目.
  ---- 其他作品列举:
  小鸟惆秋 Le rappel des oiseaux
  母鸡 La Poule
  加伏特与变奏 Gavotte avec 6 doubles
  长鼓舞曲 Tambou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