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一两件近些年来我国探索太空的大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6:28:38

写出一两件近些年来我国探索太空的大事
写出一两件近些年来我国探索太空的大事

写出一两件近些年来我国探索太空的大事
嫦娥飞船 天工一号 等等

天宫一号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2011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天宫一号模型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顺利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

全部展开

天宫一号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2011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天宫一号模型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顺利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目录
简介
组成资源舱
实验舱
历程早期方案与命名
工程第二阶段
“天宫一号”时间表
主要任务
后续计划天宫二号的任务
天宫三号的任务
发射背景简介
组成 资源舱
实验舱
历程 早期方案与命名
工程第二阶段
“天宫一号”时间表
主要任务
后续计划 天宫二号的任务
天宫三号的任务
发射背景
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天宫一号(Tiangong-1或Heavenly Palace 1)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属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高10.4米、重8.5吨。[1]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 2011年4月CAST会展中心展示的天宫一号模型
[3]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4]“天宫一号”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是90分钟,[5]天宫一号在太空中运行的轨道高度并非一成不变:在与飞船交会对接时,它会飞得低一些,大约距离大气层340公里;无人期间则会飞得高一些,约370公里,[6]设计在轨寿命两年。[1][7]   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也被称作“目标飞行器”(Target Spacecraft,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而之后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也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8]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9]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对接,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10]   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11]
编辑本段组成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重量约8.5吨,采用两舱结构,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本体分为前锥段、圆柱段和后锥段;密封的前锥段和柱段为航天员短期驻留提供了在轨生活工作空间,可容纳3名航天员生活;后部非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设备;在前锥段前部还装有空间交会对接设备。资源舱则包括发动机和电源装置等,外部安置太阳翼,用于提供轨道与姿态控制、电力能源供应、热控环控。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使用折叠式的5片太阳能电池板,这是中国中低轨道航天器最复杂的太阳翼设计。   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验舱前端装有被动式对接结构,可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1]
资源舱
  (资源舱的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一号的飞行提供能源保障,并控制飞行姿态)   天宫一号的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太阳能电池翼)都在资源舱内,并包括了为飞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天宫一号的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资源舱内。导航与制导系统的用途是在天宫一号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之际负责寻找目标,而控制力矩陀螺则会对天宫一号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12]
实验舱
  (实验舱主要负责航天员工作、训练及生活)   实验舱是全密封的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内设睡眠区(包括航天员睡眠所用的睡袋)以及使航天员保持骨骼强健的健身区。[13]
编辑本段历程
早期方案与命名
  天宫一号的任务方案早在1992年国家制订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时就已确定。2002年,在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审查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个任务方案得到通过。但天宫一号还尚未定名,只是称为“目标飞行器”,缩写:MB。2006年,天宫一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并命名为“天宫一号”,缩写:TG。命名可能根据以下几点:   第一,希望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生活的地方能与宫殿一样舒适。[14]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 王菡   第二,具有中国特色,与“神舟”、“嫦娥”相呼应,有一种真正的空间站雏形的概念。[15]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 白明生
工程第二阶段
  随着神舟六号飞船在05年成功发射并返回地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阶段已圆满结束。08年,神舟七号发射并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标志着工程第二阶段的开始。今年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并将与神舟八号飞船进行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这仍属于工程的第二阶段。按照已知的规划,”三步走“战略的第二阶段还将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实验室,并发射多艘神舟系列无人/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与其对接。
“天宫一号”时间表
  对外披露阶段(2008年9月28号—2011年7月23日)
2008年9月28日 中国首次披露“天宫一号”发射计划。
2009年1月26日 天宫一号模型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16]
天宫一号模型亮相春晚
[17]
2009年2月27日 央视军事报道中首次出现了“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画面,此前仅有电脑效果图和模型对外公开,此时天宫一号初样产品的研制生产已基本完成。[18]
2010年8月中旬 天宫一号完成总装,转入电性能综合测试阶段。[19]
2011年3月3日 全国政协委员、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20]
2011年6月29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通过出厂评审,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任务实施前最后阶段的测试工作。[21]
2011年7月23日 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23日上午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至此,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参试人员和飞行产品,已集结载人航天发射场。[22]
发射调整及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28日)
2011年8月18日 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由于发射天宫一号的运载火箭于发射失利的长征二号丙火箭属同一类型,后出于安全考虑,原定8月底发射天宫一号的原计划被取消。[23]
2011年9月10日 发射场区测试工作重新启动,进展顺利。[23]
2011年9月20日 天宫一号和运载火箭组合体运载至发射塔架。[24]
2011年9月25日 包括发射场地及飞行航区在内的全区测控通讯系统进行合练并取得成功。[25]
2011年9月26日 考虑到27日及28日发射场将出现的大风降温天气,原定于27日至30日之间的发射计划更正为在29或30日择机发射。
同日上午,天宫一号飞行任务进行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全系统质量评审。天宫一号具备执行发射任务的条件。
当日下午,发射场组织进行了火箭加注设备、加注软管和信号电缆连接等工作。[25]
2011年9月28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了天宫一号的发射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在窗口前沿发射”。
当日上午进行了第二次全区测控通讯系统合练。并组织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加注量计算、加注系统信号联调等。
13时起,先后实施了燃烧剂和氧化剂加注。
至18时,约450吨的推进剂全部加注完毕。[26]
发射当天(2011年9月29日)
2011年9月29日 13时16分,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型火箭进入8小时倒计时发射程序,调度点名,收集8小时准备情况,进入临射前准备。[27]
14时16分,载人航天各系统功能检查,地面设备开机自检。[28]
约18时,火箭系统开始进行全箭状态检查。[29]
发射前半个小时,最后一批工作人员撤离。[30]
21时16分3秒,搭载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点火发射。[2]
21时19分,天宫一号火箭助推器分离(助推器残骸于10时25分在内蒙古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乌兰乌素嘎查的一块空地上找到[31])。
21时19分,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32]
21时19分,整流罩分离。[32]
21时25分45秒,天宫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2]
21时29分,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32]
21时35分左右,入轨运行[32]。
21时38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圆满成功。[2]
运行阶段(2011年9月30日—)
2011年9月30日 1时58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4圈时,实施了第一次轨道控制,将远地点高度由346公里抬高到355公里。
16时9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13圈时,实施了第2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了基础。[33]
天宫一号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也已启动,转入自主运行状态。[34]
2011年10月6日 18时,天宫一号已在轨飞行109圈,先后进行了遥控指令、控制开关、图像发音设备、舱内温度湿度、交会对接设备等在轨测试。[11]
2011年10月10日 首次公布了由天宫一号自带相机拍摄的太空图片。
此时,目标飞行器的在轨测试阶段已基本结束[35]。 天宫一号拍摄的首张外太空图片
[36]
2011年10月14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进入交会对接的准备阶段。
2011年11月3日 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完成首次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4日 11时37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的组合体第一次轨道维持。[37]
2011年11月14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第一次分离,约半小时后,进行了第二次对接。[38]
2011年11月15日 12时4分,组合体完成了第二次轨道维持,开始了神舟八号返回前的轨道精化调整。[39]
16时59分,组合体进行了姿态调整,从第二次对接的状态转体180度进入正常飞行姿态,为神舟八号返回做准备。[40]
2011年11月16日 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41]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17日19时30分左右在内蒙古预定区域着陆。[42]
目前运行中。“神舟九号”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成功发射,将用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神舟九号”搭载三名航天员。[43]
编辑本段主要任务
  天宫一号将由长征2F火箭发射,轨道高度约400千米,轨道倾角约42~43度,属于低轨航天器。这次天宫一号发射,最重要的任务是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天宫一号上的交会对接设备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包括测量系统、对接机械装置等。天宫一号在交会对接过程中属于“目标飞行器”,上面的测量设备包括信标、应答器、通讯设备,帮助神舟八号无人飞船等“追踪飞行器”上的微波雷达、激光雷达和目视光学瞄准器完成捕获和对准。神舟飞船会逐步靠近天宫一号,当两者距离为零时,两者的对接机械装置会连接起来,成为一个组合飞行体。   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飞行一段时间后,还将与天宫一号分离、返回地面。天宫一号继续完成低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的技术试验,为以后的空间站建造积累经验。天宫一号的在轨寿命是2年,在神八之后,中国还会发射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继续积累空间交会对接经验,神舟九号、十号还可能是载人飞船,实施载人对接。在达到2年设计寿命后,天宫一号将执行主动离轨机动,再入大气层安全销毁。   第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与神舟八号配合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  模拟图: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左)对接
[44]  第二,保障航天员在轨短期驻留期间的生活和工作,保证航天员安全。   第三,开展空间应用(包括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等)、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战技术实验。   第四,初步建立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实验平台,为建造空间站积累经验。
编辑本段后续计划
  在天宫一号完成任务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还将发射两个空间实验室,分别为天宫二号和天宫三号。它们将仍然运行在高度400公里、倾角42~43度的近地轨道上,这主要是为了适应酒泉发射中心的发射轨道。天宫二号、三号空间实验室将于五艘飞船进行交会对接,包括天宫二号时期的两艘载人飞船和天宫三号时期的两艘载人飞船与一艘货运飞船。   天宫二号的组成结构应该与天宫一号类似,在实验舱里新增空间科学实验设备,进行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天宫三号要与货运飞船对接,在资源舱后端会增设与货运飞船对接的装置。另外,未来大型空间站的核心舱带有一个对接舱,所以天宫二号或天宫三号也可能带有对接舱,进行先行测试。   天宫系列飞行器共有3个,除了天宫一号外,中国还将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建立空间实验室,计划时间大致在2015年之前。它们在设计上较天宫一号基本相同,主要目的是为建立空间站积累更多经验。
天宫二号的任务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空间科学观测和航天医学等应用与实验,同时伴星二号也将在天宫二号飞行期间进行各项空间飞行实验。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天宫二号还将展开国际合作,搭载与瑞士、法国和波兰合作研制用于γ射线暴、γ射线偏振测量的POLAR探测器。 左为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右为神舟飞船。
天宫三号的任务
  天宫三号空间实验室将主要用于验证再生生保技术,同时还将使用货运飞船进行在轨补给燃料试验,延长天宫三号空间实验室的寿命。突破再生生保长时间运行的关键技术,外加轨道寿命的延长,航天员在天宫三号将验证中期在轨驻留能力,开展更多的空间应用和科学试验,尤其是航天医学实验,研究失重对于人体生理系统的影响。   新的货运飞船大致上是以天宫系列空间实验室为基础,通过保留资源舱,将实验舱改为加压、非加压货舱,将在海南文昌发射场使用新的长征2F/H火箭进行首次发射。
编辑本段发射背景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在“921工程”设计之初,便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天地往返,航天员上天并返回地面; 第二步,实现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等多项任务,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立空间站。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初步实现了第一步的航天器天地往返。此后,中国又先后发射神舟系列的4艘飞船,并在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后,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2005年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相继发射,拉开了“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序幕,并完成了前半部分,而天宫一号则将完成第二步后半部分的任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建立空间实验室

收起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
行不?

2007年08月20日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最近评出了从月球和更远的太空拍摄的十佳地球靓照,其中旅行者号探测器从40亿英里(约64亿公里)之外拍摄的地球照片位居首位。
  以下就是美国宇航局太空网评出的太空看地球十佳照片。
  
  
  黯淡蓝点
  
  1 黯淡蓝点
 ...

全部展开

2007年08月20日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最近评出了从月球和更远的太空拍摄的十佳地球靓照,其中旅行者号探测器从40亿英里(约64亿公里)之外拍摄的地球照片位居首位。
  以下就是美国宇航局太空网评出的太空看地球十佳照片。
  
  
  黯淡蓝点
  
  1 黯淡蓝点
  太阳系的首张"全家福"的一部分是由"旅行者"号探测器在1990年拍摄的,这张地球照片是从40亿英里(约64亿公里)之外的太空拍摄的。在这里被拍成一个仅有0.12个像素大小的圆点的地球被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描绘成"硕大的宇宙夜幕中一个孤独的圆点,对我来说,它强调了我们在更友善、更积极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上的责任,以及保护和爱惜这个黯淡蓝点的责任,这是人类已知的唯一家园。"
  
  
  来自火星的第一瞥
  
  2 来自火星的第一瞥
  这是首张从月球以外的行星表面拍摄的地球照片。它是由"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在登陆火星第63天的日出前一小时拍摄的。因为地球太模糊,在这架全景相机的彩色滤光器拍到的照片上看不到,附加的这张照片是4组放大的地球全景照片合成的结果。
  
  
  从土星看地球
  
  3 从土星看地球
  2006年9月15日,由"卡西尼"号飞船的广角相机在距土星130万英里,距地球大约9.3亿英里的太空拍下了这张照片。恩克拉多斯土星卫星也出现在照片的左方,裹着一团蓝色拖曳着冰粒子带穿过土星的E环。
  
  
  去往火星的路上
  
  4 去往火星的路上  
  2005年8月15日,在3天飞行72.7万多英里之后,"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照相机对准了地球。该轨道飞行器的主要目的是得到每天的火星气象照片。
  
  
  去往水星的路上
  
  5 去往水星的路上
  2005年8月2日,"信使"号水星探测器飞越地球时,不仅调整了该探测器飞往水星的路线,而且还让该探测小组通过拍下地球的照片检验了携带的好几种仪品。这部原来准备拍下可能在水星表面形成的矿物的相机用多重波长图像拍下了三张合成图像,由于在光谱的近红外线部分的植被高反射系数,多重波长图像会将大陆部分显示为红色。
  
  
  阿波罗17号离家在外
  
  6 阿波罗17号离家在外
  "阿波罗17"号登月舱宇航员哈里森?施密特在执行美国宇航局阿波罗系列计划中最后一次登月任务,站在美国国旗旁照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施密特在太空行走期间在陶鲁斯-利特罗着陆点拍摄的。
  
  
  追踪彗星途中
  
  7 追踪彗星途中
  2005年3月初,欧洲航天局执行"罗塞塔"彗星追踪任务的飞船在去往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途中拍下了这些红外线和可视照片。这些照片让罗塞塔小组有机会对一个真实的太空物体校准仪器,确保一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地球与月球
  
  8 地球与月球
  第一张在同一幅画面中展现地球和月球的照片,它是由一艘宇宙飞船在1977年9月18日拍摄的,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1号"(Voyager 1)在距地球725万英里的太空拍下了这张照片。因为地球比月球大很多倍,所以用电脑技术人为加亮了月球部分,这样的话,两个天体都能在照片上看清楚。
  
  
  伽利略号拍到的令人窒息的照片
  
  9 伽利略号拍到的令人窒息的照片
  这张展现地球的彩色照片是由"伽利略"号宇宙飞船在1990年12月11日拍摄的,当时它正在飞往木星的途中。南极洲在这张照片的底部依稀可见,太平洋开始破晓。
  
  
  半个地球爬上来
  
  10 半个地球爬上来
  首张展现地出(相对于日出)的照片,是由一名宇航员从月球轨道飞行器上拍摄的,执行"阿波罗8"号任务的宇航员在其围绕月球的背面飞行时拍下了"地出"照片。这张照片以其原始方位展示在这里,尽管在照片的底部是更为常见的月球表面的景象。(杨孝文)

收起

嫦娥工程、北斗导航、载人航天。

2007年08月20日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最近评出了从月球和更远的太空拍摄的十佳地球靓照,其中旅行者号探测器从40亿英里(约64亿公里)之外拍摄的地球照片位居首位。
  以下就是美国宇航局太空网评出的太空看地球十佳照片。
  
  
  黯淡蓝点
  
  1 黯淡蓝点
 ...

全部展开

2007年08月20日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0日消息,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最近评出了从月球和更远的太空拍摄的十佳地球靓照,其中旅行者号探测器从40亿英里(约64亿公里)之外拍摄的地球照片位居首位。
  以下就是美国宇航局太空网评出的太空看地球十佳照片。
  
  
  黯淡蓝点
  
  1 黯淡蓝点
  太阳系的首张"全家福"的一部分是由"旅行者"号探测器在1990年拍摄的,这张地球照片是从40亿英里(约64亿公里)之外的太空拍摄的。在这里被拍成一个仅有0.12个像素大小的圆点的地球被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描绘成"硕大的宇宙夜幕中一个孤独的圆点,对我来说,它强调了我们在更友善、更积极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上的责任,以及保护和爱惜这个黯淡蓝点的责任,这是人类已知的唯一家园。"
  
  
  来自火星的第一瞥
  
  2 来自火星的第一瞥
  这是首张从月球以外的行星表面拍摄的地球照片。它是由"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在登陆火星第63天的日出前一小时拍摄的。因为地球太模糊,在这架全景相机的彩色滤光器拍到的照片上看不到,附加的这张照片是4组放大的地球全景照片合成的结果。
  
  
  从土星看地球
  
  3 从土星看地球
  2006年9月15日,由"卡西尼"号飞船的广角相机在距土星130万英里,距地球大约9.3亿英里的太空拍下了这张照片。恩克拉多斯土星卫星也出现在照片的左方,裹着一团蓝色拖曳着冰粒子带穿过土星的E环。
  
  
  去往火星的路上
  
  4 去往火星的路上  
  2005年8月15日,在3天飞行72.7万多英里之后,"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照相机对准了地球。该轨道飞行器的主要目的是得到每天的火星气象照片。
  
  
  去往水星的路上
  
  5 去往水星的路上
  2005年8月2日,"信使"号水星探测器飞越地球时,不仅调整了该探测器飞往水星的路线,而且还让该探测小组通过拍下地球的照片检验了携带的好几种仪品。这部原来准备拍下可能在水星表面形成的矿物的相机用多重波长图像拍下了三张合成图像,由于在光谱的近红外线部分的植被高反射系数,多重波长图像会将大陆部分显示为红色。
  
  
  阿波罗17号离家在外
  
  6 阿波罗17号离家在外
  "阿波罗17"号登月舱宇航员哈里森?施密特在执行美国宇航局阿波罗系列计划中最后一次登月任务,站在美国国旗旁照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施密特在太空行走期间在陶鲁斯-利特罗着陆点拍摄的。
  
  
  追踪彗星途中
  
  7 追踪彗星途中
  2005年3月初,欧洲航天局执行"罗塞塔"彗星追踪任务的飞船在去往67P/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途中拍下了这些红外线和可视照片。这些照片让罗塞塔小组有机会对一个真实的太空物体校准仪器,确保一切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地球与月球
  
  8 地球与月球
  第一张在同一幅画面中展现地球和月球的照片,它是由一艘宇宙飞船在1977年9月18日拍摄的,美国宇航局的"旅行者1号"(Voyager 1)在距地球725万英里的太空拍下了这张照片。因为地球比月球大很多倍,所以用电脑技术人为加亮了月球部分,这样的话,两个天体都能在照片上看清楚。
  
  
  伽利略号拍到的令人窒息的照片
  
  9 伽利略号拍到的令人窒息的照片
  这张展现地球的彩色照片是由"伽利略"号宇宙飞船在1990年12月11日拍摄的,当时它正在飞往木星的途中。南极洲在这张照片的底部依稀可见,太平洋开始破晓。
  
  
  半个地球爬上来
  
  10 半个地球爬上来
  首张展现地出(相对于日出)的照片,是由一名宇航员从月球轨道飞行器上拍摄的,执行"阿波罗8"号任务的宇航员在其围绕月球的背面飞行时拍下了"地出"照片。这张照片以其原始方位展示在这里,尽管在照片的底部是更为常见的月球表面的景象。(杨孝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