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帮我总结一下高中政治必修二前三个单元的知识点吧!O(∩_∩)O谢谢了!是人教版的政治必修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7:46:55

大家帮我总结一下高中政治必修二前三个单元的知识点吧!O(∩_∩)O谢谢了!是人教版的政治必修二!
大家帮我总结一下高中政治必修二前三个单元的知识点吧!O(∩_∩)O谢谢了!
是人教版的政治必修二!

大家帮我总结一下高中政治必修二前三个单元的知识点吧!O(∩_∩)O谢谢了!是人教版的政治必修二!
还是自己目录里的题目,综合结合一样

政治这么简单的学科,还用得着到网上来求问?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广泛真实的民主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 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

全部展开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广泛真实的民主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 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 国家的性质又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
4、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5、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6、 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 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广泛。
2) 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7、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8、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 民主:“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政部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2) 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3) 人民民主和专政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统治阶级的民主是被统治阶级的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9、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
2)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10、 人民民主专政新的时代内容:
① 突出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
②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了;
③ 重视法制建设,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
④ 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二、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政治权利与自由
1、 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础。
2、 权利和自由的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 政治权利和自由:
①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② 政治自由。
③ 监督权
政治义务
4、 政治义务:
①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它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 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④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
5、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 坚持权利与依法统一原则。
① 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统一、二者不可分离。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② 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③ 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 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1、 政治生活中的信念:崇尚民主和法制。
2、 政治生活主要内容:
1) 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
2) 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重要内容
3) 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机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最根本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4) 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
1) 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的内容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的问题。
2)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 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1、 各种选举方式的区别
选举方式 含义 优点 缺点
直接选举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每个选民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
间接选举 由选民选出的代表选举产生商以及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选举方式 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适用 每个选民不能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
等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的应选名额的选举方式 可以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限制选民自由选择,选民易受误导,积极性受影响
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举名额 位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于低,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竞争 可能影响当选者结构合理性;被选举人间的竞争易导致假宣传,金钱交易
2、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决定。
3、 选举方式选择依据:社会经济制度、国家性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物质生活水平,公民文化水平
4、 选民参加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5、 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项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6、 怎样行使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7、 只有每个人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二、 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
1、 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市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 不同的民主决策方式:
内容 方式 依据 意义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民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信息资源 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使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
专家咨询制度 专家学者李由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论证会、康谈会 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社会公示制度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民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让公民了解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公示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市民与参加民主决策前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社会听证制度 队同公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听证会 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
3、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
4、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重大意义:
① 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决策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科学性,避免决策片面性。
②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同时,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三、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1、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自己的事情,使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村民委员会
2、 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3、 村民自治的内容:
① 自己选举当家人,使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② 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
③ 村民自制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使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行为,用民主办法管理村里事务的有效途径。
④ 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居民委员会
4、 居民委员会,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5、 作用: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6、 《中国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干部有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和质询。
7、 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微观反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8、 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四、 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1、 民主监督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区别 含义不同 通过给国家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意见,提出批评建议 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
方式不同 信函、电话、手机短信、当面指出等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以议案质询的方式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
特点不同 是我们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民主监督有效方法 人大代表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连着人民群众 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大、时效快
作用不同 为公民监督提供了有力保障 是公民的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得到切实保障 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发挥独特作用
相同点 ① 都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方式,在民主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
② 意义: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③ 不论哪种方式,都要遵守法律法规,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
2、 公民行使监督权时: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负责任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督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 政府的主要职能:
(1)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3、 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4、 政府的作用:
(1) 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5、 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帮助,监督政府行为,使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二、 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 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 原则:
(1)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2) 树立求真务实的佛年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工作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
(3)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 我国政府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4、 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5、 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一、 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政府依法执政
1、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表现。
2、 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 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4、 依法行政的意义:
(1)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2) 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 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 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 为什么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
① 国家性质决定,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② (第4点中4个有利于)
③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基本途径
④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审慎用权 民主决策
6、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
(1)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 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3) 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4)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 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 权力是把双刃剑。
2、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3、 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行为;
(2) 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掌权者办事具有可遵循的统一规范,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
4、 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
5、 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1) 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2) 防止滥用职权,保证清正廉洁;
(3) 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4) 真正做到权为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6、 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
7、 我国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这一举措,深受群众欢迎,被称为“阳光工程”
8、 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文件:一方面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保证人民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 开放“红头”文件查阅,说明政府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有利于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 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业和民族团结。
5、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6、 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 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 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4、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 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①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② 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特点。
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
②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 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④ 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能。
⑤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9、 我国国体和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 历史事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 新中共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 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4、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①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 党领导的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 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依法执政时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民主执政 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 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化法制化规范化。
二、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
2、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 “三个代表”
① 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a、 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b、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 创造性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 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 地位: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④ 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三个代表”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⑤ 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
党的先进性适当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党的先进性适具体的,历史的。
党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试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6、 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的执政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7、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1、 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 形成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①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广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执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 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反对党,是积极的政治力量,具有法律赋予参政权的参政党。
③ 民主党派参政的目的,是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中国更产党与各民主党来已成为亲密友党。这种新型正当关系是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几个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4、 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 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多党合作制度要长期存在下去。
“互相监督”实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
6、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7、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8、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9、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收起

辨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强调物质)


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

全部展开

辨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强调物质)


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强调意识)


2.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含义及客观、普遍性


内容: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不过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客观性(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可以按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内容: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原理1: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强调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大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原理2: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会具有全新的功能;反之有损整体功能的发挥。(强调结构)


方法论:要求我们善于“优化结构”。


原理3: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性能状态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甚至关键的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具有决定作用。(强调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因果联系


原理:原因与结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因果联系之中。


方法论:要求我们正确把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遇见性。




二、发展的观点


1.事物运动发展观点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方法看问题。


3.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强调量变)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原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质变)


方法论:(1)要求新的事物时“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2)要想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的趋势


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又是曲折的。即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


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曲折。


三、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含义、普遍性和客观性


含义:对立统一。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反对片面性。


注意1:矛盾统一性的表现: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矛盾着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如矛盾的主次方面)


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对症下药”、“因地因时制宜”、“同病异治”)


3.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强调主要矛盾)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等)注意:关于主要矛盾的字眼有“中心”“重心”“关键”“多数”“突破口”等。


原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强调次要矛盾)


方法论: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防止“胡子眉毛一把抓”、“红花好看也要绿叶扶”、“一个好汉三个帮”)


4.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抓主流,


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强调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


注意:(1)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字眼有“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九个指头”“优势”等。


(2)在解决问题时用主次矛盾,在认识事物时用矛盾主次方面,此为历来考试重点。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正确认识事物,应用科学的工作方法。


注意:


(1)矛盾的普遍性(抽象的)寓于矛盾的特殊性(具体的)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共同的本质和规律)。


(2)经常考试地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哲学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哲学依据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3)在判断是否应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时不要看是否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都具备。

收起

最好自己好好看看书!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

全部展开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2)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2、○3)
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