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农业有什么优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7:50: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农业有什么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农业有什么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发展农业有什么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不同.
  (2)体现利益机制的分配制度不同.
  (3)国家宏观调控的出发点不同.
社会主义企业的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是以公有制为所有制基础的.
  第二,社会主义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生产的直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但企业的这一生产目的要受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制约.
  第三,社会主义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有权自主经营、独立决策,其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受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但社会主义企业在自主经营的前提下,也必须服从国家的计划指导和管理.
  2、企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它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劳务,客观上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任务.
  第二,企业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第三,企业提供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户的经济行为,就是农户在一定的农业发展阶段和一定的经济体制下,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及其内在的发展趋势.
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这是我国农业经济体制的重大创新.
  第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加速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第三,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第四,使许多具有现代特点的新的合作组织与其他组织得以产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根本不同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邓小平讲过这样的话:“ 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 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
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从国情出发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挥其独特优势.
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决策后,不少专家和学者提出,我国应积极学习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经验,一些基层干部也存在这样的认识:发展现代农业要高起点、高标准,要学就学发达国家.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一时期不少地方纷纷去韩国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现象.
不可否认,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的确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但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这决定了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目标和路径都会与国外有所不同,决不能照抄照搬.发展现代农业,更重要的是立足国情、立足实际,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国情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要养活这么多人,中国必须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发展的首位.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搞好粮食生产.近年一些地方放松粮食生产,搞结构调整,甚至以“无粮镇”“无粮村”自居,这种现象在局部可以,但放在整个中国不行.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保持足够的粮食面积,而且要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
国情二: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不可能像美国、加拿大等国那样,靠大规模粗放经营取胜.必须精耕细作,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这一国情还决定了发展现代农业,要格外珍惜土地资源,保护耕地,减少建设占地;同时,要不断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国情三: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土地经营的最大特点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这种体制有利于保持农村的长期稳定,但一家一户力量弱小,与市场对接难.要与国外农业抗衡,必须创新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靠龙头和组织,形成合力.
国情四: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地情况不一,发展现代农业也不能一个模式,必须根据当地实际,确定自己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发展思路.
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国情,不能脱离实际.发展现代农业也不能脱离现在的发展阶段,不能目标过高,急于求成,搞大跃进式的发展.只有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结合各地实情,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子,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谨防“贪大求洋”等六大不良倾向
从各地实际情况看,当前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尤其要谨防六大不良倾向:
一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时,杜绝“贪大求洋”倾向.一些群众反映,“贪大求洋”是基层干部的通病.过去在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等工作中,一些地方上马了许多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购进了价格昂贵的设备,但产生的效益却甚微,今后应当吸取教训.
二是用科技技术改造农业时,要杜绝“盆景化”倾向.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科技入户工作力度,出现了一些高产户、高收入户,但目前相当部分仍是“盆景”.基层群众建议,在发展现代农业用科技技术改造农业时,必须突破盆景效应,做到全面“开花结果”.
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基层干部要杜绝“千百万”倾向.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现代农业就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不能当农民讨厌的“千百万”型干部.前些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些地区热衷于上规模、出成绩,各式各样的“百里长廊”“千亩基地”“万亩基地”,重规模、轻效益;重生产,轻销售,引起群众反感.
四是在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时,要杜绝“土地归大堆”倾向.一些群众担心干部借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剥夺农民对土地生产经营权,搞规模经营和租赁经营.在个别地区,已出现动地论,有的村庄在土地调整中随意增加机动地面积.
五是在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时,要杜绝“弃粮转经”倾向.一些人士担心,地方政府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可能会出现“弃粮热经”,盲目发展经济作物,忽视粮食生产.个别基层干部认为,种粮对农民来说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经济林果.
六是在培养新型农民时,要杜绝“书斋化”倾向.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适用性,专家不能把学校教学模式照搬到农村.最好采取现场培训的方式,出版的技术书籍最好图文并茂,便于农民接受.政府应当有效整合农业部门内的教育培训资源,将各级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列入重要日程,使其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当前农业科技培训存在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要紧紧围绕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抓住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
--警惕“三重三轻”的苗头
调研中还发现,当前一些地区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存在“三重三轻”苗头,即“重点轻面、重房轻人、重路轻田”,必须尽快予以纠正.
一是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抓示范点,这些示范点一般基础较好,容易出成绩,对面上工作投入精力较少.二是将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当成新村建设和新房建设,甚至让农民举债建新村、盖新房,有的县还将城市大广场、宽马路移植到农村,甚至在村子里建起“雕塑”,严重脱离农村实际.三是过于重视农村道路建设,对农田水利和农民技术培训等投资不够.水、电、路都是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政府应从发展生产入手,从最制约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入手,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不少农民表示,他们最缺的是技术,最希望得到的是技术培训,只要让农民长了致富本事,就不愁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