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州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6:55:52

杨州的故事
杨州的故事

杨州的故事
扬州的历史故事是: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开大运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城西北五里吴公台下(后改葬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1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扬州地为督帅之所,又处漕运要冲,此后盐渔之利,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的追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宫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 来.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6年.明朝灭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 ,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曲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重皇帝80寿辰,以扬州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玉雕、漆器、扬州盆景、淮扬菜肴等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古城扬州焕发青春,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我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瘦 西 湖
  瘦西湖原名保障河,是自隋唐以来随着城址的变迁,由人工开凿的城濠和通向古运河的水道.河面逶迤曲折,时展时收,秀丽多姿,保障河改称瘦西湖,是在乾隆年间.当时有位叫汪沆的诗人,写了一首咏扬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这个名字就驰名于世了.“天下西湖,三十有六”,而以“瘦西湖”命名的惟扬州有之.
  瘦西湖的美丽景致,很早就为人们所向往.清人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另一位清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道:“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其妙处在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联络至山,气势俱贯.”历史上李白、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欧阳修、苏轼、王渔洋、蒲松龄、孔尚任、吴敬梓、郁达夫、朱自清等文化名人都在这一带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和众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烟花三月下扬州”、 “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珠帘十里卷春风”、“绿杨城郭是扬州”等数不清的名言佳句,流传千古,为瘦西湖增添了耀眼的浓墨重彩.
  瘦西湖风景区正因其悠久、丰富的人文景观、秀丽典雅的自然风韵,成为古今中外宾客纷至沓来的著名的游览胜地.
  唐城遗址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有悠久的历史,那唐朝时期建造的城垣就是见证,也仿佛在诉说着扬州千年的历史,给人们讲诉关于扬州的过去.
  扬州有城,始于二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末期.历经秦、汉、魏、晋、宋、齐、梁、陈直至隋、唐,城垣虽有兴废,但城址未变.《梦溪补笔谈》载:“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五代时,在牙城东南隅筑小城;宋时又筑大城,南宋末年筑宝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宝佑城夷为平地,仅剩残破的宋古城.明代和清代,分别在宋大城西南和东南筑旧城和新城.
  解放初,城墙全部拆除.今在蜀冈之上,南北观望,仍可清楚地看到狭长高地上有断续的古城版筑城垣的旧迹.1978年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博物馆对唐牙城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了城墙、城门遗迹,初步查清了唐城遗址规模,这对研究唐代扬州是一大贡献,引起了中外考古学者的极大兴趣.
  扬州隋一宋城遗址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游览景点.
  门票:10元
  地址:中国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蜀冈东峰1号
  邮编:225000
  电话:0514-7340843
  交通:1、22路 路公交车
  大明寺
  位于扬州市区西北2公里蜀冈中峰之上.始建于刘宋大明(457—464)年间,故称大明寺.
  隋时,因寺在城西,又名西寺.隋仁寿元年(601),寺内栖灵塔,塔高9层,故此寺又称栖灵寺.天宝元年(742),高僧鉴真于寺中讲律,十余年后,东渡日本,传戒弘法.北宋庆历(1041—l048)中,欧阳修为扬州郡守建平山堂西侧.来末历元迄明,几经变乱,大明寺夷为荒丘.明天顺(1457—1464)年间,僧福智、沧溟重建,复称大明寺;万历(157—1620)间,郡守吴秀再次建寺;崇祯(1628—1644)间,巡漕御使杨仁愿重建大明寺.清康熙时,因讳“大明”二字,正式改名为“栖灵寺”.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巡幸扬州,御笔改题为“法净寺”,俗呼“平山堂”,为扬州当时的八大名刹之一.咸丰间因兵火寺圯.同治十二年(1872),盐运使方波颐、僧悟堂重建.光绪后,殿宇失修,僧皎然募修,并建天王殿.民国11年(1921),日本人高洲太助在扬州立两淮稽核所,考证出法净寺即古大明寺,唐时鉴真曾在此受邀东渡日本传戒弘法,因嘱日本文学博士常盘大定为撰碑记,高洲勒石寺内.1934年,邑人汪茂如重修寺宇.1967年8月,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大明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10月;为纪念鉴真大师圆寂一千二百周年,于寺内始建鉴真纪念堂,文化大革命前,寺为保留寺.文化大革命中,寺庙受到冲击,僧众被赶离寺,但寺内佛像、文物由于受到国家明令保护,幸免被毁,后移交园林管理所管理.1973年11月,鉴真纪念堂落成,寺庙改作“平山公园”.为迎接“日本国宝鉴真和尚像中国展”,寺庙修缮一新,并改“法净寺”额为旧名“大明寺”.1980年4月14日,由鉴真弟子在鉴真生前塑成的鉴真和尚夹纻干漆像,在日本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护送下抵大明寺,受到扬州市民的隆重欢迎,此次展出计7天,百名僧人举行了盛大的法会,前来参观、瞻仰的外宾和全国各地的群众多达17万人次.1980年,大明寺交给宗教部门管理,1982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该寺为省级文物保单位.同年,国务院将大明寺列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开放寺庙,该寺及所在的蜀冈与瘦西湖等名胜被列为国家级“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
  在今古寺门之前,有一古朴典雅的牌楼,四柱三楹,顶为华盖,中门之上题有“栖灵遗址”四个篆字,背面书“丰乐名区”匾额.寺门两旁有石狮子一对,为元代扬州宫遗物.寺门东墙上,有石刻“淮东第一观”五个大字,是清代书法家蒋衡根据秦少游来此游览所作“渗人若问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的诗句所书.进人山门为天王殿,弥勒佛笑脸相迎,背面为护法韦陀,四大金刚分列两旁.出殿为甬道,两侧古木参天,浓荫敝空.甬道中央置两尊宝鼎,在南道两旁为东西两院,东院门额为“文章奥匠”,大门即平远楼,为大明寺接待宾客处,再外为僧人生活区.西院门额为“仙人旧馆”,人门即为平山堂.甬道直通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三间,带回廊,重檐歇山造,前后附加硬山披廊,庄严雄伟,正中三尊大佛,正中坐在莲花高台的是释迦牟尼佛,左边为药师佛、右边为阿弥陀佛,两边拱卫着十八罗汉,佛坛后是“海岛观音”浮雕群像,观音脚踏鳌,整个画面中有106尊大小塑像,栩栩如生.
  大殿中经幢肃穆、香烟缭绕,穿廊东行为鉴真事迹陈列室,对面为鉴真纪念堂,两行为欧阳祠、谷林堂及西园,均为扬州名胜古迹,殿右的东园内,为1986年复建的“藏经楼”,面阔五间;单檐硬山,此楼系清代扬州八大名刹之一的福缘寺的七楹大楼拆迁而来,改建为五楹,前三月台,轩敞疏朗,并以围墙包纳一区,清雅幽静,僧人生活区亦在其中.整个寺庙融园林于一体,为中国典型的寺庙园林之一.
  大虹桥
  出扬州新北门西行数百步,就看见一座白石栏杆的圆拱形石桥,横跨在通向瘦西湖公园的湖面上,这就是著名的“虹桥”,亦称“大虹桥”.
  始建于明朝末年,原是木板桥,因其围以红栏,故称“红桥”.红桥的旖旎景色,吸引着众多的诗人文士来这里吟诗结社.顺治年间来扬州作推官的王土祯,曾与扬州诸名士修楔于红桥,唱和很多,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其中有一首为:“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王土祯之后,《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两任扬川盐运使的卢雅雨,也曾在红桥修禊.卢雅雨曾作七言律诗四首,依韵和诗的达六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可谓洋洋大观,由于文人雅士的鼓吹,红桥随之名扬四海,成为人们向往之地.
  乾隆元年(1736),将木板桥改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又在桥上建亭,改“红桥”为“虹桥”,乾隆皇帝幸游扬州,对虹桥的景色曾作诗赞赏:“绿波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当时的《梦香词》也说;“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除了许许多多的诗文,还有不少画坛高手,作有《虹桥揽胜图》、虹桥春泛图》、《虹桥待月图》等.
  今日虹桥改建于1973年,桥由一孔改为三孔、桥面拓宽,桥身拉长,桥面则以城内宋代花岗岩街道条石凿铺而成,其形古朴,比旧桥更为壮观.其做工考究,线条鬓括,为进人瘦西湖各景点的主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