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科技美与艺术美的融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0:42:52

如何理解科技美与艺术美的融合
如何理解科技美与艺术美的融合

如何理解科技美与艺术美的融合
艺术是民族的,科学是世界的;艺术是专有的,科学是通用的;艺术是完整的,科学是缺损的;艺术是冲动的,科学是冷静的.
尽管艺术和科学有着显著的区别,却也不能抹杀它们悠久而密切的关联.艺术创造和科学创造具有不少共性,共性之一就是这两种活动都要对大量材料进行精细的选择.
科学一般不愁没有足够的猜想和假说,问题是怎样才能从那浩若洪流的猜想和假说中筛选出思想的真金.可以说,科学创造的难点就在于对大量可能性的筛选.所谓科学天才,其实也就是善于选择的人.而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位诗人说:“选择——这是诗的灵魂.”一个中等诗人也能写出好的诗句,困难的是消灭诗中败笔.也就是要善于舍弃.一位艺术家说:“雕塑的杰作也就是一块去掉了多余部分的石头.”困难的是哪些是多余部分的石头,也就是要善于剔除.其实,舍弃和剔除只不过是选择的另一面.舍弃了败笔就意味着选择了妙笔,剔除了多余部分就意味着选择了精美部分.艺术家和科学家都是通过浩瀚的方案之海驶向唯一答案的.
艺术创造和科学创造的共性之二,就是这两种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反熵”特性.所谓“熵”,可以定义为混乱程度的量度.在物质系统的各种变化中,有着向最大熵值变化的趋势,也就是说,物质变化的最大可能性是趋向混乱状态而不是严整状态.所谓反熵,就意味着创造秩序.艺术创造和科学创造的价值就在于获得某种有序的状态.科学家的智慧使自然界的混乱状态变得井然有序,而艺术家的天才则使个人的模糊感受变得有条不紊.可以说,音乐就是有秩序的音响,绘画就是有秩序的线条,雕塑就是有秩序的形体,诗歌就是有秩序的语句.所谓艺术规律,其实就是艺术的秩序,也就是艺术家反熵活动所遵循的信条.科学家的基本工作也是从无序创造有序.门捷列夫把看来纷乱不堪的各种元素排列成令人一目了然的元素周期表,哥白尼把原先理不清头绪的太阳系排列成以太阳为中心、行星各行其道的严整星系,而达尔文则把令人眼花缭乱的生物世界编结成一个上下相衔、左右关联的“生物树谱”.他们在发现真理、创造有序的同时,也就发现和创造了美.可以说,元素周期表、日心说和生物树谱都是科学家的反熵活动所造就的美的精品.“反熵”沟通了科学家和艺术家各自的创造活动.
艺术和科学各有其个性,又有着共性.“鉴赏美学”课程则是从审美的角度探讨艺术和科学,展示人类两大文化领域的共同美.这是一门崭新的美学课程,也是一门崭新的美育和素质教育课程.不过,它既不属于探讨美的原理和规律的理论美学,也不属于诸如技术美学、工程美学、建筑美学之类的实用美学,可将其定位于对艺术美和科学美进行比较和鉴赏的一种推陈出新的美学学科.
这门课程并不是艺术、科学和美学的简单叠加,而是三者的交叉和融合;它也不是艺术美学和科学美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对艺术和科学进行综合把握和重新提炼,并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展示艺术和科学的共同美.
许多美学问题并不仅仅和艺术相联系.例如,黄金分割问题就是一个与科学、艺术、美学都相关联的问题.这一问题作为美育的内容,必将涉及科学和艺术这两大领域.黄金分割本是一个数学比例,2000多年来,这一比例对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理论美学、形式美学、实用美学等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既显示出艺术美,又显示出科学美.
黄金分割原理最初运用于建筑和雕塑.公元前4世纪建造的古希腊帕提侬神庙,其高大严整的大理石廊柱,根据黄金分割法则分割庙宇的高度,显示出庄严肃穆的美感.世界上许多著名建筑,诸如埃及胡夫大金字塔、印度泰姬陵、中国故宫、法国巴黎圣母院等等,在构图设计方面,都有意无意地运用了黄金分割法则,以图取得造型美.古希腊女神维纳斯塑像和太阳神阿波罗塑像,为了使其形体更美,都有意加长塑像的双腿,也是为了符合黄金分割法则.后来,这一法则又被用于绘画艺术,例如布洛克的《山林女神奥利雅得》、普珊的《睡着的维纳斯》、委拉斯贵支的《维纳斯与丘比特》以及中国著名画家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等,都是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把作品的主题重心设定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从而获得动人的美感效果.
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方面,黄金分割法则的应用更为广泛,它似乎有着难以理解的魔力.一座建筑物的立面结构,一组建筑群的平面布局,飞机机身和翼展的长度比例,汽车车厢的三维度比,以及窗框、衣柜、写字台、玻璃板、讲义夹、学生证、扑克牌、香烟盒、火柴盒、名片、照片、电视机屏幕等等大量采用矩形外形的物品,往往使其宽度和长度的比例符合黄金分割法则.科学中也存在美——黄金分割问题就是这一论断的著名例证.这属于科学美之中的“比例美”.除此而外,科学领域中还存在着其他丰富多彩的审美内容和形式.
艺术和科学在文艺复兴运动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的分化和断裂,在某种意义上说,促进了它们各自的发展.这400年,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都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不过,与人类早期艺术和科学浑然一体的情形不同,今天所呼唤的二者在更高层次和当代水平的复归与合流,必将使人类文明迈出空前巨大的步伐,实现本质意义上的飞跃.实际上,艺术和科学在历史上的分化和断裂,无论从实质上还是从现象上来看,从来也不是绝对的.二者看似遥远,却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以降,尽管艺术家能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的情况极为罕见,可是保持着某种艺术爱好的科学家却并不绝无仅有.
原本浑然一体,后来分道扬镳的艺术和科学,近百年来,其复归合流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了艺术和科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时代.自20世纪初叶以来,不仅一系列交叉学科和综合艺术应运而生,而且艺术和科学相互沟通和重新综合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在当今时代,离开科学思想和科学家的形象,就无法想象会有一部新的《人间喜剧》问世.一位文学家说:今天“如果诗人听不到血液循环系统中海拉克里特宇宙和示踪原子运动的音乐和节奏,他就不是当代诗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须要向对方吸取营养.当代尖端的科学技术正在促进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发生革命性变化.乐器数据库可以使一位音乐家在控制台前代替一支大型交响乐团演奏;电脑也能广泛地用于音乐演奏,又能应于弈棋、绘画、雕塑以至于文学创作和艺术作品分析等等.科学正以空前巨大的步伐进入艺术领域.
当代艺术也正积极地向科学领域渗透.住宅建筑、园林建设、各种工业品以至于航天飞机的设计,无不体现着当代人类的审美情趣.其历史并不长久的科学美学已经分化出理论美学、实用美学、鉴赏美学等等不同的门类,从科学和艺术的综合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工程美学、建筑美学、装饰美学等等,正在建构科学技术美学的完整学科体系.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以及耗散结构论等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不仅已经应用于艺术创作和研究,同时也把艺术作为素材用以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艺术和科学之所以能够沟通和融合,其本质因素在于:无论艺术,还是科学,都是通过某种媒介的形式或结构来表现精神意蕴的一种方式.
艺术和科学,是人类创造能力的最显著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最有力的见证.人类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就在于它具有发现真理和创造美的能力,其他生物从真正意义上来说都不具备这种能力.蝴蝶亮翅,孔雀开屏,不过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它们本身所具有的美,也不过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们能够利用美,很难说能够创造美.发现真理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就如同思维和语言能力一样,成为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分水岭,成为人类的伟大之处.没有真理和美的地方,也就没有任何伟大的东西.而真理的发现要依靠科学,艺术则能带来美.如果综合发挥艺术和科学的优势,必将会促进人类文化的巨大进步.
当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展,观念不断更新的时候,所有传统的思想观念都必将经受考验.那种囿于一域、目不旁视、耳不旁闻的所谓“专家”,绝难适应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和历史进程.当前所看到的艺术和科学的相互引进和促进还只能算是开端,艺术和科学未来的发展进程是不可限量的.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必然要求同时具备对科学符号和艺术形象的综合感知能力和理解运用能力.那么,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弥补传统美育的缺陷,对青年学生进行艺术美和科学美的综合熏陶,便历史性地成为今天教育部门崭新而重要的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