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唐朝之后儒学的发展变化,如理念,流派等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22:49:32

有谁知道唐朝之后儒学的发展变化,如理念,流派等等
有谁知道唐朝之后儒学的发展变化,如理念,流派等等

有谁知道唐朝之后儒学的发展变化,如理念,流派等等
主要是宋明理学
1、三教合一: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不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南宋朱熹理学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
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