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3体积NO2其他,依次通过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Na2O2,用排水法收集到残留气体,集气瓶中气体应为0.25体积O2怎么做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22:31:55

把3体积NO2其他,依次通过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Na2O2,用排水法收集到残留气体,集气瓶中气体应为0.25体积O2怎么做的?
把3体积NO2其他,依次通过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Na2O2,用排水法收集到残留气体,集气瓶中气体应为
0.25体积O2怎么做的?

把3体积NO2其他,依次通过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Na2O2,用排水法收集到残留气体,集气瓶中气体应为0.25体积O2怎么做的?
3NO2---NaHCO3饱----2CO2+1NO(水蒸气)---浓硫酸---2CO2+1NO---
Na2O2---(1O2+1NO)---排水法---0.25O2
3体积二氧化氮与水生成硝酸和1体积一氧化氮,硝酸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2体积二氧化碳(含少量水蒸气);通过浓硫酸被干燥;通过过氧化钠生成1体积氧气;1体积氧气和1体积一氧化氮通过水只剩余0.25体积氧气.(参照上边气体变化量容易理解

把3体积NO2其他,依次通过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Na2O2,用排水法收集到残留气体,集气瓶中气体应为0.25体积O2怎么做的? 3升no2依次通过饱和NaHCO3、浓硫酸和过氧化钠,充分反应后再通过水,剩余气体的体积 no2依次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浓硫酸,固体过氧化钠 除杂,计算(1)把3L的NO2气体依次通过装有能充分满足反应需要的如下物质的装置:饱和的 NaHCO3溶液,浓硫酸,和Na2O2,最后用排水法收集残留气体,那么最后收集的气体是什么,体积为多少?(2) 把3体积NO2气体,依次通入装有充分满足反应需求的如下物质的装置: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和Na2O2,最后用排水法把参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则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其体积为? 把3体积NO2气体,依次通入装有充分满足反应需求的如下物质的装置:饱和NaHCO3溶液,浓H2SO4和Na2O2,最后用排水法把参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则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其体积为? 把3体积的NO2气体,依次通过下列3个分别装有①碳酸氢钠饱和溶液.②浓硫酸.③过氧化钠的装置后,用排水法把残留气体收集到集气瓶中,集气瓶内气体应是(同温同压下测定)A.一体积NO.B.2体积氧 把3体积NO2气体依次通过足量的N aHCO3饱和溶液,浓H2SO4,Na2O2后,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是只要说答案和 完整地化学方程式就可以 OK的的话再给10财富值 3体积的二氧化氮谁依次通过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浓硫酸、Na2O2的装置,最后用排水法将保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则瓶中气体为?其体积为多少? 将一定体积的NO2气体一次通过盛有以下物质的容器,饱和NaHCO3溶液>浓硫酸>固体Na2O2.写出4个反应的方程式 1:将一定的NO2气体依次通过装有1饱和NAHCO3溶液2浓H2SO43固体NA2O2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向NaBr和NaI的混合溶液中加少量氯水现象是?离子方程式是? 标况下,NO2,N2 NH3组成的混合气体15升,通过足量稀硝酸后 溶液增重15.9克 气体体积缩小为3.8升 求3种气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把方程式,思路讲一下. 有3体积的二氧化氮,依次通入NAHCO3,浓H2SO4,NA2O2,问最后通出的气体是什么?A1体积的NOB2体积的NO2和0.5体积的O2C2体积的O2D0.25体积的O2 某无色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过氧化钠,若气体体积不断减少,最后颜色变深,则气体成分可能是A H2、Cl2、H2SB NH3 NO CO2C NH3 O2 NOD HCl NO2 CO2原因 把标况下体积为10L的NO2、NH3、N2组成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硝酸溶液,质量增加了12.5g,体积缩把标准状况下总体积为10L的NO2、NH3、N2组成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硝酸溶液,结果比溶液的质量增加 有一无色干燥的气体,可能由HCL NO NO2 CO2 NH3 O2 CL2 中的几种混合组成.(1)把混合气体通过浓硫酸时,气体体积明显减小;(2)再通过过量的碱石灰时体积又明显减少;(3)剩余气体接触空气时,立 把标准状况的NO2,NH3,N2,组成的混合气体10L,通过稀HNO3溶液,溶液的质量增加了12.5g,气体的体积缩小到3.28L.求混合气体各成分的体积.(能不能把过程写上? 高一的氮的化合物的化学题~~求助!将3aLNO2气体依次通过盛有下列物质的容器:饱和NaHCO3 浓硫酸 固体Na2O2,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依次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