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诗句中的故事啊快!【比如守孝弟,次谨信的故事.】如果故事好更有60财富等着你!对了,一定要先写出诗句再写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1:31:24

【弟子规】诗句中的故事啊快!【比如守孝弟,次谨信的故事.】如果故事好更有60财富等着你!对了,一定要先写出诗句再写故事!
【弟子规】诗句中的故事啊快!【比如守孝弟,次谨信的故事.】如果故事好更有60财富等着你!
对了,一定要先写出诗句再写故事!

【弟子规】诗句中的故事啊快!【比如守孝弟,次谨信的故事.】如果故事好更有60财富等着你!对了,一定要先写出诗句再写故事!
故事一:
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
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
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乡里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潘京自己立身行道,善体亲心,发扬母亲的美德,造福乡里,把孝推到最高点,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间豪杰啊!
故事五:
孔子弟子闵子骞,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父亲要外出,就叫闵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突然掉落了驾马的缰绳,父亲以为儿子太粗心,就责怪他的不是.谁知一接触儿子的衣服,才发现闵子骞穿的布袍里面,全是不保暖的芦花.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到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他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他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故事六:
二十四孝中有位「亲尝汤药」的汉文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日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这样用心了三年,母后的身子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也流传至今.正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的最好写照.
故事七: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宰我问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是不是太久了?一年不就可以了吗?」孔子回答说:「一个有德的君子,居丧期间有好吃的东西,不觉得有味道;听好听的音乐,不感到快乐;居住的地方再怎么舒适,也不觉得心安.」接着孔子又说:「孩子生下来三年之久,才离开父母的怀抱,能够自己走,自己吃,让父母稍稍松一口气.而为父母守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宰我是否也想一想,当子女的我们在父母去世后,也能在三年丧期中,时时刻刻想念父母,爱念父母吗?」听了孔子的教诲,就知道经文中「常悲咽」,是想到父母不在身边,心中自然就涌现思慕之情而悲伤呜咽起来.父母的影子占满了心中,想起父母恩情深重而无法报答,自然不肯为享受而住在舒适的地方,平时吃的酒肉也摒去一边,只求清淡.孔子的学生子路,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好东西奉养父母亲.就到百里外替人做工,换取白米来供养父母.虽然辛苦,但是心中感到非常快乐.后来在楚国作官,常常面对丰盛的食物,却不由心酸而泪流满面.这位好勇过人的子路,让人感到奇怪!原来是子路思念起过世的双亲,已无法接受他丰盛的奉养,自然悲咽而吃不下!
故事八:
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称赞他有三让天下的美德.当周文王 (名字叫昌) 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我周家将来一定有兴盛家业的人,那个人就是昌罢!」如果照传统的规定,古公亶父的位子应该传给大儿子泰伯,不可能传给三儿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这样周文王就无法继承国位.泰伯很有智慧,听到父亲古公亶父这句话,了解父亲的心意,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需要药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采药,并将自己纹身断发,这样一来就不能接受国位,而满了父亲的心愿.泰伯不仅舍掉世间最大的财物 国位,让位给三弟季历,又顺利地把国位再传给文王.这种作为,使人看不出他让国的行径,所以孔子称赞他是「至德」呀!同学们!见贤思齐,让我们学习把自己心爱的财物,让给兄弟姐妹,甚至需要的人吧!
故事九: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有名的孝子,家中贫穷,吃的用的都很简陋,他身上穿着破旧缝补过的棉袍子,但当他和穿着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起,从未觉得羞耻不如人.子路这种不俗的高洁人格,让孔子赞叹不已.有一次,孔子要大家发表个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将自己高贵的车马及昂贵轻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分享共享,用坏了也不会抱怨.」从子路的志向,可见子路不重视物质的享受,所注重的是自己的人格是否完美,及朋友间互助的友谊.子路看轻一切物质享受,一心只想充实高尚的品德,他这种勇气和志向真令人佩服!
故事十:
孔子晚年,有一个小邾国的大夫,进献句绎这块土地来投奔鲁国,为了求得安全,一般人都希望鲁国能立下盟誓给予保障,如同现在的政治庇护.但是,他不这么想,他只要孔子的学生子路能给他保证,他就有足够的安全感!因为子路的信用深得当时世人所敬重,子路的一句话,胜过一个国家的承诺.但是,子路并不滥用他的信用,他拒绝了小邾国大夫的要求.子路说:「我可以为鲁国的战事牺牲自己的性命,却无法答应叛臣的要求.」因为守信是要符合正义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