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人要二人的小例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4:20:28

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人要二人的小例子
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人
要二人的小例子

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人要二人的小例子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1913年冬,李大钊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当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他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他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的通电迅速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先后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发表了《新纪元》、《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几十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李大钊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闯进苏联大使馆驻地,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李大钊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军阀不顾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悍然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38岁.
张思德 (1912年10月10日—1943年02月07日) .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的模范.
1915 年 4 月 19 日 ( 农历三月初六 ) ,这天是谷雨节.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佃农张行品家.张家本来就生活艰难,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张思德的出生给家里带来的不是喜,而是深深的忧愁.张思德的母亲产后得病,卧床不起,没钱买药,无米下锅,没有奶水喂孩子,只好拖着重病的身子,从穷苦乡亲那里讨得一点谷米,捣碎后熬成糊糊喂养孩子.母亲望着这个出生在谷雨节,用谷米糊糊喂养的瘦弱孩子,给他取名 “ 谷娃子 ” .
张思德生下才 7 个月,母亲就连病带累,离开了人间.临死前,她把张思德托给了他的叔叔张行忠和婶娘刘光友收养.此后,张思德一家的生活更加艰难.大哥给地主干活,累死在水田里;二哥沿街乞讨,饿死在猪市场的戏台旁;生父张行品外出谋生,流落他乡.家人就这样生离死别了.
养父张行忠的日子也十分艰苦.他给地主扛活,累坏了身子,常常吐血.养母生下女儿张桂香才 4 个月,身体还很虚弱,为了活命,就把两个娃娃放在背篓里,背着他们起早摸黑地在地里干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思德很小就下地干活了.娘上山坡种豆,他跟在后边点种;娘下田割谷,他跟在后边捡穗.七八岁,正是上学念书的年纪,可他却成了割草、挖菜的劳力.尽管养父母终日辛苦,家人仍然难得吃上一顿饱饭.
1933年红军来到他的家乡,成立了革命政权.同年12月,张思德参加了红军,不久又加入了共青团.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张思德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1940年初夏,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采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烧炭要打炭窑,洞口很小,里边很大,每次要出500公斤木炭.木材在窑中要立起来码放,还要会看火候.开窑出炭是非常辛苦的,里边活像一座焚化炉.那时没有任何防护用品,连起码的手套都没有.人要爬进去,将木炭一根一根地传出来,外边的接应晾上.进去一次,人就闷热得好像要脱一层皮.这种最脏最苦的活儿,张思德总是抢在最前面.苦战三个月,经过伐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又随警卫营来到南泥湾开荒.张思德不仅带领全班战士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又担负起通讯工作,白天劳动,夜里步行,长距离送信,积极完成通讯任务.1942年张思德调回延安.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1944年,组织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张思德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906703.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29927.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