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春节习俗的地域差异和历史变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7:36:44

例谈春节习俗的地域差异和历史变迁
例谈春节习俗的地域差异和历史变迁

例谈春节习俗的地域差异和历史变迁
北方人包水饺,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取其吉祥如意的好征兆.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尽情娱乐.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四面八方鞭炮齐鸣,欢庆活动进入高潮.初——大早,热热闹闹的拜年便拉开了序幕.

自己过过。。。就知道了

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

全部展开

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收起

北方人包水饺,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取其吉祥如意的好征兆。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尽情娱乐。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四面八方鞭炮齐鸣,欢庆活动进入高潮。初——大早,热热闹闹的拜年便拉开了序幕。
蒙古族的“白月”:蒙古族过春节叫“白月”,蒙古语称“查干萨拉,所以把岁首正月称为”白月“,白月元旦也被称为”白节“。
蒙古族也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春节“,过春节分...

全部展开

北方人包水饺,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取其吉祥如意的好征兆。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尽情娱乐。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四面八方鞭炮齐鸣,欢庆活动进入高潮。初——大早,热热闹闹的拜年便拉开了序幕。
蒙古族的“白月”:蒙古族过春节叫“白月”,蒙古语称“查干萨拉,所以把岁首正月称为”白月“,白月元旦也被称为”白节“。
蒙古族也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春节“,过春节分”送旧“和”迎新“。送旧是腊月二十三清洁卫生、打扫家室,到傍晚开始词,祝福家人幸福。蒙古人认为”火“代表着一个家族的传宗接代、兴旺发达。
腊月二十三以后,就准备过春节”迎新“。家家户户准备各色蒙古族风味食品。年三十这一天最热闹,全家喜换新装,欢聚一堂,上午上供祭佛,蒙古人家中都没有佛柜;晚上,开始祭祖先,在院外平旷之地,铺好新毡,摆上酒、菜、肉,长辈口中高声念诵高祖、曾经的名字,把酒一盅盅不断地撒在地上、撒向天空,祭祖之后,全家上度,晚辈向长辈敬酒,为其送旧迎新。接下来便是通宵达旦举家欢度。新春一到,便摆桌上度向老人、长辈跪拜敬酒。初一这天,不论男女,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问候“新年好”、“过年好”。并带着哈达和酒到亲戚家拜年。
藏族的“跳神会”:藏族人民按照自己有历法过藏历年,一般在汉族春节过后的几天里。藏族隆重、盛大奇形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秦下,高歌狂舞,以示去旧迎新,祛邪降福。
侗族的“打同年”:这项活动,有些像汉族过年的“团拜“,不同的是侗族以歌舞相拜会。庞大的:“团拜”队伍,载歌载舞到达一个村寨时,该村寨的妇女排成认伍,用唱歌的形式提出各种问题,队伍中的人也要用歌声作答。侗族民歌“限、耶堂”大多在春节期间演唱,是一促唱跳结合的集体歌舞,无乐器伴奏。“耶堂”节奏欢快、热情奔放。届时男女队,男队手换手围成圈,歌功颂德时速度快捷,舞时摇手顿足,歌声洪亮,雄浑有力;女队同样围成圈歌舞,动作却轻柔幽,声调悠扬,明朗动听。
基诺族的“特毛且”:“特毛且”是基诺族的传统年节,意为“过大年”,是基诺人最隆重节日。每年夏历春节前后举行,具体日期各寨不一,由各村社长老“卓巴”(寨父)、“卓生”(寨母)测定。届时长老敲响其家独有的大鼓,宣布新年开始,村社男女老幼便涌向长老家庆贺。家家户户端出提前酿好的米酒,摆上丰盛的食品,还要邀请附近要寨的亲戚朋友前来欢度新年。当天晚上,全寨人聚集于广场,燃起篝火,有长老和歌手领唱史诗,其场面颇为壮观。青年男女对歌欢舞,通宵达旦,兴尽而散。
此外,还有土家族的“赶年”、壮族的“晚年”、水族的“端节”等等。各族人民虽以不同习俗欢度新年,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美好愿望:企盼来年幸福、吉祥、万事如意!

收起

自己斯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