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宋词的兴起的文章.2000字.急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7:37:07

简述宋词的兴起的文章.2000字.急要
简述宋词的兴起的文章.2000字.急要

简述宋词的兴起的文章.2000字.急要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
  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
  第一篇:
  浅析唐诗宋词的兴起
  --唐诗宋词演进阶段学习总结
  从读小学开始,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唐诗宋词.毫无疑问,它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块瑰宝,是每一个中国的读书人都应该也必须要去了解的.如今,在大学的课堂上再来学习唐诗宋词,就不是停留在初高时的应试学习,而且真切的去分析去感受唐诗宋词的创作始末,内容内涵,诗情诗意了.
  相对客观的说,在这个时代来学习唐诗宋词有点难以让人静下心来.很多人把对于文学的热情表现在对散文小说的热中上.这本身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因为唐诗宋词本身失去了魅力,而是人心浮躁使然.我想,越是如此,我们能在每周上午学习到这样的一门课程越是幸运的.倘若可以体会到唐诗宋词的些许内涵固然最好,即使才疏学浅无法深入,那至少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一门课程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来让我们获得来自内心的冷静.
  我国古代文学样式是多种多样的,单从诗词来看其实也并不是兴起于唐朝.但唐代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其中初唐50年,以上官仪创作内容引领当时的创作风尚,特别注重辞藻的华丽和创作的主观性是其主要特征.而这也是唐诗兴盛的初始阶段,以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为代表的初唐四杰更是颇见在五言和七言方面的功力.进入盛唐时期,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诗歌创作的形式和特点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而被后人广泛认可的就是盛唐诗的大气诗风.应该说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很多,很多人都喜欢研究李白杜甫孟浩然这些或豪放或田园的诗人,但我比较偏爱以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偏爱那种悲壮之美.这样的描写既写实又不失浪漫.在大唐看似一派盛景之下能有如此的创作本身就值得关注.更何况是形神兼备的创作.
  而宋词的兴盛跟当时的社会联系更加紧密.宋词发展的基础宋代立国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间财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几个大城市,为统治者寄情声色、歌舞作乐提供了物质条件.宋代的文人也颇多,在这其中我比较欣赏的是李清照,因为她的词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清新淡雅之感.我想这与她个人的情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前期的与夫分离相思的个人情感,后期的悲凉的人生况味都为她词风的形成提供的感情基础.而她最擅长的细节描写,也成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如怕见也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话).而从整体来看,词在宋代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确是发展成为宋一代的代表文学的原因所在.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唐诗宋词的兴起比较复杂,甚至是一部需要深度剖析的特质历史.在此仅浅谈一二.
  第二篇: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像曾因写过"且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当时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必有柳词"之说,以至于宋朝的一个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记得了,好像叫什么宴殊的在当上宰相之后,他对于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他写的.我们也都知道,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士大夫们一起,构成了宋朝的享乐主义,虚华的文化.
  一个朝代,一个国家,若强盛,那么它在文与质两方面是并重的,这里文指的是文风或者说一个社会的风气吧,我们知道,一个人若专门读书,钻研学问的话,那么就必须脱离生产劳动,也不能去打仗,这在宋朝就叫做"养士""八股"确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专门来钻这个东西捞取功名利禄养活自己,所以也就没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个国家"文风"越盛,那么做实事的人就越少,这个国家也就会出问题了.历朝写诗的人很多,宋诗也很有名,为什么独独诗以 "唐"命名呢?唐诗就算是歌颂风花雪月,也有一股质朴的美,透露出这个民族质朴,粗野与宏伟的气魄,而宋词则是比较多矫饰浮夸的文风,一个国家的文化若是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的,那么它就是强势的,有生命力的,
  在进化论和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如果”和“假设”,只有残酷的现实,宋朝被野蛮民族灭掉,这就是结果,而士大夫群体人格的堕落,从这个帮闲享乐的社会就开始出现征兆了.
  第三篇:慢词,古人从字数着眼,也称为“长调”.词的分段叫“分片”,除单调外,一首词多由上、下两片组成,慢词有多至三四片者.
  词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引进教坊和诗坛,但所作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慢词的大量出现,则是北宋中期的创造.从此宋词曲调大盛,兼备众体,蔚为中国诗歌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个高峰.
  两宋词坛的勃兴是在北宋建国七八十年之后的宋仁宗赵祯时期,代表作家有晏殊(991-1055)、欧阳修、张先(990-1078)、柳永等人.五代时,由于君主的提倡,南唐词坛特盛,晏殊、欧阳修等出自江南旧地的江西词人,沿袭南唐余绪,以风流自命,致力于创作短章小令、轻丽之词.柳永开始大量创作慢词长调,为此后宋词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传世的柳永《乐章集》二百余首,慢词就占一百多.著名的长调如《望海潮》(东南形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以赋体的手法铺写都市生活和送别的场面,洋洋百余言,充分体现了慢词篇幅宏大、适于铺陈的特点,使宋词在唐代近体诗长于比兴的特点之外别树一帜.柳词的另一个贡献是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宋词的题材,把词的描写范围由士大夫的小庭深院引向市中都会;同时普及了词的歌唱,使之成为雅俗共赏、“天下咏之”的文艺形式.
  柳永词多为歌妓所作,故始终未脱“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这一缺点他与晏殊、欧阳修相同,另一位与柳永同时而齐名的张先,也不能免.其后以异军突起而主盟词坛的苏轼,在柳永开创的慢词长调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诗入词”,完全突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和传统风格,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品格,使之成为一种可以表现多方面内容的新诗体,因而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新方向.
  关于苏轼词风与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俞文豹《吹剑续录》)的说法.“大江东去”即《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此相类的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后世以“豪放派”概括苏轼的词风,大抵正着眼于这一部分作品.其实苏轼作词,刚柔相济,所著《东坡乐府》,其中婉约词亦不少.不过就文学史上的影响而言,最能代表苏词的,还是清雄之作.
  苏轼作词,以意为主,常常突破词律的束缚.这一点曾引起恪守传统词法的后起作家如李清照等人的不满.在当时,他的门人、著名词家秦观(1049-1100)也没有走他所开辟的道路.从秦观到李清照,一般被认为是婉约派词风的正宗.秦观有《淮海词》传世,代表作如《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纤云弄巧),声情并茂,语工而美,继承了柳永赠妓之作的遗风,而词品比他要高.李清照曾撰《词论》,力主词“别是一家”之说.传世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深闺中的寂寞和年轻女子惜春的心情,具有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社会意义;晚年避乱江南所作的《声声慢》(寻寻觅觅),通过个人流离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的民族灾难,以传统词风抒写深沉的爱国情怀,均是婉约词中思想价值较高的佳作.
  北宋后期的重要词人还有周邦彦(1056-1121).周邦彦精通词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时曾主持过中央音乐机关大晟府,是两宋注重音律一派词人承先启后的主要代表.著有《清真集》,以“本色”、“当行”盛行于世.
  南宋前期主盟词坛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作为时代的歌手,辛弃疾一生写了大量的词,有《稼轩长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著名的如《破陈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表现了当时重大的抗战、爱国主题,抒写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壮士报国无门的忧愤心情.从艺术上讲,稼轩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将“以诗为词”进一步发展到“以文为词”,使宋词的思想和艺术都取得了空前的杰出成就.后世以“苏、辛”并称,但辛弃疾又自成特色,一时仿效或倾慕者如张孝祥、韩元吉、陆游、陈亮及稍后的刘过、刘克庄等,世称辛派词人.
  南宋后期于辛词外别立一宗的是姜夔(1155?-1221?).姜夔上承周邦彦,下开格律词派.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如《扬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注音谱,是现存宋人词集中仅见的完整的词曲谱.其时及稍后词坛较有影响者如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人,均远绍周邦彦,近师姜夔,以音律之讲究、辞句之精美为权舆,重形式而轻内容,与辛派词人走了相反的道路.倒是宋末爱国诗人文天祥以及刘辰翁(1232-1297)的一些词作,成为辛弃疾、陆游等爱国词的嗣响.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词在11-13世纪的繁荣,是包括与宋先后并存的辽、西夏、金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关于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和金海陵王完颜亮闻歌柳永《望海潮》,“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的记载,说明当时词的歌唱,已普及到中国西北、东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另据辽人王鼎《焚椒录》记载,辽道宗耶律洪基(1055-1101年在位)宣懿皇后萧观音曾创作了《回心院》等词作十多首.至于金代,以苏、辛词风为宗,出现了蔡松年、赵秉文、元好问等不少优秀词人.相传辛弃疾早年在北方曾从金人学词,成名之后,又成为金朝词人学习的榜样.当时中国虽暂时分裂为几个对立的政权,但在文化方面则是互相融合,相与并进的.
  词在11世纪中国的勃兴,有着多方面的社会原因.比如商品经济的发达,城市文化的兴起,以及歌妓制度的发展和士大夫公余生活的优容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士庶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文艺形式的自身发展.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的记载,叙述了音乐史上三个不同时代的配诗乐.“雅乐”即《诗经》中的《雅》、《颂》,“清乐”指汉魏六朝的乐府,与唐宋词配合的主要就是“宴(燕)乐”.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产生,总与社会上文化娱乐生活的价值取向有关,配乐演唱,乃是社会对诗歌创作的传统要求.盛唐诗歌,特别是近体绝句,本也有入乐者,宋诗承中晚唐之余,向散文化、议论化发展,愈益趋于书面文学化.于是适应秦楼楚馆助觞遣兴的词的创作也就逐渐兴盛起来了.到元代,士民对文艺的兴趣转向另一种兼有表演性质的新形式,宋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就被新起的元曲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