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及例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7:04:25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及例句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及例句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几种意思及例句
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最新《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是二十个虚词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2、表因果关系:因而
①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3、表示转换关系:可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表并列关系,并列的成分必须词性和结构相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5、表递进关系:而且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大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
诸位如果有(拯救我村)之意,看我的马头(听我命令)就可以了.
②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立奉璧来.《廉蔺列传》
7、表状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 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呼呵着给你吃,走路的人不能接受.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晚上果然他们家丢了许多财物.
二、语气副词:就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后序》:
死就死了,可是境界危险恶劣,层层交错出现,不是世人所能忍受的.
三、副词:尚且、都
①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问说》:
而以是为非的人,虽然有与他修身养心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可以得到有益的善事,求他使自己屈尊一下都不可能.
②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孟子·万章下》:千辆兵车的国君,寻求与他结友都不可能啊.
四、副词:乃
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礼记》: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一个妇人在墓旁哭得很伤心.夫子扶着车前横木听着哭声,让子路去问那个妇人,说:“您这样哭,很像有很多忧愁似的?”(妇人)乃说:“是.”
五、指代副词:怎么
①况操自来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他呢?
六、副词、形容词词尾,无义
①铤而走险.《左传》:无路可走采取冒险行动.
七、连词,相当于“以”连接上、下、往、来等字.
①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问说》:三代(夏、商、周)以下,有学习,无求问.
②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自孔子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了.
八、祈使语气词:同“耳”,吧、呵
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全部展开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令您满意

收起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全部展开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