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现代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3:09:07

徐志摩现代诗歌
徐志摩现代诗歌

徐志摩现代诗歌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再别康桥、沙扬娜拉
徐志摩的诗歌共有四本,即《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和《云游》.以往论及徐志摩的诗歌,多半是仅对其艺术技巧作部分肯定,而对其内容则往往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实际上,徐志摩诗歌的内容也很有细加分辨的价值,不少诗的思想性还是值得肯定的.譬如:
干什么来了?/这"大无畏"的精神?/算是好男子不怕死?--/为一个人的荒唐,/为几元钱的奖赏,
闯进了魔鬼的圈子,/供献了身体,/在乌龙山下变粪?/《俘虏颂》
诗中嘲笑、讽刺那没有头脑、糊里糊涂替主子卖命送死的俘虏,锋芒实指那些不顾人民死活,一味用士兵的躯体和生命去争夺自己的地盘,谋取私利的各地军阀,反内战的立意显而易见.《大帅》一诗,更是直截了当地揭露了军阀的凶残暴虐:"大帅有命令:以后打死了的尸体再不用往回挪(叫人看了挫气),就在前边儿挖一个大坑,拿瘪了的兄弟往里掷,掷满了给平上土,给他一个大糊涂,也不用作记认,管他是姓贾还是姓曾!也好,省得他们家里人见了伤心:娘抱着个烂了的头,弟弟提溜着一只手,新娶的媳妇到手个脓包的腰身!"剪取这样一幅凄惨可怖的画面,诗人多少也表露出对不断挑起战祸,陷民众于水火之中的官僚、军阀的憎恶,对违反人道主义的暴行的愤恨.
徐志摩先后留学过美国和英国.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繁华的物质生活,上流阶层富有闲散的生活景况,英国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唯美主义的文学作品,都给年轻的徐志摩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理想的狂热触发了他创作的欲望,"诗情真有些象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以后,他在《诗刊弁言》中阐述对诗的认识时说,"我们信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性质的,我们信我们这民族这时期的精神解放和精神革命没有一部象样的诗式的表现是不完全的."也许正是抱着这种希求,同时受国内"五四"爱国运动浪潮的激荡,他满怀英国资产阶级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挥一挥衣袖",悄悄地告别使他深深眷恋的康桥,欣然登程返回祖国.
对于徐志摩的思想核心,似有必要剖析一下.他宣称"我是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这并不高深,这只是说我只知道个人,只认得清个人,只信得过个人.我信德谟克拉西的意义只是普遍的个人主义;在各个人自觉的意识与自觉的努力中涵有真纯德谟克拉西的精神;我要求每一朵花实现它可能的色香," 不难看出,这种思想的实质就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个人主义."徐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人们的性灵.他的理想是个人的性灵得到最大自由的发展.(对爱、自由的追求和美的享受都包括在内)." 据此,我们也有理由断言:徐志摩的人道主义也是资产阶级的.注脚就是他的"宣言".
"五四"之后的中国,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运动风起云涌,各种流派的文学社团大量产生,一方面是广大人民仍处于社会的底层,生活景况十分悲惨.严酷的现实与诗人那玫瑰色的理想世界形成了尖锐的对峙.他失望、忧愤、痛心疾首.《先生!先生!》、《谁知道》、《灰色的人生》、《叫化活该》(见《志摩的诗》)等一些作品就深切地记录了诗人这时的思想轨迹.他清楚地看到:
"可怜我快饿死了,发财的爷!"/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有玉杯;/"可怜我快冻死了,有福的爷!
大门外西北风笑说:"叫化活该!"/《叫化活该》
面对形容惨淡的底层民众,目睹人民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诗人精神感到十分压抑、愤懑.他要呐喊,要开放他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要鼓励读者"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受压迫的,烦闷的,奴服的,懦怯的,丑陋的,罪恶的,自杀的""灵魂的呻吟".由于理想的狂热、爱的深沉,随之而来的失望的痛苦也就特别强烈.这使得徐志摩在直面人生,用"半干的墨水"移情寄慨时,总是同情多于批判,伤感多于愤怒,忧叹多于呐喊,颓唐多于昂奋,诗稿多呈"残破的花样".在他眼里,"民族的破产,道德,政治,社会,宗教,文艺,一切都是破产了的."绝望、残毁、荒唐、沉沦、惆怅、凄冷、徘徊、破碎这些字眼大量出现于他的笔下.他伤心"希望,不曾站稳,又毁了";他诅咒"谁敢说人生有自由,星光在天外冷眼瞅,人生是浪花里的浮沤";他忽而高呼,要用"自剖的一把钢刀","劈去生活的余渣,为要生命的精华",忽而又流露出厌世遁世的情绪,宣扬"一切的虚伪与虚荣与虚空",都将"暴露在最后审判的威灵中","在主的跟前,爱是唯一的荣光".
散见于徐志摩诗集里的这些"残破的花样",反映了诗人头脑中的矛盾,思想上的混乱.对处在三座大山重压下的祖国和民众,他怀有怜悯心.
" 除去这些政治诗,徐志摩还有一些被公认为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抒情短章,如《沙扬娜拉》、《车眺》、《再别康桥》.这部分诗歌的共同特点是:文字清雅秀丽,意境幽谧恬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情调.请看: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沙扬娜拉》
寥寥四句,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用"水莲花"比附素以贤惠闻名于世的日本女子,美丽动人,形神贴切;用"不胜凉风"来描绘告别之际躬身还礼的日本女郎,更增添了这形象的温柔和娇羞之态.那一声声轻柔甜润的"珍重",悱恻动人地蕴藉着友人们(或许是情人)因愉快的相会,而带来的依依惜别之情.小诗没有正面塑造人物形象,没有具体叙述活动场面,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故事内容,仅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普通的告别语,就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确实不同凡响.最后,诗人摹日语"再见"之音道了一声"沙扬娜拉",再度渲染了这似水的柔情,吟咏出一个意蕴幽深的回音.那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
也是一首流传很广、久唱不衰的抒情歌谣.美丽的康桥(即剑桥),曾在诗人的生活中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他的人生观、艺术观、创作欲望都是在这里形成的.那"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不仅在他"心头荡漾",更有一种梦幻般神奇的力量,催使他神思飞扬,异想"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与众不同的是,诗人别离如此钟情的康桥,既不是"泪洒相思地",也不是慷慨陈辞,放歌而去,只是像来时一样,悄然无声地走了.唯余一片淡淡的云彩裹藏着诗人无限的柔情,默默地飘浮在异国他乡的天际.这是多么缥缈、超脱的意境啊!难怪他后来的妻子陆小曼说他"有些神仙似的句子看了真叫人神往,叫人忘却人间有烟火味."
压迫我的思想与呼吸,
打死可怜的希冀的嫩芽,
把我,囚犯似的,交付给
妒与愁苦,生的羞惭
与绝望的惨酷.
毋须多作剖析,这种情调很不健康,也不是一个真正想追求幸福、美满爱情的男子应有的.到此为止,这首诗已不能称之为优雅的小夜曲了.
如此庸俗低下、自作多情的唠叨,既无意境,亦无美感,唯一可见的,倒是诗人日趋枯窘的思想,日渐消沉的意志.这也说明,一个诗人,不管他有多么娴熟的艺术技巧,多么睿敏的创作灵感,一旦在尖锐激烈的社会矛盾中失去方向,畏缩退避,躲进象牙之塔,鼓吹为艺术而艺术,沉溺在个人感情的小沟里孤芳自赏时,就必然陷于迷途而不能自返,再不会写出什么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来.这是文学创作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徐志摩也摆脱不了它的制约.
( 徐志摩擅长写)需要用语言表达一种情绪,即当一个人看到土地开始散发芳香,在废墟里,在草丛的荫影下出现一些僻静的角落,从那里传出切切的私语和朗朗的笑声时,他所感受到的情绪.(但时代)还需表达出另一种情绪,即游行队伍的天崩地裂般的呼喊声.但是这一切他不愿照老样子去写.他应该找到新的形式、新的语汇、新的形象."
作为一位新月派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尊崇闻一多关于诗歌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观点.他熔铸中国古典诗词、散曲、民歌的精华,兼取欧洲浪漫派诗人的风格样式,积极、认真地在现代白话格律诗的原野上耕耘,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清新的诗风.崇拜者,叹服那情感炽热、韵律谐和、文采照人、意味隽永的诗句,誉其为"一手奠定文坛的健将";反诘者,则揭其生搬硬套、晦涩模糊、支离破碎、矫揉造作的痼弊,贬其为诗坛"小丑".
首先,徐志摩的诗歌是独抒性灵的诗.徐志摩自己有一段阐述:“我要的筋骨里
还需指出,徐志摩也写过一些无聊、颓废、色情的诗.如《猛虎集》第一首《我等候你》,描绘的是一个痴情的男子等候情侣赴约时的内心活动,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你这不来于我是致命的一击,
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阳春,
叫坚实如矿里的铁的黑暗,迸出来的,血液里激出来的,性灵中跳出来的,生命里震荡出来的真纯的思想.”朱自清在讨论新月派和徐志摩的诗歌艺术时,也做出了非常准确的把握:“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指闻一多——编者注)那样精密,但也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徐志摩强调的“性灵”,实际上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一种内在的情性.由这种情性的牵引,他在诗中尽情地表述着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表达对自然和爱情的热爱.正是这种坦荡率真的情感,使徐志摩的诗总是显得那样自然天成,绝少人为的斧凿之痕,散发出一种自然的“生命水”般的活力,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那些怀人念旧的诗篇《再别康桥》、《哀曼殊斐尔》,都是发自性灵深处的名篇.因为记忆中那些美好和心灵深处的那一份情感,所以那些景物都不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那云彩、金柳、青荇、波光、水影因情感而着色,因情感而美.康桥曾见证过往昔的美好时光,可如今物似人非、人去楼空,这里藏着多少常人难以承受的人生遗憾!这里每一片风景都浸染着情感,情与景融合无间,才可能表现出那一份“志摩式”的洒脱和无奈. 其次,看似信手拈来的物象,实则是苦心孤诣地构成的意象.徐志摩诗歌之美,美在意象.而诗歌意象的构成,又有着一些非常个性化的方法和效果.这些形象,都是人们在自然中、在生活中、在英国浪漫派诗人的诗作中似曾相识的,但经过诗人徐志摩感情的孕育,又具有了独特而新颖的特色.徐志摩诗歌的意象常用三种方法来构建:第一,通过情感化赋予客观物象以感情色彩,使之由平入奇.既让读者感到属于自己经验范围以内的事和景,又让读者觉得其间蕴含了崭新的意趣.如《黄鹏》,写黄鹂“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这里之所以让人觉得新颖,因为其中有诗人的感受.又如《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由金柳向新娘的转换,是由诗人感觉的位移使然.第二,比喻的方法在形成新颖的意象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沙扬娜拉》中“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一则妙喻写出了日本小姐与友人道别时那千娇白媚的神态,那种东方式的温柔长留在读者的记忆中.又如《她睡了》,用J极富诗意的比喻写“她”的睡态——“星光下一朵斜欹的白莲”、”“香炉里袅起一缕碧螺烟”、“涧泉幽抑了喧响的琴弦”.比喻的方法用于构建意象,有助于突显意象某一方面的特性,既可以通过类比关系去拓展意义,又可以增强诗的形象性.第二,抓住刹那间的感受、印象,将其定格下来作为意象.如《灰色的人生》中:“我一把揪住西北风,/问他要落叶的颜色.”捕捉到那独特的瞬间,就可以像英国诗人布莱克门(Black)所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徐志摩以诗笔把握了这些瞬间,产生出了独特的意趣,对读者来说也是新颖的意趣.
再次,徐志摩诗歌之美还美在一自律.徐志摩是新月社的代表诗人,新月社诗人们在新诗格律化方面的主张也是徐志摩认同的.在徐志摩的诗作中,诗形、意境、词藻都很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志摩对音乐美的追求几乎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从音节来看,徐志摩诗歌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他曾经说:“诗的真妙不在他的字义里,却在他不可捉摸的音节里.”他的音节似乎得自冥冥之中的神助,实际上这种自然和谐的效果也是刻意为之的效果一是音节与诗作要表达的思想和情绪的变化相一致,二是由有效的技巧来支持.他的诗作中大量运用叠字的技巧,以及重句、复沓的技巧,都是力图创造出一种他所期待的效果.如《再别康桥》中首段和尾段中的“轻轻的”和“悄悄的”,营造出一种节奏上的特殊感觉.又如《沙扬娜拉》节奏和旋律都很轻柔舒缓,最后一句不用汉语中那干脆果断的“再见”,而用日本语中的“沙扬娜拉”,把它处理成柔和的尾音.既显得温柔缠绵,又富于东方式的女性风韵.从这些细致的处理中,读者已不难体会到诗人徐志摩在音调上的煞费苦心.在韵脚的处理上,徐志摩同样非常讲究.新诗句法因要贴近白话口语,音节很容易变得散漫,这时韵的联系与贯穿作用就变得尤其重要.徐志摩的诗作有时一诗一种韵式,有时一首诗同时几种韵式,并没有形成对一种韵式的偏好,这说明徐志摩的诗作并不完全像胡适为自由诗用韵所做的倡议——新诗“在自然的轻重高下,在语气的自然区分”——那样,徐志摩诗歌的用韵不但是追求一种“语言的节奏”,而且还有一种“形式化的节奏”.语音的节奏可以说是一种散文的节奏,但形式化的节奏则属于严格的诗的节奏.
徐志摩的诗歌既尊重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又有对现代汉语语言习惯的某些突破;在语法规范上,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浸润,又有英诗的好些影响;在新诗格律化的过程中,既有对闻一多“三美”主张的有效融会,又有他自己的独到意会.他是根据自己“真纯的诗感”在创造、在发现.因此,他在诗歌艺术上所作的探索,对现代汉语诗歌的艺术发展来说,其贡献是其他新月诗人不可能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