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近代人物传记的阅读心得!小女子赶着救命的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7:05:40

有关中国近代人物传记的阅读心得!小女子赶着救命的锕!
有关中国近代人物传记的阅读心得!
小女子赶着救命的锕!

有关中国近代人物传记的阅读心得!小女子赶着救命的锕!
《鲁迅与我七十年》
这本书是鲁迅的独子周海婴回忆父亲及往事的一本准自传.因为和鲁迅的关系特殊,其中所述又颇为真切,问世之后,好评如潮.出版社决定再版重印.我所阅读的这个版本,就是在二○○六年再版重印的,说明中交代,校正了几处疏漏,其实也无关紧要,又填补了些内容,不多,对一般阅读来说,和初版并无区别.
从全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周海婴是个老实人,文字朴实,没有什么花招技巧,感觉上所叙较为可信,娓娓道来,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作者是站在一个儿子的角度写父亲,在他眼里,鲁迅既非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也非整天拿着匕首投枪寻衅的战士,他和通常的父亲一样,笔耕不辍,忙衣食忙住行,出卖文稿,为养家为糊口,上管老娘,中管兄弟,下管儿子,亲情味很浓.来往的朋友同好盈门,广交际,善结纳,也和人闹点儿误会嫌隙,但除了自己的弟弟周作人而外,和其他的人好像并未结下解不开的圪瘩.当然,作为儿子,回忆自己的父母,笔下自有一种人子的敬爱之情,这也属正常.
书中,他对几件有关自己的传闻,进行了释疑.一件是,在鲁迅的葬礼上,他毫无悲戚之色,反而自顾自地海吃海喝,周海婴对此进行了辨正.另一件是有关鲁迅稿费的事,对此,周海婴感到很委屈,原因是担了拿稿费之名,而无拿稿费之实,后来,版权法出台,他趁机要正名求实,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打起了官司,但遭到别人的议论,认为鲁迅的儿子拿鲁迅的版权不应该,因为鲁迅是社会共有的,不属于儿孙后代.周海婴讲到此事,言下掩饰不住的愤懑不平.凭我的直觉,更相信周海婴的判断.前一个传言是因为鲁迅在人们的心目中太伟大,相比之下,儿子就不光逊色,也有些不配了.所以,冒出这种故意贬抑的传闻,也就不足为奇了.倒不是因为周海婴如何的不成器,而是距人们以为和期待的样子太远了.不过,好多人忘记了鲁迅的遗嘱,倘无才学,随便找点儿事做做,万不可当空头的文学家.现在,我们扫视一下那些混迹于文学界的文豪之后,忍不住会摇头叹息,反不及周海婴看起来自然舒服,用鲁迅的话说,这于人于己也还都不错.
他对童年时代的回忆很细,细得让人怀疑是不是从日记里直接摘录出来的.周海婴眼里的鲁迅,就是一个父亲,宽容而不失严肃,整日不是谈话就是写作,写的什么谈的什么,他不大关注,也记得不多.许广平就是一个母亲,忙生活,忙招待,忙父子俩的饮食起居,送来迎往,亲戚朋友间走动交流.他自己小时候更喜欢积木玩具,机械化工,他对瞿秋白送他的一套建筑模型印象深刻,描述得很详尽,笔下有种抑制不住的感激之情.在上海的租界,左邻右舍都是文化名人,还写了正在热的巴金和萧珊,但他更喜欢去研究化工和物理的前辈那里去,觉得好玩有趣.后来,他自己真的去搞了无线电,一辈子乐在其中.
四八年前后,他和母亲以及一干文化名流,被转移到东北,后来又到了北京.期间发生了几件小事,使他既感到做一个名人之后的荣幸,也感到其中的累赘.在北京的几十年,周海婴似乎一直埋头于家庭,生儿育女,过着一个平常北京人的生活,政治上没有得到过重用,也未受到过运动的冲击.一生很是平安.我想,鲁迅先生有灵,一定会深觉欣慰.
不能断定,周海婴这样的生活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呢,还是天性如此,但不管如何,看最终的结果,很明智.他既未在能够得意的时候猖狂,也未在失意的时候怨尤,始终坚守做人的本分,所以,能够在沉浮不定的世道中,独得安乐.如果说鲁迅先生做文很成功,那么,他的儿子做人很成功.
我之所以推荐它,是因为它没有把鲁迅神化,没有把一个文学家抬到“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位置上.只是表现了鲁迅的“亲情”,“友情”,“爱情”及对祖国的“深情”.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D4%AA%C1%F7%CA%E9%B7%BB/blog/item/ce4117ce13b5e039b700c875.html

这本书是鲁迅的独子周海婴回忆父亲及往事的一本准自传。因为和鲁迅的关系特殊,其中所述又颇为真切,问世之后,好评如潮。出版社决定再版重印。我所阅读的这个版本,就是在二○○六年再版重印的,说明中交代,校正了几处疏漏,其实也无关紧要,又填补了些内容,不多,对一般阅读来说,和初版并无区别。
从全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周海婴是个老实人,文字朴实,没有什么花招技巧,感觉上所叙较为可信,娓娓道来,自有一...

全部展开

这本书是鲁迅的独子周海婴回忆父亲及往事的一本准自传。因为和鲁迅的关系特殊,其中所述又颇为真切,问世之后,好评如潮。出版社决定再版重印。我所阅读的这个版本,就是在二○○六年再版重印的,说明中交代,校正了几处疏漏,其实也无关紧要,又填补了些内容,不多,对一般阅读来说,和初版并无区别。
从全书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周海婴是个老实人,文字朴实,没有什么花招技巧,感觉上所叙较为可信,娓娓道来,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作者是站在一个儿子的角度写父亲,在他眼里,鲁迅既非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也非整天拿着匕首投枪寻衅的战士,他和通常的父亲一样,笔耕不辍,忙衣食忙住行,出卖文稿,为养家为糊口,上管老娘,中管兄弟,下管儿子,亲情味很浓。来往的朋友同好盈门,广交际,善结纳,也和人闹点儿误会嫌隙,但除了自己的弟弟周作人而外,和其他的人好像并未结下解不开的圪瘩。当然,作为儿子,回忆自己的父母,笔下自有一种人子的敬爱之情,这也属正常。
书中,他对几件有关自己的传闻,进行了释疑。一件是,在鲁迅的葬礼上,他毫无悲戚之色,反而自顾自地海吃海喝,周海婴对此进行了辨正。另一件是有关鲁迅稿费的事,对此,周海婴感到很委屈,原因是担了拿稿费之名,而无拿稿费之实,后来,版权法出台,他趁机要正名求实,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打起了官司,但遭到别人的议论,认为鲁迅的儿子拿鲁迅的版权不应该,因为鲁迅是社会共有的,不属于儿孙后代。周海婴讲到此事,言下掩饰不住的愤懑不平。凭我的直觉,更相信周海婴的判断。前一个传言是因为鲁迅在人们的心目中太伟大,相比之下,儿子就不光逊色,也有些不配了。所以,冒出这种故意贬抑的传闻,也就不足为奇了。倒不是因为周海婴如何的不成器,而是距人们以为和期待的样子太远了。不过,好多人忘记了鲁迅的遗嘱,倘无才学,随便找点儿事做做,万不可当空头的文学家。现在,我们扫视一下那些混迹于文学界的文豪之后,忍不住会摇头叹息,反不及周海婴看起来自然舒服,用鲁迅的话说,这于人于己也还都不错。
他对童年时代的回忆很细,细得让人怀疑是不是从日记里直接摘录出来的。周海婴眼里的鲁迅,就是一个父亲,宽容而不失严肃,整日不是谈话就是写作,写的什么谈的什么,他不大关注,也记得不多。许广平就是一个母亲,忙生活,忙招待,忙父子俩的饮食起居,送来迎往,亲戚朋友间走动交流。他自己小时候更喜欢积木玩具,机械化工,他对瞿秋白送他的一套建筑模型印象深刻,描述得很详尽,笔下有种抑制不住的感激之情。在上海的租界,左邻右舍都是文化名人,还写了正在热的巴金和萧珊,但他更喜欢去研究化工和物理的前辈那里去,觉得好玩有趣。后来,他自己真的去搞了无线电,一辈子乐在其中。
四八年前后,他和母亲以及一干文化名流,被转移到东北,后来又到了北京。期间发生了几件小事,使他既感到做一个名人之后的荣幸,也感到其中的累赘。在北京的几十年,周海婴似乎一直埋头于家庭,生儿育女,过着一个平常北京人的生活,政治上没有得到过重用,也未受到过运动的冲击。一生很是平安。我想,鲁迅先生有灵,一定会深觉欣慰。
不能断定,周海婴这样的生《鲁迅与我七十年》活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呢,还是天性如此,但不管如何,看最终的结果,很明智。他既未在能够得意的时候猖狂,也未在失意的时候怨尤,始终坚守做人的本分,所以,能够在沉浮不定的世道中,独得安乐。如果说鲁迅先生做文很成功,那么,他的儿子做人很成功。
我之所以推荐它,是因为它没有把鲁迅神化,没有把一个文学家抬到“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位置上。只是表现了鲁迅的“亲情”,“友情”,“爱情”及对祖国的“深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