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封建专制主义走向极端有哪些表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5:47:41

明清时代封建专制主义走向极端有哪些表现?
明清时代封建专制主义走向极端有哪些表现?

明清时代封建专制主义走向极端有哪些表现?
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
本单元从1368年到1840年,包括明和清前期(鸦片战争前)两个王朝的历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空前巩固.这也是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时期,虽然明清有过强盛局面,但并未改变整体衰落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农民战争发展到新阶段;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步丧失外交上的主动权,中外差距拉大;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了文艺繁盛和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思考讨论
18世纪的中外比较研究,是史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东西方差距拉大的局面.从哪些方面说明这一变化?
提示:从整体上看,西方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可从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对外关系方面展开论述.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1)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过历朝的完善、加强,明清时期极大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明初为加强君主专制,大力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取消丞相制度,制定《大明律》,设立内阁和特务机构,改设五军都督府.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八股取士.
(2)清代沿袭明制,后来增设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这一系列举措,使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作为封建后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作用渐消,消极作用渐趋明显,大大阻碍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表现和原因之一.
思考讨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一政治制度.
提示: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分析其产生、发展的背景;把这一制度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按照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分析其发展演变和利弊影响.
3.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1)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②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采取措施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明初的重农措施、清初的更名田及赋税制度的改革等.③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和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农业生产的发展.棉花种植区域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②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技术提高,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扩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商业发展.市场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贸城镇和大商贸城市涌现,远途贸易发展.
(3)经济发展的特点:①边疆地区开发,经济发展较快.②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专业生产区域.③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④商业空前繁荣,但其发展的程度尚未到动摇封建制度经济基础的水平.⑤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封闭,使中国日渐落伍.
4.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明清(前期)时期,一方面对外通过反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另一方面对内把加强民族联系同平定少数民族上层叛乱的斗争结合起来;把礼遇少数民族上层,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结合起来.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下来,从而奠定了我国今天辽阔疆域的基础.
5.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
(1)明清初期,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中国与外国一度有所交往,明初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但这些交往多侧重于政治方面,范围也受到局限.
(2)自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明末清初,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
(3)面对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发生了直接碰撞.中国进行了抵抗,明代的抗倭斗争、清代的抗俄斗争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都有效地抵抗了外来侵略.
(4)从整个明清时期来看,中国改变了隋唐宋元以来的开放政策,失去了主动性,主要奉行封闭、落后的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了中外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5)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6.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技文化
总结性、集大成的古典科技巨著相继问世,中国科技也一度处于世界前列,但自明中期后与西方逐渐有了差距.思想文化领域一方面专制色彩强烈,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追求民主的早期启蒙思想.明清时期,小说蓬勃发展,《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类书、丛书的编纂,使文学出现了繁盛局面.总的特点是:承古萌新,文学艺术繁盛,科技由发展转为停滞;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
●疑难突破
1.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式.从秦到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专制,而明清时期,则是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
面对封建末世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大地强化了君权.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明代三司和清代地方督抚的设立,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实行,强化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厂卫机构的设置,则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官吏和人民的控制和镇压.这些表明,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空前强化.
明清时期的无宰相制,大大强化了君权;通过地方机构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同时,思想控制更是日益加强.皇权越来越尊,臣民愈来愈卑,这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演变的轨迹.
君主专制统治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在评价其历史作用时,要根据时代变化,结合具体的社会现实进行评价.在明清建立之初,这种制度在纠正前朝弊政,提高办事效率方面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造成中外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君权过于集中,又决定了皇帝个人品质对统治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封建王朝前期皇帝比较勤勉,而中后期则相对腐朽,因此,封建王朝中后期则往往会出现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这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负面影响.
2.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
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需要,明清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明朝中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史上的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表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农民人身地位的提高;另外,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但从实行情况来看,各地推行的并不一致,真正将赋役合并的并不多.后来随着明王朝的腐败,加征加派接连不断,“条外有条,鞭外有鞭”,人民负担有增无减.
清初,取消了明末各种加派,重新恢复了万历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但限于当时客观条件,一条鞭法实行得并不彻底.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先进行小幅度改革,固定人丁,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丁和丁银的固定,为地丁银的推行创造了条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农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亩纳税,使无地农民在法律上不再纳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使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这也是乾隆时我国人口骤增的因素之一.总之,地丁银制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特别提示
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与现实社会有密切关系,如当今现实社会中的费改税问题、国家取消农业税等.因此,既要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认识赋税制度,也要从文综的角度做准备.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级形态.这种生产关系,在明中后期出现.其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进步.主要行业:先是棉纺织业,后扩展到冶铁业、采矿业、煮盐业、采煤业等手工业领域.先是江南一带,后扩展至全国.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机户即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即雇佣工人,机房即手工工场.地位:水平低,发展缓慢,整个明中期至鸦片战争前,一直处于萌芽状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居主导地位.影响: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市民文学的产生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封建制度的阻碍和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统治的对立物,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其权势,千方百计地摧残它.封建剥削的残酷性使大批小生产者破产,不可能提供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和资金.科举制的实行和严酷的封建统治,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严禁人民进行海外贸易.明统治者还派出矿监、税使,处处进行掠夺、勒索.清政府则在全国各城镇和交通要道设卡征税.明政府还实行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在此情况下,从事工商业要承担风险和忍受大的盘剥,工商业者虽富有,但没有政治地位.因此,不少工商业者在致富后,不是将钱财用于扩大投资,而是置办田地,开办当铺.这样就阻碍了社会财富向资本的转化,影响并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
4.全面认识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即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清初实行严格的海禁,康熙帝收复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乾隆、嘉庆时实行严格海禁,只许广州一口通商,并有种种限制,这种闭关政策一直坚持到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有:第一,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中国无需从国外进口商品,这是实行闭关政策的基本社会原因.第二,清政府害怕中国人民与外国人交往甚密,易“滋扰生事”,不利于自己的统治,这是实行闭关政策的政治原因.第三,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沿海港口的种种不法和侵略行径.
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侵略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消极作用很大:首先,这一政策阻碍了国外市场的扩大,限制了国内商品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其次,面对世界急剧变化的局势,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束缚了自己,不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一种甘愿落后和慢性自杀政策.再次,不可能有效抵御侵略,反而导致落后挨打和中外差距拉大的结果.
5.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
从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是承古萌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出现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的科学巨著.
(2)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空前加强,在文化领域也表现出强烈的专制色彩,如八股取士、文字狱、查封书院或改为官办、理学走向极端等.
(3)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滋长,出现了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4)我国古典小说达到鼎盛局面.《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都表现了突出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杂剧.
6.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