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教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20:31:08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学在官府”
  “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
  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二、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西周学校系统可参见下表: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可见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而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六艺”教育传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造成官学衰废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天下动乱.
  官学衰废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旧有的教育失去了价值.
  官学教育的衰废,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私学产生的原因、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二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教育对象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平民,为学术的广泛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其次,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私学的教师以具有知识技能的贤士为师,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职业.教师可以自由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择师,私学当时已有竞争出现,相传连孔子的私学也曾经历“三盈三虚”.
  其三,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了西周的“六艺”范围,各家各派可以自由传授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和新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方式上,私学可以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而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求学为动力基础,办学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
  其四,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私学不仅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鞅、韩非等,而且还出现了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商君书》、《韩非子》等记载了大量教育思想的典籍以及《大学》、《学记》等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总之,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四、养士与稷下学宫
  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实力和谋略是致胜的根本,而人才又是增强实力和采取正确策略的关键.当时各国有眼光的统治者都大开招贤纳士之门.早期的齐桓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乃至后来的商鞅、孙膑、吴起、苏秦、张仪,都是由“士”出身的显赫一时的权臣.
  养士之风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进一步繁荣.养士的公室或私门,都像是一所私学或一些私学的集合体,而影响巨大的当属齐国的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
  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自由辩论.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在学宫所召开的“期会”中,不仅全校教师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参加,学生也可参加驳难辩论,这种在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有助于扩大眼界,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思想起了极大的作用.
  其三,学无常师.稷下学宫的教学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当时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则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它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这一学则流传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