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54尊礼炮28响是啥寓意卷子上出了这道题,请知道这人着回答一下 开国大典时放了54尊礼炮28响 其中54和28代表着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4:08:52

开国大典54尊礼炮28响是啥寓意卷子上出了这道题,请知道这人着回答一下 开国大典时放了54尊礼炮28响 其中54和28代表着什么
开国大典54尊礼炮28响是啥寓意
卷子上出了这道题,请知道这人着回答一下
开国大典时放了54尊礼炮28响 其中54和28代表着什么

开国大典54尊礼炮28响是啥寓意卷子上出了这道题,请知道这人着回答一下 开国大典时放了54尊礼炮28响 其中54和28代表着什么
钦定礼炮28响
升旗结束后,礼炮惊天动地鸣响.54礼炮同时发出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49年建国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的二十八年历程.
关于“54尊大炮”、“28响礼炮”,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海军.在海上两船相遇时,鸣放空炮,意味着解除武装,表示没有敌意和对对方的尊敬.当时的军舰最多只有7门炮,故鸣放7响;而港口炮台上的火炮较多,通常以3倍于对方的炮声表示答谢.久而久之,鸣炮就成为互相致敬的国际惯例,成为在各种盛大庆典和隆重的迎宾仪式中应用的一种礼节和礼遇.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元首来访鸣放礼炮21响,总理级鸣放19响.因此,21响礼炮是世界上的最高礼仪.当时,不知毛泽东是否知道这一国际惯例.他说,这一次礼炮要放28响.
政协一届会议还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会上有些代表对28响提出质疑,因为它与国际惯例不符.
会后,正当毛泽东在庭院散步时,恰好碰上了在大会筹委会工作人员唐永健.他是个有名的才子,文章写得很棒,不仅字迹娟秀,而且措辞准确.
毛泽东笑着问道:“你起草个报告怎么样啊?”
“主席,您讲.”唐永健显得很兴奋.
“你起草一个关于礼炮28响的说明.”
唐永健一下子就领悟了毛泽东的意思,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了.他心里很明白,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今天,刚好28年.28响礼炮,就是代表着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历程.这不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吗?
很快,唐永健就简明扼要地起草了28响礼炮的报告,并递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看后,十分高兴,挥笔签上了他的名字.这份材料转发后,人们都知道,28响礼炮就代表着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史.
那54响礼炮又有什么说法呢?最流行的说法是,54响礼炮代表54个民主党派.翻开政协一届会议的材料,大会代表分配在54个单位中.这应该是最具说服力的.
还有一个说法是54响礼炮代表了54个民族.
但是国务院1954年才开始调查民族情况,当时自报民族名称的有好几百个.国务院1956年公布中国共有51个,后来有补充了4个,加上汉族,中国共有56个民族.
至于说54响礼炮代表“五四运动”,更有点儿牵强了.
开国大典礼炮队由108门山炮组成,分为两组.一组装填时,一组发射,轮流作业,这样可以减少发射间隙.所以,这才是54响礼炮的原因.
其实,首届政协会上的54响礼炮没有特殊含义,与后来我国54个民族相吻合,只是一个巧合.
原第5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韩怀志曾担任开国大典礼炮队总指挥,他回忆了鸣放28响礼炮的一些情况和开国大典鸣放礼炮的盛况:
“1949年秋,我在华北军区特种兵所属的战车团任参谋长,为参加开国大典的阅兵式,我团抽调部分日式坦克和装甲车在丰台参加训练.9月中旬的一天,特种兵司令员高存信和参谋长把我叫去交代任务:‘十月一日开国大典,要鸣礼炮,由特种兵组成一个礼炮团,抽一名老的炮兵干部担任礼炮团的总指挥,决定由你负责担负此项任务.’当日下午我赶到庆王府华北军区司令部,正遇上唐延杰参谋长.他详细向我介绍了这次任务的情况:开国大典,定在十月一日午后举行,庆典开始后第一项是鸣礼炮,奏国歌,升旗,三项同时进行.由毛主席亲自升旗,关于礼炮团是毛主席亲自定的,由54门礼炮,齐鸣28响.”
按照毛泽东这个旨意,9月下旬,抽调的火炮和参加人员已全部到齐,开始训练.礼炮训练关键是如何把炮放齐.限于当时条件,没有电钮操纵,只能统一喊口号“预备——放!”然后,各炮拉火.
9月28日晚,礼炮团在天安门东南角公安部大门以西进行试放,54门炮一字排开.按要求奏国歌和鸣礼炮同时开始,国歌奏完,28发礼炮放完.大约每隔34秒一发,放了5、6发后,轰隆的炮声加上烟雾弥漫,炮手已经听不清“预备——放”的口令,因而礼炮无法保证继续放齐.经大家研究,最后决定在指挥台中间用几张大方桌摞起,让喊口号的人站在桌子上,手持大红旗高高举起,喊“放”时,红旗落下,炮手看到红旗落下,马上拉火.这个效果比较好,礼炮手拉火的动作基本上能做到一致.
开国大典那天早上6点之前,礼炮团就全部到位.大约早上8点左右,聂荣臻司令员由杨成武同志陪同来到炮阵地,检查礼炮准备情况.
当天上午,礼炮团为了防止火药散落,卸掉弹头的炮弹口已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礼炮手们把炮弹擦了一遍又一遍,整齐地摆放在山炮后侧.礼炮手们在等待着庄严时刻的到来.
下午3点,开国大典仪式正式开始.
不一会儿,电话传来了命令:“鸣礼炮!”礼炮队员们立即发射礼炮.
108门山炮分成两组,一组发射,一组装填.
54位装填手靠手工整齐划一地在1秒多钟里完成装填.54位拉火手则以统一的动作拉火.
当毛泽东主席亲手摁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第一声礼炮响了.这炮声震天撼地,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诞生了!
伴着礼炮的隆隆声响,天安门广场上的人群在尽情欢呼.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显示着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显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能力与信心.
阅兵仪式
28响礼炮后,接着是检阅军队.
早在1949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唐永健、刘仁、肖明、肖松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没有马上拍板.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套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检阅总指挥的陪同下检阅海、陆、空三军部队.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畔,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向朱德总司令致军礼.朱总司令还礼后,聂荣臻总指挥向总司令报告说:各军种已准备好,待命接受总司令的检阅.朱德总司令乘阅兵车在聂荣臻总指挥的陪同下检阅了各军种的队伍,然后驱车回到天安门上,朱德总司令站在天安门上的大殿楼前宣布:
“阅兵式开始!”
一声令下,在军乐声中,陆、海、空各军种的指战员,迈着脚尖整齐的步伐由东向西走来,接受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受阅部队以海军2个排为前导,接着是1个步兵师、1个炮兵师、1个战车师、1个骑兵师.
当队伍进入东三门后,正步前进,到天安门主席台的东侧时,在口令的指挥下:
“敬礼!”
行进的指战员立即像闪电一样将面部向主席台侧过来行进注目礼,同时将枪支上举,行持枪礼,向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解放军首长们致敬.主席台上的将军们以军礼回敬,毛泽东主席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举手回礼.当几十架银色战斗机编队飞过天安门上空时,天安门上下的人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受检阅的这个飞机编队,是由战斗机、运输机、通讯机混合编成的.早在一个多月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第一个由9架野马式P—51型美制战斗机组成的飞行中队,这是解放军第一支有作战能力的飞行队.成立这个飞行中队,主要是为保卫政协会议、保卫北平安全和准备去解放台湾用的.
随着国庆在即,周恩来就想,如果能让这个中队参加检阅,那该多好啊.于是,他与朱德、聂荣臻等驱车前往机场(西苑机场).他们下车后,仔细看了看每架飞机,然后问飞行员:“你们的飞机能不能接受检阅?”
“能!”众人答道.
“现在就飞给我们看看.”
朱德、周恩来、聂荣臻等人在临时搭起的观礼台坐下来.
不一会儿,9加“野马”发出隆隆的巨响,沿着东西跑道的上空编队飞了一圈,然后从容落地.
刚从天上下来的飞行员们把朱德、周恩来、聂荣臻等人围在中间.
“能不能再多几架飞机?”周恩来问道.
“我们蚊式机也可以参加.”人群中一位驾驶员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指着跑道上停放的两架蚊式飞机.这两架飞机,一架是起义过来的,另一架是由南苑航空修理厂的机务人员刚刚修好的.
“C—46运输机也可以,有3架呢.”
“L—5通讯机也可行,飞机编队没问题.”
飞行员你一言,我一语,恐怕落在别人的后面.
听大家这么一说,周恩来高兴地问大家:“那么,一共加起来有多少架呢?”
“1、2、3、4、5……14、15、16,总共有17架.”
大家异口同声地数着.
站在一旁的朱德总司令做着手势,对大家说:“好吧,过几天我们再来看一次.”
1949年9月23日,由17架飞机组成的机群编队,在天安门上空,做检阅航线实验飞行.
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非常适合飞行.
飞行员们起了一个大早,纷纷赶到机场做准备工作.准备就绪,十几架飞机腾空而起,直穿云霄,飞经天安门上空,一切都非常顺利.
这一天,正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会期间.代表们正热烈地讨论建国大计,忽然,天空中传来飞机的隆隆声.
“好像是飞机.”有人轻声地说了一句.
有些代表坐不住啦,还以为是国民党的飞机,侧身向外看去.
飞机的引擎声越来越大,会议室的房梁被震得嗡嗡响.
正当大家忐忑不安之时,周恩来满脸春风地走了进来,挥了挥手说:“大家不要紧张.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外面正在飞的是我们自己的飞机,是保卫政协会议和北平的安全的.这些飞机还将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时候,接受检阅.”
代表们一听,心情立刻放松,激动地鼓掌.
热烈掌声停息后,周恩来继续说:“明天,我们的朱总司令还要代表全军保证实现共同纲领,并正式宣布,要建立一支统一的强大的为人民服务的陆海空军.”
代表们再也无法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欢呼声响彻整个会堂.
机群做完航线实验后,顺利地返航.
10月1日,开国大典开幕那一天,天还没亮,飞行员们就来到南苑机场,整队集合.另外两架担负一等战斗值班的飞机停放在起飞线上,严密警戒着蒋介石的飞机可能的破坏和骚扰.
17架银色的、绿色的、灰色的飞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跑道旁.所有的飞机都油饰一新,机头是红色的,机身和机翼上一律饰以金黄色的红星,机尾是红白相同的条纹.在此之前,苏联顾问派人把这里的飞机都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
穿着飞行服的飞行员早已排好在跑道旁,等候着飞行号令.他们面对国旗誓言,并在誓词上签下自己的名字,那场面极为激动人心.誓词铭刻在心,有如铭刻在历史的桥头上的碑文.很多年过去后,当时参加飞行的杜裕明中将仍然清楚地记着那段难忘的誓词:
“我参加检阅,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宁愿献出生命,也不让飞机掉到广场和附件的建筑物上.”
下午2点,17架飞机分成6个分队,依次滑到起飞线上,待命而发.
下午4点整,开国大典检阅开始.
随着3颗信号弹冲向天空,停在跑道上的17架飞机咆哮而起,缓缓升空,直飞天安门方向.
4点35分,天安门城楼附近响起飞机的隆隆声,这声音划破了广场的沉默和宁静.
广场上的人群突然欢呼起来,大声喊道:“是我们的飞机!”
站在城楼上的毛泽东也兴奋地举起了左手,他把手心朝向天空,有力地挥动着,好似在向飞机示意.
飞机组成“品”字形,依次通过天安门.
毛泽东和朱德、董必武、刘少奇等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
飞行检阅总共进行了7分多钟,时间尽管短暂,但它却载入了共和国空军史册.
空中飞行检阅,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有几家外国通讯社对此进行了报道,电文的内容大致是: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上,中共空军派出了一支以野战军P—51战斗机为主的26架飞机参加检阅,充分显示了他们强大的空中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支400万人的大军.毛泽东为这支军队的创立和发展,付出巨大的心血,做出了最杰出的贡献.从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创建工农革命军起,22年来,毛泽东的生活、工作与战斗,始终同这支军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也就是这支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阅兵式进行了三个小时,直到黄昏.
群众游行
阅兵式过后,群众游行开始.
首都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活动,欢庆新中国的诞生.
游行队伍按工人、农民、职工组成不同的方队,人们穿着各式衣服,色彩斑斓.这五彩缤纷的人流,经过天安门时,时而涌向金水桥边,时而停住脚步,时而缓步前行.他们翘首向上,希望能让毛泽东主席看得更清楚些.
播音员在广播里催促人们快速行走,但游行的队伍似乎被巨大的磁铁深深地吸住,人们很不情愿地缓慢地前行,希望能与毛泽东主席近距离的多待一会儿.
在队伍行进到天安门城楼底下时,第一方队工人群众异口同声地高喊口号“毛主席万岁!”以表达对毛泽东主席由衷的祝福.
“工人同志们万岁!”毛泽东向工人方队挥手致意.
第二方队是农民群众,他们喊出了发自肺腑的祝愿:“毛主席万岁!”
“农民同志万岁!”广播中立即传来毛泽东主席的回音.
“毛主席万岁!”职工群众高喊着口号走来.
“同志们万岁!”毛泽东高声回应.
工人、农民、职工们听到毛泽东向他们祝愿的声音,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尽情地欢呼雀跃,情不自禁地热烈地鼓掌,掌声歌声口号声海潮一般起伏不休.
整个阅兵和群众游行期间,毛泽东很少到天安门大厅里休息.偶尔休息片刻,也是安排接见各个方面的代表.
有一次,毛泽东主席刚刚坐下,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茶.这时,周恩来总理走了进来,十分为难地说:
“主席,游行群众站在那里不走了,要见主席!”
是啊!谁也代替不了毛主席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人民忠心地拥护他,爱戴他.
全国各族人民热烈欢庆新中国的诞生
毛泽东放下茶杯,匆匆地跟着周恩来总理走出休息厅,来到主席台中央位置.毛泽东主席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立即引起了游行群众一片“骚乱”.人们涌向金水桥,齐声高喊:“毛主席!毛主席!毛主席!……”一浪高过一浪.
人们眼含幸福的泪花,跳跃着、欢呼着……然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去.一批又一批游行群众就是这样走过了天安门前.
此时此刻,站在天安门城楼的毛泽东也被这一场景深深地感动,浑然不知疲倦和劳顿.站在一旁的“服务员”小姑娘,看到毛泽东主席站得太久,就搬来一把椅子请他坐下.毛泽东微笑着摆了摆手.
突然,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街南北两侧的电灯齐明,燃起了晚间的灯火.这时,兴奋的人们才发觉夜幕已经悄悄地降临.
但是,人们兴致未尽.广场上观礼的群众,一齐涌向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上的御路桥畔,都想尽情地看看毛主席和其他国家领导人的英姿风采.
兴奋的群众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他们翘首高喊:“毛主席万岁!”
“同志们万岁!”
毛泽东挥动着高举的手,在天安门城楼上,从西头走向东头,从东面走到西面,与观礼台的代表们及各界人士挥手致意,依依惜别.
晚上,天安门城楼下遍地燃起灯笼火把:紫红、大红、桃红,金黄、橙黄、明黄……像人民无际无尽的欢乐和希望化身在天安门广场跳跃闪烁.人民群众的队伍提着“欢乐”,举着“希望”,让这灯笼火把随着人群蜿蜿蜒蜒,交互环绕,恰似一幅巨大无比的活动起来的织锦.
难眠之夜
1949年10月1日晚,毛泽东在检阅了阅兵式和游行群众之后,在工作人员再三劝说下,恋恋不舍地离开天安门城楼.
回到丰泽园,毛泽东休息了片刻,晚上还要去看礼花.
晚饭过后,大约7点20分左右,毛泽东主席在叶子龙、汪东兴陪同下,离开菊香书屋后门,从中南海东门出去,去天安门观看礼花.
毛泽东下车后,看到天安门上空通亮,就问叶子龙是不是开始了?
叶子龙说:“没有,现在是试放探照灯.”毛主席“噢”了一声,接着说:“好,快上楼.”当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时,提前到的领导人、外宾、各方代表都走过来问候:“毛主席来了.”
“毛主席来了.”这一消息通过麦克风马上传到广场,于是天安门广场四周立即沸腾起来,歌声、欢呼声起伏不断.
8时左右,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命令指挥部:“现在开始放礼花!”五颜六色的礼花,千姿百态.加上礼花腾空的炮声,火花爆炸声,交织在一起,如百鸟齐鸣,百花争艳.顿时,毛泽东被这美丽的夜景深深地吸引.
坐在身旁的女儿李敏、李讷不时拉着毛泽东的大手:“爸爸,快看.”
毛泽东也不时地问孩子们那一簇礼花像什么花.孩子们说不清,就起一些古怪的名字.
毛主席不时点点头说:“对,像.”
他一边观看礼花,还边吸着烟,任凭喷出的轻烟飘绕.他心不在焉地应付孩子们的问话,多次聚精会神仰望礼花.他那样子不光是看礼花,似乎看得更远;不光是想礼花,似乎想得更多……
时间过得很快,快10点左右,观看礼花的时间要结束了.毛泽东好像要和群众告别,把身子向广场深深一探.这时的群众和毛主席的心情好像完全一样,也想再望望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主席.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声.
毛泽东被群众情绪调动起来.他一会儿挥手、挥帽,一会儿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广场四周的群众热烈回应“毛主席万岁!”那场面着实令人激动.
怪不得在场的张澜老先生含着激动的泪花说:“我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陈毅也高兴地说:“看了这,总算不虚度此生!”
观看礼花之后,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毛泽东由原路回紫云轩.李敏、李讷拉着毛主席的手朝办公室走去.李讷边走边好奇地说:“爸爸,人民群众喊你万岁,你喊人民万岁,真有意思!”毛主席激动地说:“这样才对得起人民啊!”
不一会儿,毛泽东回到办公室.
警卫员问毛泽东:“主席是否搞点吃的.”
毛泽东说:“我不饿,等一会儿擦澡,你先去吧.”
“你看今天开国大典搞得怎么样?”毛泽东补问了警卫一句.
“太好了,太令人兴奋了!”警卫员兴奋地说.
“是啊!”此时的毛泽东好像多了几分感慨,又接着说:“我们用了28年办了一件大事,把三座大山搬掉了,也就是头上的问题解决了,看来下步要解决脚下的问题了.解决脚下的问题任务还很重,建设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要花更大的气力.”
那天晚上,毛泽东又失眠了.直到凌晨2点多,他还没有入睡,一会儿在床上侧卧,一会儿正躺,好像在思考什么问题.
见毛泽东还未入睡,警卫走了进来问他要吃点什么.
毛泽东半晌才说:“不搞饭,弄点麦片粥吧.”
20分钟后,警卫员端来不凉不热的半缸子麦片粥,放在他的床头.约莫近半小时,警卫进屋准备收拾餐具,发现麦片粥一动未动.在警卫的再三劝说下,毛泽东才简单地吃了几口,便放下了缸子.
凌晨4点多,毛泽东的情绪渐渐地平稳下来,但好像还无睡意.于是,他又拿起那部线装本的未看完的《史记》,读了起来.
约早上6点,毛泽东还未入睡.警卫又过来提醒他:“主席,该睡觉了.”
“好,但我无睡意.”毛泽东微微地笑着说.
半小时后,毛泽东仍无睡意,提出吃药.这也是他的习惯,睡前常吃安眠药.一般地说,服安眠药后10分钟就会产生作用,可是15分钟时,他仍在看书.快到20分钟时,毛泽东再次提出服药,警卫员说医生只留了两片.
大约早上8点20分,在警卫的再三劝说和精心照料下,毛泽东才渐渐地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