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的中国名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7:01:02

你最喜欢的中国名人?
你最喜欢的中国名人?

你最喜欢的中国名人?
曾国藩
  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
  蜡像
  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思想学术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治学论道之经》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术》
  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八本三致祥教育,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尽管是侯门大族,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曾国藩家教理论体系为: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以四字要诀、三致祥、三不信穿插其中,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的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师的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不同中国传统的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疆场竞斗之计》
  曾国藩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军事思想内涵极丰,确有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治军以严明军纪为先,同时着意培养“合气”,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选择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实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军事思想中最丰富并值得今人借鉴的是其战略战术.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翦枝叶”等等.
  《处世交友之道》
  曾国藩对交友之道颇有见地,他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议,兼听而不失聪.“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处此乱世,愈穷愈好”.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国藩写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处世交友之道.
  《修身养性之诀》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 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用人识人之术》
  怎样用人,特别是怎样用准人,学问极深.曾国藩用人的学问,是其人生成功术中重要的的一门,他从不盲目选人,糊涂授权,而是睁大自己的一双明亮之眼,遵循“看透人之后再用人”的方法,该避则避、该提则提,显示出到位的领导才智和管理才智.
  用人四法:做、省、学、禁;
  摸透人的精、气、神;
  任用智、言、劳三种人;
  后世评价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偶.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蔡松坡先生遗集》(二),第5页).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咸丰同年间,曾国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运南漕、派人购买美国机器创办江南机器局、办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动中的表现,指出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