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的四字词语,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13:50:03

孔子说过的四字词语,急
孔子说过的四字词语,急

孔子说过的四字词语,急
.《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出自《论语》的成语.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如:众星拱辰 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拱”古作“共”)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如: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举直错枉 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如: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在“异端”后加“邪说”.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
(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如: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将“从”换作“随”.有始有终 出自《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
(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如: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改“无勇”为“勇”,“不为”为“为”.周急继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继富”.改“不继富”为“继乏”.
二《论语》中的成语,按用途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这一类成语现在使用的还很多,大多数人也比较熟悉.在《论语》中出现的比较多.例如:
(1)《公冶长》第十五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成语“不耻下问”出自此章.其原义是: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后来人们用以表示虚心好学.
(2)《述而》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成语“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的出处.讲的是:即使在很少的几个人中,也有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后人用“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来表示应努力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学习的成语还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朝闻夕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发愤忘食;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后生可畏;日知其所无;笃志好学;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告往知来(告诉他已学过的知识,就能体会出未学过的知识);不知肉味(形容特别专心);每事问;敏而好古(勤奋地研究古代文化典籍);等等.
2 .修养.例如:
(1)《述而》第十六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成语“曲肱而枕(曲肱而卧)”、“乐在其中”、“富贵浮云”都出自此章,讲的是修养到了淡泊人生的境界.
(2)《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成语“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参之口.这是孔子门徒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修养方面的成语还有: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庸之道;见义勇为;见贤思齐;志士仁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求生害仁;乐而不淫;乐以忘忧;犯而不校;以德报怨;文质彬彬;君子固穷;箪食瓢饮;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匹夫不可夺志;岁寒知松柏;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敏事慎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3 .待人接物.例如:
(1)《颜渊》第十六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成语“成人之美”就出自于此章.这一章讲的是君子要成全他人的好事,不助长他人的错误.
(2)《卫灵公》第二十四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出自这里,说的是推己及人之意.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接物的成语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文会友;不念旧恶;三思而行;敬而远之;待价而沽;过犹不及;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可无不可;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始有终;能近取譬;和而不同;听其言而观其行;善为我辞(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
4.政事.例如:
(1)《子路》第六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出处,讲的是居上位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2)《宪问》第二十六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成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出自这一章.说的是:居上位者考虑事情、处理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3)《子路》第三章———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成语“名正言顺”、“无所措手足”都出自此章.
除上述之外还有:和为贵;文武之道;敬事而信(严肃认真地办理国事而又守信用);使民以时;割鸡焉用牛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为而治;欲速不达;往者不谏,来者可追;一言兴邦;各得其所;上智下愚;是可忍,孰不可忍;犯上作乱;兴灭继绝(使灭亡的事物重新兴起);危言危行;直道而行(办事无偏私);中道而废;等等.
5.状物.例如:
(1)《公冶长》第二十五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成语“巧言令色”出自此章,描绘的是某些人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以及低三下四的状态.
(2)《公冶长》第十章———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段话,后世形成两个成语:朽木不雕,朽木粪土(也说朽木难雕、朽木粪墙).这是孔子对白天睡懒觉、上课打瞌睡的学生的批评.
(3)《阳货》第二十二章———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于已.”成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出自此处,它描绘的是整天不用心思、无所事事、懒得无聊的精神状态.
在《论语》中,描绘人或事物的各种状态的成语比较多,除了上面说的,还有:从心所欲;言不及义;言过其行;怨天尤人;望而生畏;不自量力;不敢问津/无人问津;求全责备;迁怒于人;色厉内荏;道听途说;察言观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喟然而叹;侃侃而谈;乐山乐水(今比喻各有所好);血气方刚;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一日之长;必不得已;欲罢不能;鸣鼓攻之;不得其死;死而后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患得患失;好行小惠(爱卖弄小聪明);没齿无怨(终生无怨言);一以贯之;岁不我与(岁月不待人);而今而后;等等.
三《论语》中成语的意义变化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绝大多数都保留了《论语》中的原义,但也有少量的成语意思发生了变化.
1.今义与原义不大一样的.例如:
(1)《季氏》第一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里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原义是:已经自动来归服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而现在,这句成语的意思变成了: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
(2)《雍也》第十八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原意是:只有质朴的思想感情,而不懂礼仪,就显得粗野;礼仪虽很周到,但缺乏质朴的思想感情,就显得虚伪.只有把礼节仪式和思想感情恰当配合,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的“文质彬彬”,就是指文(礼节仪式)、质(思想感情)配合恰当.而现在,“文质彬彬”只表示文雅、有礼貌的意思.
2.今义与原义相反的.例如:
(1)《学而》第一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指的是同学、校友,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朋友.这句话串起来讲,意思就是:有同学、校友从远方来(和你一起研究切磋),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孔子用反问句式,说明“有朋自远方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如今,“不亦乐乎”的意思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例如:“这两天忙得不亦乐乎!”“他两口子吵得不亦乐乎.”这些话是平时常听人说的.而这两个“不亦乐乎”都是指过分、超出了限度,已经没有一点快乐感了.
(2)《雍也》第九章———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季孙氏派人请闵子骞担任费县的县长.闵子骞谢绝了,他对来人说:“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来找我,我就跑到汶水那边的齐国去了.”现在,成语“善为我辞”的意思恰恰与原义相反:多数情况下不是指替我辞官,而是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谋个职位;或者请人帮着善为说合,办成一件什么事情.
3.今义与原义无关的.例如:
(1)《卫灵公》第十七章———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今天,“言不及义”指的是“说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和原义差不多.
(2)《述而》第十四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很长时间吃肉也不知道肉的滋味,说:“想不到(古人)创作的音乐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成语“不知肉味”,原义是指对某件事特别专注而忽略了别的事.而后世往往用它来说明生活贫困:“好长时间吃不到肉了,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成语、俗语集释
一提起《论语》,大家都会感到陌生和遥远,认为读《论语》的都是老学究.特别是学生,更感到《论语》与他们的思想格格不入.其实,不仅《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姑且这样说),至今还影响深远,就具体而言,它语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练又具有格言体制,易读易诵.所谈内容涉及人生修养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颇有启迪.这对青年人很有裨益.我很希望同学们读一读《论语》.同时,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课文《孔孟》,读点儿《论语》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怎样让《论语》变的亲切而不陌生,引起阅读兴趣?不妨从《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入手.当你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语言原来是在《论语》中,自然就会爱不释手、兴趣盎然地读下去.下面就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

xue er bu yan hun ren bu jian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