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5:32:17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四川省石渠县教育局 谢臣 郭望丹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材料是十分丰富的.以语文学科的优势载体,及时渗透道德教育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德育材料,语文教育的传统向来十分重视文学作品的陶冶教化作用.语文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感情体验和理性分析中,加深对世界与自身,历史与现实,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认识,从而使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使学生的知、情、意、行更好地统一起来.
语文教师实施德育,不能靠贴标签,架空分析而应引导学生因文解道,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去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在马思聪委婉低沉的《思乡曲》中,笔者带领学生走进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愁绪,去领会诗人渴望家园统一、回归故里的赤子之情.利用现代网络教育优势,我们通过《向日葵》、《星夜》等一系列作品,让学生了解梵高,感受画中体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力以及画家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让学生从网络、图书通过杨振宁认识《两弹元勋邓稼先》,从文质皆美的人物传记中,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中,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创造与笔者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说明文同样具备这样的优势.例如《中国石拱桥》渗透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颂之意.教学时,教师单从作者用词的角度引导学生,赞叹之意也就贯穿全文.如写赵州桥“非常雄伟”在“雄伟”前加“非常”来修饰,表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句子中用“完全”对其“合乎科学原理”充分加以肯定,用“巧妙绝伦”极言其巧妙.这些既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对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力量的赞叹.
语文教学不仅要把精力集中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更要重视情感的体验、生命的领悟、心灵的对话.在教学关系中,师生间如果能形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是最有利的.广大教师能否转变观念,能否一视同仁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个孩子,能否使学生的权利得到公平的体现和保障,关系到是不是会伤害学生脆弱的心,关系到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对生活道路的选择.
德育要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好“渗透途径”.一是情感渗透,二是认识渗透.所谓情感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用作者的心、教师的情去感染、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并进而迸发出更为高尚、更为健康的情感的一种渗透方式.所谓认识渗透就是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地将教材中内在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变学生的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认识也能提高的一种渗透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将文章之情、学生之情和自身的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强烈感情的推动下学习探索,净化心灵.如在教《背影》这篇文章时,可分以下三步:1、诱发感情.先播放《游子吟》等古诗,唤起学生对父母的亲子之情,为领会文章父子惜别深情作铺垫.2、激发感情.利用教材,用“动情”的语言传达“感人”的事,让字字句句冲击学生的心灵,以感情的火焰点燃学生的感情,使他们兴奋起来,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语文,明道理.3、促使移情.文章中父子之间真挚感人的真情化为学生的“笔者情笔者景”,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体贴身边的亲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