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的作文谁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3:42:01

题目的作文谁有?
题目的作文谁有?

题目的作文谁有?
由“我最讨厌写作文”想到的

[案例]记得上学期,为了拓宽学生作文的选材范围,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在作文课上布置了一篇半命题作文:《我最喜欢(讨厌) 》,要求学生在“ ”上写明喜欢或讨厌的原因.出乎我意料的是,大多数学生“就事论事”,班上48位学生竟有27位学生写《我最讨厌写作文》,这些学生在作文里大倒写作文的苦水,对作文畏难的情绪充斥着整篇习作.归纳起来无非是以下几点:1、觉得没啥可写,难为“无米之炊”.2、认为自己的生活过于平淡,没有什么难忘的事或新鲜的事发生.3、节假日,无非是在家写写作业,看看电视,父母很少带自己出去玩过.参观、游记类作文没法写.4、老师总让我们写有意义的事,自己实在不知道什么样的事是有意义的事……
笔者震惊之余,不由得掩卷思考,学生如此怕写作文,怎能写好作文呢?我们的作文教学真的是陷入泥沼而难于自拔了吗?作文难教,作文难写,几乎成为师生的共同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其实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童年的语言写自己的五彩的生活,抒发自己最真实、朴素的感情.多么简单的事情!但是,我们很多老师总是习惯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试图拨苗助长地“指导”学生把儿童的习作写成成人的文学作品.文学化、成人化非常严重,假话、套话连篇,内容空洞,感情虚伪,言不由衷,直接制约了学生习作水平本色.笔者认为,要改变小学作文的现状,唯有淡化作文的文体要求,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说真话,写心理话,写出儿童作文的童真童趣来.
几点对策:
一、改变作文命题方式,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写作欲望.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为作文而作文,为的只是写出自己的心理话.所以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我从改革传统命题方式入手,探索出了“半命题”、“呈现内容自主命题”、“自拟题目”等多种命题方式,去除那些定得过死的条条框框,努力在命题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能说真话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懂得写作文是怎么一回事,我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用笔说话,平时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可以怎么写,“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有时傍晚放晚学前,我会让学生讲讲自己这一天看到的、听到的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彼此交流,在说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将自己所说的话写下来,自主命题,不要求具体的字数.学生明白了这就是写作文后,慢慢地对写作文产生兴趣,也逐渐消除了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实践证明,首先要把“兴趣”这把钥匙交给学生,才能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作文成功之路.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还要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老师不再是单纯的评价者,更应该是一个作文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尽量保持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使学生体会到写作文的成就感,从而愿意习作,热爱习作.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点滴进步,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学生在老师的批语中得到了赏识,体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怎能不期待着下一篇习作的到来呢?
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写作的乐趣.
学生怕写作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习作都是被动的,应命的,也就是说,每进行一次练笔,不论是命题还是内容都是由教师预先定下框框,施以指令,学生再应“令”应事.由于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和情感经验的积累,只好搜肠刮肚,硬着头皮写文交差.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我在教学中体会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激发学生情绪的兴奋点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在观察中获得乐趣.小学生容易受个人情绪的影响,感兴趣的就会产生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的念头,因此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只有从生活中体会到快乐,才能有话说,才能写出有特色的作文.如写《我的妈妈》,提前一个星期,我就布置学生回去注意观察妈妈的一言一行,与妈妈谈谈心,帮妈妈做一件家务事.通过近一个星期的准备,同学们发现了妈妈身上有自己平时没有留心的优点,在写作时觉得有话可写了.有的写到:“妈妈可真辛苦,每天从厂里做工回来已经很累了,回到家还要烧饭、洗衣服、整理房间.以后,我写完作业也要帮妈妈干些家务活.”有的写到:“以前我总嫌妈妈唠叨,通过那次我与妈妈聊天后,觉得妈妈那样做也是为了我好,她希望我学习成绩好些,将来做个有出息的人.不要跟隔壁王爷爷家的小五一样,整天什么事也不做,东游西逛的.”学生能写出这样充满真情实感的话,不经过一番观察是做不到的.学生明白只要用心去观察,不愁写不出好作文来.
三、鼓励学生写真话,表达真情实感.
教师是成年人,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以自己的审美标准来评判学生的作文,往往不自觉地加以否定.殊不知,教师与学生存在着年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别,我们老师在批改习作中把学生的真实感受改掉,把学生的心里话换掉,我们让学生写什么呢?可能以后孩子作文的“立意”就会渐渐地“高”了起来了,可是我们不要忘了“高处不胜寒”啊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和独特的语言表述,放开学生手脚,鼓励学生说,不要一味去追求语言描述的精确和完美,也不要过分强调段落结构的要求和写作的章法.只要学生表达的是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倾吐的是心灵深处的情感和意志体验,就应该大加肯定.教师真应该拥有一颗童心,蹲下来看学生,用儿童的眼光欣赏儿童的作品,有时可能稚拙可笑,但是我们要的是真情、真体验、真感受、真兴趣.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敢说,才能感觉到:作文并不可怕,写好作文其实并不难.
在学生敢说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正如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小学生容易受个人情绪的影响,感兴趣的就会集中注意力,产生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的念头,因此,鼓励学生用心去发现,去体验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动情,学会感动,才能写出打动人心、扣人心弦、言之有情的作文.如在写《我们的学校》时,用“美”激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我布置观察作业时,要求学生寻找校园中的“美”,享受“美”,让学生观察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到一师一生,在寻找写作素材的同时,也在寻找写作的乐趣.学生在讨论时,有的说六年级办公室最吸引人,因为在那里工作的老师将一批合格毕业生送入中学,他们的心灵最美,还有的说校园里的枫叶最美丽,到了秋天,红红的枫叶把校园装点得很美……学生在校园里寻到了美,发现了美,这样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写下了一篇篇歌颂校园的美文.正因为有了这种强烈的欲望,此时的习作对他们来说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了.
我想,小学作文教学与学生作文一样唯有追求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写作成为学生传递情感的内心需求,这才算回归到其本真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