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一战的“火星”是什么事件?1.争夺巴尔干半岛2.萨拉热窝事件3.德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4:47:17

点燃一战的“火星”是什么事件?1.争夺巴尔干半岛2.萨拉热窝事件3.德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点燃一战的“火星”是什么事件?
1.争夺巴尔干半岛
2.萨拉热窝事件
3.德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点燃一战的“火星”是什么事件?1.争夺巴尔干半岛2.萨拉热窝事件3.德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2.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 6月28日,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然而他却忘记了,这块土地是奥地利 6年前才吞并的,对他充满了仇恨,刺杀他的阴谋正在酝酿着.当枪弹打穿斐迪南的脖颈和他妻子腹部的时候,随着两股鲜血的喷出,一场把全世界都卷入的战争开始了.普林西波成为永载史册的人物,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偶然因素.
  开枪打死斐迪南皇太子的是一位名叫加费格里•普林西波的塞尔维亚青年,当时他只有19岁,还是个中学生.普林西波其实并不机警,完全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使他成为刺杀斐迪南的塞尔维亚民族英雄.
  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部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为不安.因此,奥匈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而主持制定侵略塞尔维亚战争计划的正是斐迪南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冯•赫特岑多夫.当时,在塞尔维亚国内已出现反奥宣传活动和爱国团体.1908年成立了“国防会”,1911年成立了“黑手会”(又称“不统一毋宁死”).这两个组织受到欧洲以巴古宁、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国防会”主张进行游击战来阻止奥匈帝国吞并塞尔维亚,并招募和训练志愿军.“黑手会”主张采取恐怖行动,它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的思想,统一所有塞尔维亚民族”.黑手会的活动方式是,单线联系,秘密活动,绝对服从,勇于牺牲.领导这个组织的是塞尔维亚参谋本部情报主任德拉古丁•提米特利耶维奇上校.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多次发生暗杀事件,许多青年爱国者都以献身精神去进行这些恐怖活动.
  1914年 5月,德国参谋长小毛奇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会谈,讨论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 6月12日,斐迪南到其科诺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举行会谈,为发动战争预先确定行动方针,他们都认为,俄国国内困难较大,无法插手巴尔干战争.德皇建议奥匈利用这一有利形势进攻塞尔维亚.威廉二世还明确向斐迪南保证,假如俄国插手奥塞冲突,德国将援助奥匈.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 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 6月28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窝巡视.
  奥匈的这一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爱国者,“黑手会”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拟定了行刺斐迪南的计划.
  塞尔维亚政府事前已发觉了刺杀斐迪南的行动,并反对这一行动,担心这一事件可能导致可怕的后果,因为塞尔维亚难以抵挡奥匈的进攻,而俄国此时尚未完成陆军的改编计划,不可能给塞尔维亚有力的援助.塞尔维亚政府试图阻拦“黑手会”的人出境,但与“黑手会”有联系的边防军使他们顺利地越境进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政府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对这一警告置若罔闻.
  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
  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但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来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
  斐迪南太大意了.死神在等着他.
  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波.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波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一个趔趄.这时,普林西波的枪声响了,奥皇储夫妇一命呜呼.顿时,四下里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波当场被捕,日后死在狱中.列强角逐历史的进程又有其必然因素.
  斐迪南遇刺仅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战争的准备早已在进行中.
  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进入20世纪,迅速强大起来的德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的叫嚣严重威胁着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德国修筑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触犯了英国在西亚、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国在非洲的侵略计划和在南美的倾销政策也同英国发生尖锐的矛盾.德国积极加强海军,力图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英德在殖民地、商业和军备等方面的斗争使两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德国的强大,使欧洲的“均势”被打破,英国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对外关系.1902年1月,英国与日本签订同盟条约,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亚洲的竞争对手沙俄.同时,英国也在欧洲大陆寻找与它的宿敌法国接近.
  德法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法国企图从德国手里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为此积极准备“复仇”战争.德法两国为争夺北非摩洛哥,也有着尖锐的矛盾.推动法国与英国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盟国俄国在日俄战争中大大削弱,如果德法发生战争,法国不可能指望俄国的有力支援.在这些情况下,英法两国于1904年4月8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在埃及的特权,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特权.两国也调整了在纽芬兰海岸、冈比亚和尼日尔、暹罗、马达加斯加和新赫布里底斯群岛的矛盾.英法协约的签订是准备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两国也逐渐接近.德奥势力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危害着俄国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德国也想控制这一地区.1903年,德国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一旦铁路修成,德国将控制黑海海峡的通道,俄国出入黑海将受到德国的限制.日俄战争后,俄国的经济日益依赖英法两国,英俄两国的矛盾也因俄国国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剧而暂时缓和下来.1907年8月,英俄两国签订协定,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作好了组织准备.两大集团中各国一面利用外交会晤进行和平欺诈,一面疯狂进行扩军备战.双方剑拔弩张,战争的叫嚷甚嚣尘上,战争危机频频发生.
  1905年初,摩洛哥发生了危机.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扼守着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法国统治着摩洛哥的大部分国土,德、英、意、西等国都想扩大自己在摩洛哥的势力.法国为了巩固自己在摩洛哥的“特殊地位”,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从1900年到1904年,法国先后同意大利、英国和西班牙签订协定,规定了它们各自在摩洛哥的利益.1905年 1月法国向摩洛哥苏丹提出一个对其行政、军事、财政的全面“改革”方案,接受这个方案无异于承认法国的保护权.德国不容许法国占领这个地中海上重要的军事基地和铁矿产地,决定破坏法国的计划.1905年 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的丹吉尔港,发表挑衅性演说,提出要“维护”摩洛哥的主权和独立.德国向美、英、法、西、俄等国照会,指责法国违反了马德里公约(1880年签),并以战争相威胁.法国考虑到这时如发生战争将对自己不利,决定让步,把同德国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1906年 1月16日,在西班牙南部海港城市阿耳黑西拉斯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俄、英、美诸国甚至意大利都支持法国,德国陷于孤立.会议决定承认摩洛哥“独立”,摩洛哥的财政由国际监督,警察组织由法国和西班牙分别管理,由它们负责摩洛哥的“治安”,这就等于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控制.德国虽然失败,但并没有放弃对摩洛哥的野心,争夺摩洛哥的斗争成为战争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1911年 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发反对殖民统治的人民起义.法国以恢复“秩序”和保护侨民为由,占领非斯.德国不容法国独占摩洛哥.7月1日,德国炮舰豹号驶进摩洛哥的阿加的尔港,随之巡洋舰柏林号也出现在摩洛哥海面,德法战争迫在眉睫.这时英国决定支持法国,并声称在摩洛哥问题上英国不惜与德国一战.在英国的压力下,德国不得不同意与法国谈判.11月,双方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的保护国,法国把法属刚果的一部分割给德国作为“补偿”.
  摩洛哥危机尚未过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又发生了战争.意大利早就蓄意侵略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决定趁英、德、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染指的黎波里.1911年 9月28日,意大利政府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抗议土耳其在的黎波里阻挠意大利的“企业活动”.土耳其拒绝接受这个无理通牒,意土战争随即爆发.
  20000余意军先后在的黎波里登陆.意军装备精良, 在战争中第一次使用了飞机,意大利舰队控制了沿岸港口,英国又不许土耳其援军通过埃及.这样,意大利打败了土耳其军队,但遭到了的黎波里阿拉伯人的顽强抵抗.战争一直延续到1912年巴尔干战争开始才结束,土耳其把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后来合称利比亚)割让给意大利.
  为了准备战争,欧洲列强疯狂扩军备战.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到1913年,德国已拥有由新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现役部队76万.英国军队(包括印度军队在内)增加到41万.法国于1913年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将两年兵役制改为三年,役龄从21岁到45岁改为从20岁到48岁,使军队增加到77万.沙皇俄国在大战
  前夕已拥有兵力为 130万的军队.列强还积极扩大海军,英德两国的海军竞赛最为剧烈.
  1912年,英德两国举行裁军谈判,英国坚持两国海军比例应为2:1,德国则要求定为16:10,谈判最后破裂,双方更疯狂地增加军费.到大战前夕,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 140亿马克,协约国军事预算也达 47.66亿马克.两大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和制订作战计划,力图先发制人.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曾经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对于我们,战争越快越好.”
  各国资产阶级宣传机构也大肆活动,散布沙文主义情绪.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为战争辩护,宣传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甚至宣称战争能对人类起“优生”的作用.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
  “战争是万事之父……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首先规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恶的战争终于在巴尔干酿成.巴尔干半岛成了“火药桶”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南部,濒临地中海,这里长期受土耳其人的统治.19世纪以来,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巴尔干地区的一些国家相继独立.由于这里主要居住着南部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是同宗,而且俄国是打击、削弱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所以,巴尔干半岛各国与俄国有着密切联系.20世纪初,奥匈帝国开始加紧染指巴尔干地区,特别是力图阻止波斯尼亚的黑塞哥维那同塞尔维亚合并,波黑当时还是土耳其统治下的两个行省.1908年,奥匈趁土耳其发生革命时,宣传吞并波、黑两地,激起了塞尔维亚人民的极大愤怒.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开始部署武装力量,俄国准备支持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奥匈也向边境集结军队,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德国出面支持奥匈.1909年 3月21日向俄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承认奥匈吞并波、黑两地的既成事实,否则将对塞尔维亚开战.俄国在日俄战争失败后力量削弱,也没有得到英法的支持,不得不暂时让步.奥匈在德国支持下实现了吞并波黑的野心.
  土耳其在意土战争中的惨败,充分暴露了这个帝国已经腐朽不堪,大大鼓舞了 500年来饱受奥斯曼帝国压迫的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在巴尔干地区,当时已有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建立了较大的独立王国,这些国家积极酝酿建立同盟,准备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以求彻底摆脱土耳其对这个地区的统治.
  欧洲列强不甘心巴尔干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它们各自怀着侵略扩张的野心进行干涉,使巴尔干问题更趋复杂.德国从维护自己在土耳其的利益出发,和奥匈一起支持土耳其,力图阻挠巴尔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俄国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积极推动巴尔干同盟的建立,企图以此加强本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地位,使巴尔干同盟成为反对奥匈和德国的工具.因为在俄国看来,这个同盟的形成,将在法俄两条战线以外,开辟反对德奥同盟的第三条战线,这就意味着奥匈帝国的兵力将从俄国战线抽走,减弱对俄国的压力.同时,这一同盟的建立也将切断德奥与土耳其的联系.
  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签订反土同盟条约.5月,希腊和保加利亚也订立盟约,门的内哥罗也在8月参加.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巴尔干国家的反土同盟.
  1912年10月 8日,门的内哥罗首先对土耳其宣战,保、塞、希也相继在17、18日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给予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土耳其拒绝了这些要求,三国遂对土耳其宣战.盟军很快击溃了土耳其军队.保加利亚迅速向伊斯坦布尔挺进,希腊占领了萨罗尼加,塞尔维亚占领了马其顿的大部分以及新巴萨尔等地区.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土地几乎全部丧失,仅剩下君士坦丁堡、盖利博卢半岛、亚得里亚堡、雅尼那和斯库台五处.
  土耳其政府被迫求和,形势对巴尔干同盟十分有利.但在议定和约条件时,欧洲列强各自支持一方,几乎使这次战争扩大为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塞尔维亚为了取得通往亚得里亚海口的通路,要求进入阿尔巴尼亚北部.奥匈在德意支持下反对,俄法则竭力支持.俄奥两国都实行局部动员,局势异常紧张.但俄国考虑到力量薄弱,作战准备很差,不得不向德奥让步.巴尔干问题被提交国际会议讨论.1912年12月,在伦敦召开和约会议,同时召开欧洲英、法、俄、意、德、奥六国大使会议.在大使会议上,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同盟,同盟国支持土耳其.这时,土耳其突然发生政变,亲德政府上台,它在德国支持下拒绝放弃亚得里亚堡,谈判遂告破裂.1913年2月3日,巴尔干同盟再度开始军事行动,3月攻陷亚得里亚堡,土耳其不得不再度求和.伦敦会议于5月复会,交战国签订和约.土耳其把依诺斯到密土亚线以西的领土全部割给巴尔干各国,只保留伊斯坦布尔附近不大的地区.经过长期斗争的阿尔巴尼亚人民终于获得了独立.
  巴尔干同盟各国在分配战果时发生了分歧,争吵随之而起.由于保加利亚得到的土地最多,因此塞尔维亚要求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给它,希腊则要求得到马其顿南部和西色雷斯,门的内哥罗也想从保加利亚手中取得部分土地,连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也向保加利亚索要南多布罗加,均被保拒绝.土耳也想乘机夺回东色雷斯地区.结果这些有领土要求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付保加利亚.同盟国竭力破坏巴尔干同盟,协约国则公开站在希塞等国一边.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签订反保同盟,接着罗马尼亚也参加这个同盟.保加利亚为了先发制人,于 6月29日首先向塞尔维亚宣战.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不久也加入了反保战争.保加利亚在战争中遭到失败. 8月10日,双方在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签订和约,罗马尼亚获得了南多布罗加,塞尔维亚获得了马其顿大部,希腊获得了南部马其顿、西色雷斯和里克特岛.土耳其利用巴尔干国家的内讧,重占亚得里亚堡.
  两次巴尔干战争推动了奥匈统治下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斯拉夫人的民族运动,他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奥匈帝国坚决反对塞尔维亚的扩大,并决定吞并塞尔维亚.奥塞的冲突势必引起奥俄的冲突以及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冲突.巴尔干已成为欧洲列强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这是千载一时的机会
  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遇刺事件被推动战争的两大军事集团所利用.奥匈的军国主义者大肆叫嚷,“拔出宝剑,对准塞尔维亚”,彻底摧毁奥匈称霸巴尔干的障碍.维也纳一家报纸写道:“六年来我们一直等待着一切严重的紧张局势最后爆发……我们要战争,因为这是我们人心的信念.我们的理想只有通过一次战争,用激进的突然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一个强盛的奥地利.”事件发生的次日,奥匈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和外交大臣贝希多尔德都认为:“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到了,要求立即进行军事动员,对塞尔维亚宣战.但他们也担心俄国的干预,于是就请求德皇威廉帮忙.世界大战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