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在德国十年的故事一定要简洁准确!不要错误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8:40:57

季羡林在德国十年的故事一定要简洁准确!不要错误的!
季羡林在德国十年的故事
一定要简洁准确!不要错误的!

季羡林在德国十年的故事一定要简洁准确!不要错误的!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回答者:☆百变☆星空 - 助理 二级 5-16 17:02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土地是多么美丽.如哥廷根,“素以风景秀丽闻名全德.东面山林密布,一年四季,绿草如茵.即使冬天下了雪,绿草埋在白雪下,依然翠绿如春……苍蝇、蚊子成了稀有动物.跳蚤、臭虫更是闻所未闻.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想一想,我国现在的"卫生城市",有哪一个能够做到这样.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学术氛围是多么浓厚.季老的老师们,如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西克教授等这些人个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们的学风都是异常地认真、细致、谨严.他们写文章,都是再三斟酌,多方讨论,然后才发表”.季老选择的梵文课程,只有他一个学生,可是老师仍然认真严肃地讲课.在二战大轰炸中,季老还看到德国飞机制造之父、流体力学权威普兰特尔教授,居然在炮火弥漫中仔细观察一段短墙,在研究炸弹爆炸引起的气流是怎样摧毁短墙的,听到他在自言自语,“这真是难得的机会!我的流体力学试验室里无论如何也装配不起来的.”还有个地球物理学教授,当飞机轰炸,人们都往地下室跑的时候,他却急不可待从楼下往楼上跑,要观察实验室里无法看到的“全城震声冲天,动地山摇”的景象.德国学者们这种忠于科学、愿为科学而舍命的精神,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大学自由也是多么令人神往.“德国大学是绝对自由的.只要中学毕业,就可以愿意入哪个大学,就入哪个,不懂什么叫入学考试.入学以后,愿意入哪个系,就入哪个;愿意改系,随时可改;愿意选多少课,选什么课,悉听尊便;学文科的可以选医学、神学的课;也可以只选一门课,或者选十门八门.上课时,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走;迟到早退,完全自由.从来没有课堂考试”.“在德国,是教授说了算,什么院长、校长、部长都无权干预教授的决定.如果一个学生不想做论文,绝没有人强迫他.只要自己有钱,可以十年八年地念下去.” 如此的自由而又实事求是的学术生活,怎不令人神而往之.不过,德国大学的自由,并不是意味着可以轻易混文凭.有个女学生的论文,被教授当面摔到地上;读书很用功的章用,也因为论文通不过而多读了几年.
在季老的笔下,德国的人民是多么勤劳、善良、纯朴和正直.季老的老师们个个都对他和蔼可爱,老教授们对他可以说是视如己出般爱护.他的女房东欧朴尔太太,则是对他关怀备至,象自己的母亲一样.她每天给他准备晚饭,给他打扫房间、洗衣服、洗床单、准备洗澡水、擦皮鞋、铺叠被子.他在生活方面的所有需要,她一手包下来了.季老写到的“迈耶的一家”中,很长一段时间,伊姆加德小姐帮他为博士论文打字,往往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在“表的喜剧”里,从那位修表的老头和他的太太身上,更可见德国人民的正直和善良.
季羡林先生从1935年到1945年留学德国,在哥廷根大学演习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他在《留德十年》一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忆述了那段特殊日子的艰辛学习和生活经历,见证了纳粹从猖獗到覆灭的过程.
我初到德国的时候,供应十足充裕,要什么有什么,根本不知饥饿为何物.但是,法西斯头子侵略成性,他们早就扬言:“要大炮,不要奶油.”大概从1937年开始,逐渐实行了食品配给制度.最初限量的就是奶油,以后接着是肉类,最后是面包和土豆.到了1939年,希特勒悍然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的腰带就一紧再紧了.口号得到了完满实现.
我们中国人本来吃肉不多,我们所谓“主食”实际上是西方人的“副食”.黄油从前我们根本不吃.所以在德国人开始沉不住气的时候,我还优哉游哉,处之泰然.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面包和土豆限量供应的时候,我才感到有点不妙了.面包少且不说,实质更可怕.完全不知道里面掺了什么东西.有人说是鱼粉,无从否认或证实.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制造气体.
时间到了1945年春末,战局急转直下.德国方面已经谈不到什么抵抗,只有招架之功,连还手之力也没有了.一天24小时,都是警报期.但是,从表面上看起来,老百姓并没有惊慌失措,他们还是相当沉着的,只是显然有点麻木.
在无言中,他们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他们等待的事情果然到了.为了保存当时的真实情况,我干脆抄当时的两篇日记.
1945年4月7日
早晨起来,吃过早点,进城去,想买一个面包.走了几家面包店,都没有.后来终于在拥挤之余在一家买到了.天空里盘旋着英美的侦察机.吃过午饭,又来了警报,就出去向那Pilzkeller(培植蘑菇的山洞)跑……一直等到5点多,觉得不会再有什么事情了,才慢慢回家.刚坐下不久,就听到飞机声,赶快向楼下跑,终于跑到那Pilzkeller.仍然是一批批炸弹向城里丢.我们所怕的Grossangriff(大攻击)终于来了.好久以后,外面静下来.我们出来,看到西城车站一带大火,浓烟直升入天空.8点前回到家来.吃过晚饭,在黑暗里坐了半天,心里极度不安,像热锅上的蚂蚁,终于还是带了东西,上山到那Pilzkeller去.
1945年4月8日
Keller里非常冷,围了毯子,坐在那里,只是睡不着.我心里很奇怪,为什么有这样许多人在里面,而且接二连三地往里挤.后来听说,党部已经布告,妇孺都要离开哥廷根.我心里一惊,当然更不会再睡着了.好歹盼到天明,仓促回家吃了点东西,往Keller里搬了一批书,又回去.远处炮声响得厉害.Keller里已经乱成一团.有的说,德国军队要守哥城;有的说,哥城预备投降.蓦地城里响起了五分钟长的警笛,我心里又一惊,自己的命运同哥城的命运,就要在短期内决定了,炮声也觉得挨近了.Keller前面仓皇跑着德国打散的军队.隔了好久,外面忽然静下来.有的人出去看,已经看到美国坦克车.里面更乱了,谁都不敢出来,怕美国兵开枪.结果我同一位德国太太出来,找到一个美国兵,告诉他这情形.回去通知大家,才陆续出来.我心里很高兴,自己不能制止自己了,跑到一个坦克车前面,同美国兵聊起来.我忘记了这还是战争状态,炮口对着我.回到家已经3点了.……不久以纲带了太太同小孩子来.他们的房子被美国兵占据了.同他们谈了谈,心里乱成一团,又快乐,又兴奋,说不出应该怎么样.哥廷根就这样被解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