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解说一下"论语"的含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4:18:50

谁能帮我解说一下"论语"的含义?
谁能帮我解说一下"论语"的含义?

谁能帮我解说一下"论语"的含义?
论语》今解
论语序说
《论语》一书名的含义为:主要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许多言论论纂起来,其次还包括记录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
《论语》共分二十篇,每篇的篇名大都由该篇第一章的前几个字附加顺序数来构成,每篇由若干章组成,从表面上看似篇与篇、章与章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实质上却为浑然一体.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思想就被确定为至尊的地位.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广大,他的思想几乎渗透到了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领域.
我国自汉朝以来,由孔子创造的儒家学说就成为一直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学说对于我国社会的巩固、发展和延续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深深地渗透并影响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史学、艺术、民俗等等文化思想领域,它规定了我国文化的特质,造就了我们民族的风骨,塑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
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经历了“打倒孔家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无情摧残,之后又经受了倾一国家与执政党之力在全国范围内专门对其展开批判的“批林批孔”运动的蹂躏.从世界历史看,没有哪一种个人的思想及文化形态能够经得住这样巨大的打击和破坏,但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学说并未因此而消亡.从世界历史看,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政府和执政党会对其祖国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采取如此卑鄙无耻的态度,但是,前中国共产党这样做了.
今天的中国共产党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孔子思想为其变为现实提供了唯一的宝贵价值系统,即“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诚信”社会等等.换言之,只有孔子思想提供的这些宝贵的价值系统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别无它途.
我国和世界的无数事实证明,孔子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就是在遥远的未来,必定还会如此.
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能认真学习世界上最伟大人物孔子的思想,幸能得到其一二、二三之体会,定会获益匪浅、受用终生,何乐不为呢?
我作“《论语》今解”,目的有二.其一、更好地弘扬孔子思想.其二、让更多的人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孔子思想,让他们自己并通过他们自己让更多的人生活的更好!
我才疏学浅,作“《论语》今解”定会有误,在此还望明士指教.
“《论语》今解”正文如下: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在此章讲了三个问题.1、学习问题.2、朋友问题.3、君子问题.表面上看似没有联系,实质上为一体.
关于“习”的一.
习的繁体字是其上部分是一个羽字,下部分是一个白字,结合起来有白羽的意思.我们的习惯是称鸽子为羽,从这个意义上说,白羽有鸽子的意思.
有过饲养鸽子的经历或曾仔细观察过鸽子生活习性的人都会晓得,雏鸽子在学习飞行之前首先是一边儿密切关注其他鸽子的飞行状态,一边儿不停地煽动自己的翅膀,久而久之,雏鸽就会展翅蓝天了.
其实,观察和研究雏鸽学习飞行的整个过程,就是对于孔子创造的学习方法的最好的诠释.雏鸽子在观察其他鸽子的飞行状态时便可称其为学;雏鸽子不断煽动自己的翅膀时便可称其为习.
《论语》学而第一的开头一段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看过许多人对这段话的解释和翻译,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还不止是今人的错误,就是在 古代一些著名的学者如孔颖达,朱熹等的解释也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很大的原因与我们中国 的传统解经法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有严重的关联-----它就是把一句话在一段中分开解释,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么导致的结论肯定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段话是孔子本人讲的.他通常是给来上课的弟子进入教授知识前说的一句类似于开场白.还可以肯定的是,这段话他给他的弟子们讲过很多次.而这一点也正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这既符合一个教学程式的确定,也符合把他放在第一章的原由.他说明了一个事实,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把人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而孔子则把知识从上层官府社会的专有物拉回到民间.因此,他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传统.
那么,怎样解释孔子的这段话呢?或还原他本来的真面目呢?看了上面的说明,估计大家心理已经明白十之八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在古代并不是今天的学习的意思,这个字起源于“斅”.《说文》中,就把学字作斅字.它具有教的意思.也 就是说,古字的学具有二重意义,即是教与学的统一.所区别的是,学对于老师来说叫做教,而对于学生来说就叫做学习的学.这里的学也不指任何其中的一种的意思,而是教与学的相统一.时---指按时,指到了一定场合的一定的时间,并不是常常的意思.习---有的人把他解释为复习或练习的意思,这是错误的.这里的习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的“践履”.字源意义来自于初生的鸟拍打着翅膀试飞.之---指老师教你的东西或知识和你(学生,弟子)学到的东西或知识.说---即悦,愉快.有的人把“不亦说乎”解释为是一个问句,或反问句式也是错误的.乎---的解释是一种肯定式的赞叹词.他与前面的“不”字形成了对称,使整个句式逻辑的肯定性意义更加突出.“不亦”是一种当时的方言发语词,是以否定的形式来反衬肯定.他如同今天的“甭”字的口语一样.因此,这里的“亦”不做“也”字解释,而是一种语气助词.
合起来正确翻译今天的语言是: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
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如果把学解释为学习,把习又解释为复习的意思,那么后面的“说”字意义就是一个空洞的,虚浮的意义.人们长久以来都是根据这样的解释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上和认识传统继承上的恶习.而且在很多地方都违背语法和逻辑.他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读书人和学生的学习是被强制性的,老师教的东西就是真理,学生必须无条件地遵从老师和老师的观点.这实际上就是维护思想和统治地位的合法性.我们中国人因此被那些不肖子孙鼓弄了2000多年.这本身就是违背孔子本意的.我们看一看整本〈论语〉就知道,众所周知,〈论语〉不是孔子所写,而是他的弟子们根据回忆或记录整理的.而且其中的孔子的本身言论有些被后人篡改过.在〈论语〉中,真正孔子的言论事实上并不很多.更多的应该是他的弟子们的言论.这存在着二种可能性和说明:1,弟子们自己说过的话和提过的问题肯定记忆相对深刻一些.2,说明孔子的教学思想完全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并且十分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在实践中锻炼知识和提高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这点与汉以后一直到今天的中国教育完全相反.一些人反对孔子,反对儒学,实际上都是在胡诌.因为,人们根本没有真正的认识过孔子.
同理,把其他的字解释成其他 的意义不是违背逻辑,就是违背语法,违背语句的整体意义.为什么古代的学字既具有教的意思,也具有学的含义呢?这个问题十分简单.因为虽然学只一个字,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表面上是一个同时的一个过程,一件事情,而教的内容和学的内容实质上在现实中是不相等的,而且永远存在差异.孔子对此认识相当深刻,因此,知识的东西要“时习之”.如果把这个“习”看作是复习或练习文本,死板读书,坐时习也,立时习也,那可绝对是一块臭豆腐.
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的,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看了这句话,我有时越看越想笑,越笑越觉得我们中国人的悲哀和可怜!朋--字被当作是同类的解释,被看成是朋友的意思.这的确是历史上最大最荒诞无稽的笑话.人们之所以把它当作朋友来解释,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在下文中有曾子说“与朋友交”的字样相当有关系.因为当作朋友解释,我们永远无法联系上上一句的意义.难道孔子就是这样傻呼呼的,冷不丁地猛然抛出一句话就成了真理?有朋友从远方赶来,难道不快乐吗?哈哈!其他的不说,既然[说]是快乐的意思,后面紧接的[乐]也是快乐的意思.孔子有病呀!还是整理的作者有病?十分明显,这是违背常识的.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朋]古代同[鹏].鹏即鹏鸟,鹏鸟的鹏字古代也写做[凤]字.那么,鹏鸟即凤鸟,[朋]即凤鸟.朋友的朋字最早也是来源于凤鸟.其字型就象鸟的羽毛.远古时期的凤与凰总是比翼兼飞的.后来,朋字就有了这种同类的含义.凤也是古代人的一种图腾和崇拜的吉祥物.[乐]不是指快乐的意思,而是指[音乐],[奏乐],礼乐之乐.古代人有[凤凰来仪],[有凤来仪]的传说.传说禹时夔行乐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禹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见[史记],[山海经][楚辞]也有相关记载.他说明了一个国家的兴盛和平的年代.史记就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那么,孔子的这句话就容易理解了.复礼乐的思想在这里也就暴露无遗.正确翻译为:有凤鸟自很远的地方飞来,应当奏乐相和庆祝明德之世呀!这里也表现出了孔子对自己的信念的肯定,言外之意,这样的社会一定会实现的.因此,他要求弟子们要”学而时习之“,不仅要学习知识,同时也要包括学习{奏乐}的能力和实践”礼”的本事.“学而优则士”,创造美好的社会,恢复曾经令他一生向往的周礼和盛世.
因此,学而时习之的目的就是学而优则士,学而优则士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对这句话的解释,除此之外,都是错误的解释.
在这里我们还发现同庄子的很有趣的比较.论语的开头以[朋]即[鹏]来比喻对明德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追求.而庄子的开头逍遥游中却也以[鹏]来比喻自己所向往逍遥梦境.儒和道的本质区别在这里也显示出界限的分明.决定了我们中国2000多年来传统深刻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论语》据说是孔子后学记述孔子及其一些名弟子的言论集。

论语》据说是孔子后学记述孔子及其一些名弟子的言论集。原始记录出于众人之口,最后编定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我个人的认为就是古代人的思考,议论一些事情的语言吧。就象几天有些书
《小事情中的大道理》一样。
《论语》名称的由来: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

全部展开

论语》据说是孔子后学记述孔子及其一些名弟子的言论集。原始记录出于众人之口,最后编定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我个人的认为就是古代人的思考,议论一些事情的语言吧。就象几天有些书
《小事情中的大道理》一样。
《论语》名称的由来: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在汉代有《鲁论》,《齐论》,《古论》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注释有魏 何宴注,宋(日字下加个丙(我不知道怎么打))邢疏《论语注疏》,宋 朱熹《论语集注》及清 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收起

《论语》这一书名,有它特定的含义。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和执教过程中,发表过许多言论,它的弟子也有不少言论。“论语”就是把这些言论纂起来的意思。实际上,《论语》所载,不限于孔于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
《论语》共二十篇,每篇由若干章组成。这些篇章排列的先后,并没有...

全部展开

《论语》这一书名,有它特定的含义。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子在日常生活中和执教过程中,发表过许多言论,它的弟子也有不少言论。“论语”就是把这些言论纂起来的意思。实际上,《论语》所载,不限于孔于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
《论语》共二十篇,每篇由若干章组成。这些篇章排列的先后,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即使在前后两章之间,也没有什么关连。而且,书中多次出现重复章节字句完全相同。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确立了孔子思想的至尊地丧命 。他的思想影响渗透到了中国历史的每个领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