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描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0:15:41

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描写
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描写

穆斯林的葬礼的人物描写
序曲 月梦
清晨,她走来了.
一辆出租车停在路口,她下了车,略略站了站,环顾着周围.然后,熟悉地穿过大街、小巷,向前走去.
她穿着白色的坡跟皮鞋,银灰色的西服裙和月黄色的短袖衬衫.身材纤秀因而显得颀长,肤色白皙、细腻,橄榄形的脸型,一双清澈的眼睛,鼻梁略高而直,未施任何唇膏的淡红的嘴唇紧闭着,颏旁便现出两道细细的、弯弯的、新月形的纹路.微微鬈曲的长发,任其自然地舒卷在耳后和颈根.耳垂、颈项都没有任何饰物.尽管鬓边的黑发已夹杂着银丝,她却并不显得过于苍老;不认识她的人,把她遗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是怎样年轻.
她匆匆走着,没带任何沉重的行囊,手里只提着一个白色的圆形纸盒
走在这里,她仿佛从一个长长的梦中醒来.
晨曦熹微,小巷清幽.早起的人们偶尔从她身旁擦肩而过,骑车的,步行的,领着孩子的,端着早点的……她感到一股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人们却不熟悉她,谁也没有认真地看她一眼.
她看着前面.天和地是灰色的,砖和瓦也是灰色的.临街的墙几经风化,几经修补,刷过黑灰、白灰,涂过红漆,书写过不同内容的标语,又终于被覆盖;风雨再把覆盖层胡乱地揭下来,形成一片斑驳的杂色,融汇于灰色的笼罩之中.路旁的树木苍黑,瓦楞中芳草青青.
远处,炊烟缭绕.迷蒙的曙色中,矗立着这一带惟一的高出民房的建筑,尖顶如塔,橘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是清真寺的“邦克”楼,每日五次,那里传出警钟似的召唤:“真主至大!万物非主,惟有安拉;穆罕默德,主之使者.快礼拜啊!”
这儿是“达尔•伊斯兰”——穆斯林居住区,聚集着一群安拉的信徒,芸芸众生中的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很大.在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以来的一千三百年间,他把仁慈、公正、诚实和自我克制的精神洒向人间,全世界有八亿人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
这个世界很小.在拥有八百万人口的古都北京,穆斯林的数目只有十八万,他们散居各地,其中有一部分聚居在这座清真古寺的周围.据说,这一带曾经是果木繁茂的石榴园……
大约远在公元7世纪,一些头上缠着白布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了东土大唐,他们习惯了神州大地的水土,在这里娶妻生子,留下来了.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土地被蒙古贵族陆续占领,征服者强迫被征服者大批迁徙到东方.他们之中,有被俘虏的工匠,有被签发的百姓,有携家带眷的阿拉伯上层人物.当然,也有乘东西方的交通大开而自发前来的商人.这些“外来户”,大部分在中国做军士、农夫和工匠,少数人经商、传教,也有极少数做官.这些人的后裔很少再返回故地,就在这块土壤上生根了,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元朝的官方文书称他们为“回回”,他们本身也以“回回”自称,一个新的民族在东方诞生了.由于历史上难以避免的融合,回回民族当中也糅进了一些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和犹太人的成分,但回回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不融入汉人或其他民族之中.幅员辽阔的中国,是汉人长期生存繁衍的地方,回回不可能像土生土长的民族一样拥有整块的、大片的土地,他们不断地被派遣、被迁徙,甚至被征讨、被杀戮,为了生计,他们流落四方……他们始终是少数,这少数的人艰难地、顽强地、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信奉着自己的主.他们相信真主是独一无二的,他创造了大地、苍穹、自然力、人、天使和“镇尼”(精灵),他主宰着一切;他是没有形象的,但又是耳聪目明、全知全能的,他无时无处不在,凡有三个人密谈,他就是第四个参与者,凡有四个人密谈,他就是第五个参与者……主永远与穆斯林同在.穆斯林归顺真主,接受真主通过穆罕默德所晓谕的启示,虔诚祈祷,老实做人,宽厚仁爱,生活俭朴,不骄傲自大,不诽谤他人,捍卫信仰,遵循“逊奈”——圣行,穆罕默德之路.他们相信人生有“后世”,相信“末日审判”,每个人的灵魂被接纳进天园或是被投入火狱,一切将由真主判定.他们相信善行必定得到报偿,邪恶必定受到惩罚……
她从梦中醒来,面对着这个苦苦寻找的世界,是那么熟悉,仿佛岁月倒流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切都不曾发生.不,岁月永远不会倒流,当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之时,她老了,这里也已经变得陌生.当然,岁月也一定把别人都拖老了.她不知道该报偿的是否已经得到了报偿?该惩罚的是否已经受到了惩罚?不,她不需要知道.她从来也没有打算对过去的恩怨进行什么报偿或是惩罚,只想把该记住的都记住,该忘却的都忘却!
又拐过一个弯儿,就进了梦中的那条胡同.
她看见那棵古老的槐树了,历尽劫磨,阅尽沧桑,它还活着,老干龙钟,枝叶葱茏.过去,每当春天来临,它就绽开串串白花,香气飘满整条胡同;清风吹来,落花如雪,落在她的头上、肩上,“拂了一身还满”.如今树上没有花,开花的季节已经过去了.它白白地开了几十次,落了几十次,一直在等着她呢,而她却没有来.
她终于来了.她从树下走过,站在那座门楼前.
她夜夜都梦见这座门楼、这所院子,梦见院子里的天空,梦见天上的月亮,梦见那一双永远也不能忘记的眼睛,梦见那一声声牵心动腑的呼唤……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她夜夜沉醉在梦中.梦把空间缩短了,梦把时间凝固了,梦把世界净化了.梦中没有污秽,没有嘈杂,没有邪恶;梦中没有分离,没有创伤,没有痛苦;梦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温馨的爱;梦使她永远年轻,使她不愿醒来.
她还是醒来了……
她不能遏止自己的冲动,踏上那五级青石台阶,伸手去抚摸那暗红色的大门.
门关着.她突然缩回了手.她并不怕见到她所不愿意见到的人,她只急于见到她曾天天梦见的人,这毋庸讳言,也无可畏惧.但是她看见,在大门的旁边,古老的青砖墙上,镶着一块她从未见过的汉白玉标志,上面,用仿宋字和隶书刻着:
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合院
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 1979
她愣住了.她不知道这块崭新的、显然是今年刚刚镶上的汉白玉标志意味着什么?是这里的一切都改变了吗?
她的心评怦地跳,悬在胸前的手微微地颤抖.她渴望叫开这道门,又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惧.她望着那暗红色的门,仿佛那是一道命运之门,曾经决定了她往昔的命运,也将决定她余生的归宿,通往天国,或是火狱.在伸手叩响门钹上的铜环之前,她不得不给自己片刻的喘息.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
隔绝得太久了,大门里贮藏着她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以下简称《葬礼》)198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后,在回族当中引起很大反响.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影响更加广泛.最近又在搬上银幕.
小说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因小说中有许多穆斯林生活礼仪的描写,且使用了一些穆斯林日常用语,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和对穆斯林的传统已经陌生或已不了解的回族群众对小说也抱有好感.小说在结构...

全部展开

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以下简称《葬礼》)198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后,在回族当中引起很大反响.1991年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后,影响更加广泛.最近又在搬上银幕.
小说问世以来,文学评论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因小说中有许多穆斯林生活礼仪的描写,且使用了一些穆斯林日常用语,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和对穆斯林的传统已经陌生或已不了解的回族群众对小说也抱有好感.小说在结构设置、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及文学技巧上,其艺术手法的确比较出色,但透过这些具体的文学表现形式,每一个熟悉穆斯林生活、了解回族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小说所反映的穆斯林生活和回族历史发展的命运严重失实,其主题思想存在严重错误.应予指出,
小说以洋洋数十万言的巨大篇幅,描写了本世纪初至六十年代北京一回族玉器世家三代人六十年间的命运变幻.其中主人公韩子奇、韩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是小说着墨最多的主要情节;小说一再描写和渲染的那种坟场与葬礼的悲凉气氛是笼罩全篇的主调;最终以新月的葬礼结束全篇.
和许多善良的读者一样,初读《葬礼》也曾为其优美的文学语言和动人的故
事情节所吸引,但掩卷之余,总有许多惑不解之处.为什么小说偏偏命名为《穆
斯林的葬礼》?为什么主人公韩子奇最终回归为汉族人?为什么新月最终被无情地
埋葬?韩太太梁君碧这一形象总是那么别扭,让人难以接受,她为什么以这种形象
出现?而始终笼罩读者的悲凉气氛,时时使人有一种徘徊于坟场的感觉.……重读
之后,仔细品味,方才明白这部小说的主题.
文学是反映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它一定的现实目的, 《葬礼》也同样如此.这部小说是运用象征手法写的,其中每一个情节的安排,每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它特定的寓意.
小说描写了‘玉器梁’一家三代人六十年间的命运兴衰.小说开始时出现的那位虔诚的缠头穆斯林老人吐罗耶定,收养了一个汉族孤儿,并使他成为穆斯林的伊布拉欣.吐罗耶定带着伊布拉欣云游四方,最终要去的是圣地‘克尔白’.他们来到北京, ‘玉器梁’家门楣上的“清真言”“都阿”把他们师徒二人引到了梁家.伊布拉欣就此留在了粱家,吐罗耶定独自一人向着西方,向着‘克尔白’方向去了。从此,伊布拉欣成了梁家的一员.故事由此展开.伊布拉欣后来成了粱家的女婿,并继承了梁家的家业.时代变换,命运兴衰,这个家最后衰落了,并陷入一种难以摆脱的悲剧之中.
那位缠头穆斯林老人无疑是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的象征;而开始时出的另外一位充满神秘的人物、"博雅宅"原来的主人"玉魔"老人则象征着中国传统的汉文化。这两种文化都曾影响着回族.小说后来的发展是,那位缠头穆斯林老人早已远去西方,不再复返;而‘玉魔’老人却时时隐现,深深地影响着‘玉器粱’一家.伊布拉欣从吐罗耶定那里继承的只是穆斯林的名称和形式,而精神实质并不具备穆斯林的思想意识,心理深处仍然是深厚的汉文化观念。所以,早先的伊布拉欣还是回归为汉族人韩子奇。最终他向妻子梁君碧道出了自己的心理:“我……不是回回! ”“ 吐罗耶定巴巴收养了我,可是我欺骗了他,也欺骗了师傅,欺骗了……你!”
小说精心描绘的这条线索,寓示了回族发展的命运,也预示着回族未来发展的方向。
小说对韩子奇、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的描写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寓意更是深刻而具体。
韩子奇与妻妹梁冰玉的变态爱情,本身就是向穆斯林道德观念和伊斯兰婚姻制度的挑战,并且寓示读者,回族上一代人曾试图挣脱传统的束缚,但他们失败了,他们的爱情以悲剧告终。 ,
他们变态爱情的结晶——新月,是回族青年一代的象征,她对她的汉族教师楚雁潮的那种可抛开传统、不顾一切的爱,又是对穆斯林传统的新的一轮的叛逆,寓示着回族青年一代又继续在挣脱传统的束缚.这场爱情同样以悲剧告终。
新月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她的悲剧的重要根源。这先天性心脏病似乎又喻示着回族青年一代从血统中继承来的传统,这传统注定了新月不可逃脱的悲剧性命运,新月最终被送进坟场,小说以此预示了回族青年一代未来的命运.
韩子奇、新月父女两代人的爱情都以悲剧结束了,而这两场爱情悲剧都与韩子奇的妻子"韩太太"梁君碧有着深深地联系.韩太太是韩子奇一家唯一一个看守斋拜的虔诚的穆斯林,她在小说中无疑是被作为回族传统信仰——伊斯兰的象征.这样一位虔诚的穆斯林妇女,却常常身着短袖衣衫,而且常常沉湎于麻将桌上,形象不伦不类,且不说这严重违背穆斯林的生活现实,更主要的是她心计多端,专横冷酷,她不仅是韩于奇与粱冰玉爱情的障碍,而且对新月与楚雁潮的师生恋又横加干涉,造成他们父女两代人的爱情悲剧.作者以这样一个形象作为回族传统信仰一一伊斯兰的象征,无疑是丑化伊斯兰,把回族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切挫折和不幸都归咎于伊斯兰.
小说一再描绘、渲染的那种葬礼和坟场气氛又时时揭示读者:穆斯林已走人穷途末路.
众所同知,一弯新月是伊斯兰的象征,它象征着崇高、清净和希望.可小说
和其主人公的命运却含有另一种深刻的寓意:"穆斯林的葬礼",埋葬的是"新月".直接点示着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精心描绘和通篇安排的确可谓独具匠心,不愧为大家手笔.它的主旨清晰可辨,它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已成为回族前进的障碍和束缚,它导致了回族的悲剧,把回族引入坟场;甚至伊斯兰最早传人中国、形成回族都是一场历史悲剧.回族只有挣脱伊斯兰的束缚,只有埋葬伊斯兰,才能摆脱悲剧命运.这就是小说的主题.
回族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果真如此吗?
众所周知,回族是伊斯兰传人中国后,在伊斯兰的凝聚作用下,各民族成分
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历史上,它曾过自己辉煌的兴盛时期,也出现过衰微,
更历经迫害和摧残.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它发生了许多变化,失去了母语,失去了外部特征,甚至失去了血统,唯有那宝贵的信仰代代相传、恪守不逾.这宝贵的信仰是回族赖于生存的根本,是回族文化的灵魂,它深深地影响着回族的心理意识和文化、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赋予回族一种顺应社会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使回族在每一次关系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都适时地作出顺应社会发展的变革.明代的经堂教育,清初的伊斯兰汉文译著运动,近现代回族新文化运动,每一次都给回族带来一次文化、经济的繁荣,使回族从每一次衰微中振兴起来,渡过一次次的危机,不断发展壮大.试问,没有伊斯兰,没有以伊斯兰信仰为基础的三次文化运动,会有今天的回族和回族的发展吗?
尽管象韩子奇、梁冰玉和新月这样或传统意识淡漠、或已脱离传统,甚至背叛了传统的人在回族现实生活中的确不乏其人,但他们只是在一定时代中脱离了回族母体的一少部分特殊的时代产物,新月的异化只是回族发展中的支流,不能代表整个回族,代表回族的永远只是它的人民一一大多数信仰伊斯兰的穆斯林.毋庸讳言,回族的传统和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阴暗面,这也只属少数现象,更不能归咎于伊斯兰。相反,回族传统和现实中存在的弊端和阴暗面恰恰是背离了伊斯兰原则所造成的,了解伊斯兰基本信仰和基本原剐、了解《古兰》和《圣训》的每个人都知道,伊斯兰为穆斯林制定的是一条怎样的道路.
这些,恐怕作者都不知道.她对回族。对穆斯林生活、对伊斯兰知道得太
少,甚至根本不懂回族.
仔细观察小说的具体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并不了解穆斯林生活.每个熟悉穆斯林生活的人都会感到,小说中对穆斯林生活礼仪的描写是那样的生硬,那样不自然,象是从什么上面剪下来贴上去的标鉴.韩太太粱君碧这一形象的描写更是重背离穆斯林的生活现实.虔诚看守斋拜的穆斯林妇女大都性格和蔼善良,也不会衣着短袖,更不可能沉湎于麻将桌上.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描写,如果不是不了解穆斯林生活的话,那一定是怀有某种恶毒的用心.
这些不仅与穆斯林生活现实不相符,我想也是广大穆斯林所难以接受的.
正是因为作者并不了解回族,不了解穆斯林生活,才以极端民族虚无主义态度错误地为读者描绘了一场回族的悲剧,错误地将悲剧归咎于回族的传统信仰——伊斯兰,并错误地预示了回族今后的命运.
回回民族是一个在历史的夹缝中顽强生存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的民族消亡了.而回族在强大的汉文明的重重包围之中,抵御了明王朝的强制性汉化政策,经历丁清王朝接二连三的灭绝性大屠杀,它不仅没有走向消亡,反而能发展壮大,这在人类史上也是一个罕见的奇迹.它之所以表现出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有着伊斯兰这样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尽管传统在一代回族人中曾经失落,尽管回族青年一代曾一度困惑,但这与千百年来它所经历过风风雨雨相比算不了什么.从前,它走过了所有的艰难险阻,今后也绝不会走进坟场.关于回族民族的命运,我想告诉《葬礼》的每一位读者:
真正的新月的路没有走完,千千万万个"新月",将继续沿着祖祖辈辈千百年
没有走完的路坚定地走下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