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怎样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的?有什么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8:27:08

清朝是怎样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的?有什么意义?
清朝是怎样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的?有什么意义?

清朝是怎样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的?有什么意义?
1.平定三藩之乱
三藩指三个封藩的王[即吴三桂(平西王)守云南,耿精忠(靖南王,守福建,仲明之孙)、尚之信(平南王,守广东,可喜之子)].三人(祖)在清初在东北弃明军降清,被清分封在西南,镇守一地,成了割据势力,使中央的法令在此不能推行.加之三王与在地内残酷压榨百姓,阶级矛矛盾激化,对边疆的巩固造成威协,清廷便计划削藩.
但消藩并不容易,因为三王都有大量的军队和财力物力,只能采取逐步削弱的方法,如免去吴三桂云贵总管之职,罢其除吏之权等.但三王也对朝廷暗存戒心.康熙十二年三月,尚可喜以老归辽东,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守广东,朝廷不许子袭其爵;吴三桂趁机告老辞职,以试探朝廷的态度,结果朝廷并不挽留,却下令“撤藩”,耿精忠也试探朝廷,也被撤藩.吴三桂立即在云南发动暴乱,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复明为号召而起兵.数月之间攻陷滇、黔、湘、闽、川之省.广东尚之信等也响应之,福建耿精忠也反.
康熙态度坚决,亲自指挥,一方面下令收回撤藩令,稳住耿、尚,一方面派兵打击吴三桂.到第三年即康熙十五年,吴三桂的精锐受挫,耿精忠出降,康熙十六年,尚之信出降.十七年三日,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建国号周,八月暴死,其孙世藩继位,退守贵阳,后到昆明.康熙二十年,清军攻入云南,吴世藩自杀.三藩之乱被平.
三藩之乱,目的在搞分裂,已不是民族观念;清朝康熙帝平叛,维护了祖国统一,有利于多民族统一政权的发展.
2.统一台湾
台湾在1662年为郑成功收复,同年郑成功死,其子郑经继续以此为基地抗清.三藩之乱时,郑经曾响应福建的耿精忠,与之合攻广东;耿精忠降后,郑经退守厦门.澎湖.1681年郑经死,子立,被臣下所杀;次子又立.康熙趁三藩平定之后的好形势,派施琅率水师攻澎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澎湖失守,郑经的次子退居台湾,后向清出降,清军进驻台湾.清政府在台湾设台湾府,辖三县(台湾、凤山、诸罗),隶福建省.并在台驻军八千,澎湖驻军两千,加强了对台、澎的控制.
3.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清初西北地区的蒙古族分为三部:漠南蒙古、漠北的喀尔喀、漠西的厄鲁特(瓦剌人).漠南蒙古归附清朝较早,被清封为六个盟,下辖五十一个旗,旗主由清廷指定的蒙古王公指定,称“札萨克”,为巡视蒙古部,清自顺治帝开始到张家口以北打猎,届时由蒙古扎萨克分班护卫;开始地点不固定,康熙四十二年始建承德“避暑山庄”,每年来此狩猎.避暑,实际是为了巡视漠南蒙古人.厄鲁特部首领也向清“遣使通贡”,保持密切联系.喀尔喀部在清入关前即每年向清贡献“九百之贡”,有臣服关系.
康熙时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强盛起来,噶尔丹称汗后,统一了厄鲁特诸部,势力达青藏地区,与沙俄勾结起来,妄图割据一方.首先与俄军夹攻喀尔喀蒙古,喀尔喀部南下投奔清朝,清朝在张家口,归化(呼和浩特)一带予以安置.康熙二十九年(1690),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为名南下,攻到距北京九百里的内蒙乌珠穆沁部.为了击退噶尔丹,康熙帝于1690、1695、1697年三次御驾亲征,率军征战大漠南北,大败噶尔丹,最后噶尔丹服毒自杀.
噶尔丹死后,其侄策妄阿拉布坦臣服清朝;他死后,子继位;噶尔丹策秀死后内部动乱,三车凌(杜尔伯特台吉车凌、乌巴什车、蒙古车凌)率部内迁,受到乾隆帝的接见.另一首领阿睦尔撤纳也内附.三车凌和阿睦尔撒纳协助清军征讨其他准噶尔部属,立了战功.但阿睦尔撒纳自以为有功,向清廷要爵,未遂,即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发动叛乱,次年溃退到沙俄境内,死在俄国.这样,自1688年到1756年准噶尔部封建主的长达七十年的叛乱才被镇压下去.
其间,康熙帝在1691年与喀尔喀蒙古举行“多伦会盟”,保留汗位,行政管理上与内蒙同例,加强了对喀尔喀的控制.
平叛准噶尔部之后,又促使土尔扈特部返回了祖国.土部与准部同属厄鲁特蒙古,因与准部不和,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但一直与清廷保持联系,清廷也派使者前去探望.因沙俄压迫,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全族返回祖国,受到乾隆帝的接见,安置在准噶尔盆地一带生活.
清廷巩固了对天山北路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