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同情 话题 600 作文新颖,不要雷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6:21:17

以同情 话题 600 作文新颖,不要雷同
以同情 话题 600 作文
新颖,不要雷同

以同情 话题 600 作文新颖,不要雷同
同情
一枚小小的硬币,落进了乞讨者的铁罐子——叮当!声音是那样的清脆响亮,它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我多么善良,我的行为多么高尚!
一颗金灿灿的种子潜入了本是荒芜的土壤,它是那样的悄然无声,既使当它带着喜悦钻出地面,欣赏着已经成为土地一部分和自己,也仍然显得如此安详.
如果在命名同情的圣典上,当之无愧的应该是后者——悄然无声的种子,而不是叮当作响的硬币.
同情,人性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人类组合的和谐音响.我曾苦苦地追寻过它的色彩显像,包含着色彩三原色中的两种.没错,肯定没错,请原谅我的自信.难道你没看到,它给被同情者送去的是温暖,为同情者带回的是收获.
同情,是一种美.它不是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连结,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同等的情感流动.请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同情者把自己比作高山,而把被同情者看作低洼,那么高山流水只能在低洼里搁浅,而无法反馈.如果世界上真有上帝,那他一定是最寂寞的.他以救世主的身份恩赐于凡民,却永远不能获得交流.有的孩子说:“我也想同情和帮助别人,可是,他只朝我看了一眼,一扭头就走了.”我真想告诉那孩子:去对着镜子照照自己的脸吧,那脸上的表情一定象个骄傲的王子.
亲爱的朋友,请记住我的话:同情的美是流动的美.平等是她的前奏曲.
有人为求名而施予,那潜藏的欲念,使他的礼物不完美.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只有达到主客相投,物我两忘,天地间只有一个实际的行动,才能达到善行的顶峰.由此,不禁使我想到那个扔给乞讨者的硬币.在一群围观者中间,施予者叮当得越多越可谓善者,旁人的赞叹声也越频繁.假如他就此而陶醉,陶醉于第三者的捧场,那他只是一个傻瓜,他只是用几个硬币租了一个瞬息即逝的桂冠.他一旦离开这个空间,谁都把他忘得一干二净,在他未到家之前,也许连他自己也忘了曾经戴过这样一顶桂冠.
我曾品味过这样的诗句:
人的朋友是你的有回答的需求
他是你用爱播种
用感谢收获的田地
他是你的饮食
也是你的火炉
国为你饥渴地奔向他
你向他寻求平安
我赞叹这样富有哲理的诗句,感谢它给了我第三个命题的灵感.同情的美是一种完善自我的崇高感,犹如一面镜子.人们常说,人应该有同情心.不能想象,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会没有同情心.因此,把同情心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去张扬,看来是极其必要的,在与被同情者的关系中,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这便是镜子的功能.
同情不是爱而爱需要同情
同情不是爱,似乎常人都无异议.但是同情与爱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所以生活中被混淆的同情而发生的爱也时有发生.说不清是同情错了,还是爱错了,但是同情的爱肯定是错了的.
改革开放初期,一个香港老板因其儿子不争气,整天花天酒地,老板实在管不了了,就把他送到内地来——希望能换一个约束性较强的环境而使浪子回头.当地一个女孩闻知此事深表同情,继则爱上了他,不久和他结了婚.女孩希望能用自己炽热的爱情感化他,改造他.开始时这位公子的确有些改变.但不久这位公子又回到老路,甚至变本加厉,并辱骂和殴打劝阻他的妻子,而这个女孩竭尽全力之后仍一筹莫展,整日以泪洗面,而又碍于情面无法离开他.
因为同情是感性的,所以因此产生的感情就像快餐一样,来的快去的也快.同情有时是一时的良心发现,也许是一时的冲动,也许是一种怜悯,也许是一种公德心,这都是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情感的表达.例如,遇到同一类的情况下,你今天可能会表达出同情心,而明天你可能因为心情原因而熟视无睹.同情与爱情相比,同情的力量逊色些,持久性也差些.因为爱情可以使人发狂,而同情不会.
但世间就是缤纷繁杂,无奇不有.因同情示爱对方、因同情而献身的故事也层出不穷.
茨威格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中讲述了另一个因同情而引起了对方的爱,最后却因退缩而造成的悲剧.
茨威格小说的男主人公是一位年轻的骑兵军官,他经常到驻地的一个富有人家做客,很同情主人的独生女,一个“生命力洋溢、双腿却突然因病致残”的女孩.但后来突然发现那女孩爱上他的时候,他犹豫、害怕了,想逃离开去,而强烈的同情、怜悯和柔情又时常将其拉回.由于这女孩有一种极其敏感而又激烈的性格,后在一个医生的鼓励之下将她转到一个疗养院,而此时他又和女孩积极地来往,以至走向订婚的形式.但这时,他又一次退缩了,逃离了,且向别人否认已有的订婚.可他马上又意识到了自己的卑鄙,决定自杀.因被上校阻止,最终决心完全承担起自己对女孩的责任.然而,这时已经晚了,那女孩已经跳楼自尽.他带着受伤的心走向战场,并成为举国闻名的英雄,可是他最不愿人以“英雄”称他,因为他觉得他的勇敢的另一面其实是软弱和怯懦.
这就是同情的无奈和悲哀.但在社会生活中,同情是人性的回归,是善良的体现,是和谐的美丽音符.有了同情心,世界就会处处充满关爱,温暖四方.
对那些被关注,被救助的人来讲,同情只是一开始的“灵药”,若不及时停药,就可能变成凶险的毒药.感恩戴德、感激涕零只能看做是被同情者对同情者的诉说,而不能产生误解.因为同情不是理性的产物,滥用同情有时也许就是害人.
出于同情的爱,未必持久;但因为爱而产生的同情,必然深刻而长远.爱需要理解和同情,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因为被理解的爱就像两颗重叠的心,而被同情的爱只能还是两颗心,离的再近,还是两颗心.
因同情而爱是不可取的,而爱因没有同情也是不可救药的.他们彼此独立,又彼此吸引与相爱,但他们最终会彼此远离,这是因为:爱,就会挑剔,就会苛求,爱是脆弱的,不愿看到对方的不足,只能远离,永远在内心保留一份完美的想像.因此,爱有了同情以后就会更美丽,也会在两性关系中维持更久的关系.
叶嘉文——《恕》
佛家云:众生皆可度.说的就是不管犯了多大的过错,只要有心向善,必能回头是岸.追求的就是一个“恕”字.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或事需要我们去“恕”.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因为有错,所以才有对的存在.有此必有彼,试问,天下间对的事有多少?而如果我们全以坚持真理之心去剖析错误之事,岂不短命数年,自讨没趣?所以,面对诸如此类的错事,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只好一笑了之,不要费神去跟自己过不去,就当是把这些东西看作是给自己磨练心志的一次考验.能作到“恕”这种境界的,我看世上除了是真正的佛门中人以外,也很难找到其他人.因为佛门中人的心志远胜于我们尘世人,他们心如止水,闭目静修,仿佛完全脱离了世界,世间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他们无关,克制了七情六欲,当然喜怒于蜻蜓点水所泛起的水纹.不然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怎么在雪山上苦修七日不吃不喝呢?由此可见,在做到“恕”之前,做到“静”也至关重要.
当然,没有可能叫我们全世界的人都去出家.毕竟我们都是吃荤的,怎么可以和只是吃素的佛教中人比呢?但是,虽然我们达不到那种境界,也可以试着靠近.做不到“恕”也跟“躁”有关,因为急躁之人,自己都顾不上,何谈去饶恕别人.“静”恰好与之相反,固练“静”克“躁”,虽不一定能达到“恕”的境界,但对自己的身心也大有帮助,所以此乃上策也.
俗话说,宽恕别人就等于宽恕自己.别人这次做错了事你不原谅,那下一次你犯了错误又有谁会原谅你呢?佛家有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人谁无过,希望人人的心胸都能像大海那般广阔,能包容任何事、任何人.
点评:宽恕众生,宽恕世间一切,是佛理的至高境界.作者能从佛理中去寻找“宽容”的法宝,既是智慧的闪现,也是佛教所说的缘分.人生的许多困惑,需要宗教的慰籍.
自我评价:这次作文训练的题材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既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回避的心灵课题.通过这一话题的讨论、思索、写作,学生大多能够理解“宽容”的内涵,并能够结合实际或书本拓展自己的认识.就写作过程而言,遵循了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深入探究问题——阐述见解这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存在的问题有:在“宽容”这一话题的讨论时结合事例不够,以致一部分学生在写作时也因缺少例证而流于空泛,因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还十分有限.在写作时,部分学生的思路还不够广,不会化大为小,因而难以深入.有些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渠道上还不够广泛,其实除了图书、网络,还可以和自己的长辈一起探讨.此外,有些学生在直接借鉴他人观点时未作必要的注释.
今后的对策:在话题的讨论时,师生都应该多提供一些实例,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深入探究时,加强方法指导,加大信息量,努力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在写作时,应增加修改指导程序,让学生在修改的基础上重写,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此外,一些比较重要且有一定深度的话题,还要采取间隔重复训练的方法,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写作水平得以螺旋上升.&nbs
戴沁儒——《宽容》
宽容是什么?宽容是一种依托于博大胸襟的高尚境界.宽容,不是放任、不是纵容,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宽容意味着尊重、信任、理解和沟通.宽容是宽松气氛的刻意营造,是不同主张的彼此交融.宽容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点评: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宽容”作了很好的诠释.句式富于变化,语言凝练而有表现力.可以看出,作者因为有了足够的课外涉猎,才有思想和语言的升华.
朱佳佳——《拥抱伤害》
宽容就是拥抱伤害的勇气,而深追宽容的本身,竟还是爱.本来伊思库没有理由去爱这样曾经残忍地伤害过他的罪人,但他是基于崇高的信仰去爱,而我们生在国泰民安时期的普通百姓们,不容易遇上关乎生死的事,但那么多的摩擦、误会、错误仍然需要我们的宽容,彼此的宽容.周围的亲人朋友不要因为太过熟悉就对大家之间的爱视而不见.当我们相互伤害时,正是宽容现身的时候.与其面对伤害、记住伤害,不如选择超越伤害,以释怀来替代伤痕之处.伤害过,原谅过,最终才更相信我们的紧密.
爱是宽容的前提,所以我们应该先学会爱.
点评:作者从一个故事入手,阐释了自己对“宽容”的理解.“爱是宽容的前提”,因为博大的爱,人们可以去拥抱伤害,这不仅是深刻的见解,而且是人生境界里的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但我想它应该是我们努力追寻的目标.
黎启园——《宽容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学会宽容,不仅是对我们自身道德修养的一种提高,而且是一面向别人展示自己道德修养高低的镜子.
如三国时期时,一向以贤德为标榜的刘备,对于大贤庞统,曾经有过轻贤下士的经历,把庞统调到县内做小官,直到后来误解才消除,随即封庞统为军师、中郎将.假如庞统没有宽容刘备错误之心,而愤然辞去,哪有施展才华的地方,从而我们也知道,再贤德的人,也往往犯有过错.
后来刘备攻西川,一次酒后误责庞统,后来刘备赔礼请罪,庞统一笑了之,君臣再度和睦.如果庞统因为这点小事,而使君臣不和,那作战一定失败,可见宽容的威力之大,既可利已又可利人.
点评:以史为鉴,阐述“宽容”的力量.这位三国迷,已经能够从名著中慢慢地吸取养份了.
王小婷——《宽容母亲》
其实有许多孩子都无法十分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爱,直到他们做了父母,才深深地感受到为人父母的不易.当年对父母的不理解,自己的倔强与叛逆伤害了父母的情景总会浮上心头.
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感情虽最为伟大,但表现得也最为繁琐与细腻.这通常是不能让孩子所为理解的.
母亲常常会唠叨,包括你的学习情况,衣着品位,结交的“狐朋狗友”等等,都会引起她莫大的关注,并对此加以评论.她们的评论稿总是长长的,没完没了.母亲也常常会恨铁不成钢,心急地把你训一顿.事后又懊悔地给你端来一杯茶,用好听的话哄你.
但是这种种的表现,往往在孩子的眼中被扭曲,他们甚至往牛角尖里钻.
人人都知道与外人相处时需要宽容,那么与自己的亲人相处是不是也应该为对方着想呢?许多人却忽略了这一点,尤其是面对自己的母亲时.
点评:世界上最宽容的人当属母亲,然而子女对母亲则不一定都很宽容,尤其是少不更事的时候.作者正是在这一基点上进行反思,其独特的视角发人深省.
魏佳奕——《宽容自己》
约束自己固然是一件好事,那是对自己的负责,但如果过度的约束,以至于自己无法与自己沟通,使自己内心困惑不已,那就是对自己的苛责.或许别人做错了一件事,你可以毫不在乎,可以宽容别人;但如果是你做错了相同的一件事,却总是难以释怀,总觉得自己罪不可恕.其实,那只是对自己要求过严.如果你把心态放开一些,对自己宽容一点,或许事情就不会是你想象中那么恶劣,一切其实很简单.
宽容自己不宜过分,有过错我们就应该认真反思,这样我们才会有进步.我们不能放纵自己,因为那就改变了宽容的真实意义.宽容自己,是对自己负责,而不是毁灭自己.
点评:律己而不失宽容,宽容而不放纵,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作者用辨证的思维,试图阐述这种两难的人生境地,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黎晓斯——《学会宽容》
真正要做到宽容,并不是一件易事.西方一位学者房龙说过,宽容是一种奢侈.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也许在外面的花花世界你不曾发现宽容,但在你的身边一定会有宽容的闪光.它一直隐匿在亲情友情当中,默默地“纵容”着你,为你的生活灌溉滋润的清水.父母宽容的伟大自古以来是有目共睹的,即便在今天,它也不曾改变过,就算孩子千错万错,他的父母亲终究会原谅他,内心还是疼爱他的.这种爱子的宽容既深邃又简浅,深邃的是这种宽容并非人人皆有,简浅的是这种宽容实属天下父母的本能.
点评:人类从父母那里遗传并习得了许多生存的本能,也遗传了狭义的宽容——对待自己的下一代.能否将这一美德变为广义的美德,应该是衡量人类进化水平的一个标尺,作者希望能从西方学者那儿解开困惑.

我作文写的也不好 很是同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