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其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7:19:20

持其踵,
持其踵,

持其踵,
楼上回答得真好~长见识了.
不过我还是回答楼主的提问吧——为读2声的时候有9个意思,4声的时候有4个意思.
这里面取4声中的第一个意思——替,给

(为)
wéi
做,行,做事:为人.为时.为难.不为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当做,认做:以为.认为.习以为常.
变成:成为.
是:十两为一斤.
治理,处理:为政.
被:为天下笑.
表示强调:大为恼火.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为?
姓.
wèi
替,给:为民请命.为虎作伥.为国捐躯.
表目的:为了.为何.
对,向:不足为外人道.
帮助,卫护.

持其踵为之泣”究竟该怎样理解
《触龙说赵太后》中“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一句的理解一向是个难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将它解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而哭。大概女儿登车后,赵太后在车下,只能摸着女儿的脚后跟。惦念着她而且伤心她远嫁于外。”阴法鲁先生《古文观止译注》的解释与之基本相同:“她上车后,赵威后在车下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离开。”吴小如先生则认为“‘持其...

全部展开

持其踵为之泣”究竟该怎样理解
《触龙说赵太后》中“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一句的理解一向是个难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将它解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而哭。大概女儿登车后,赵太后在车下,只能摸着女儿的脚后跟。惦念着她而且伤心她远嫁于外。”阴法鲁先生《古文观止译注》的解释与之基本相同:“她上车后,赵威后在车下握着她的脚后跟,舍不得离开。”吴小如先生则认为“‘持其踵’有二说……另一说是女儿等车之后,母亲立于车下,古代车身甚高,车下的人正好可以抱持车上人的脚踵。同样表示舍不得女儿离开的意思。这里我们姑且采后说。”(《古文精读举隅·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山西教育出版社。)以上三个说法都认为赵太后是在车下握(甚而抱持)着燕后的脚后跟。隋树森先生的《古代散文选》注释说:“握着她的脚后跟(意思是拉住她)……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注释道:“持,制止意。踵,脚后跟。人举足则两踵接迹而至。持其踵,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举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这两种解释、翻译虽然避开了地点“在车下”的纠缠,但依然有“拉着她”这种解释上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存在。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在综合了以上解释的基础上,这样来翻译:“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持,握。踵,

脚后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但还是回避不了这样的疑问:“持其踵”真就是“在车下”“握着她的脚后跟”?
其实,要解决这样的疑问,我们还得求助于民俗学特别是古代的婚礼习俗上的相关知识。关于古代婚礼中“亲迎”这一环节的礼仪,《仪礼·士昏礼》先后有三次记述:“(婿)再拜稽首,降出,妇从,降自西阶,主人(女父)不降送”;“母戒诸西阶上,不降”;“庶母及门内,施鞶,申之以父母之命。婿授绥,姆辞……”这些记述说明:父母送女儿出嫁止于台阶之上,根本连台阶都不下(“不降送”“不降”)。庶母(郑玄注:“父之妾也。”)也仅送到大门以内(“及门内”),只有保姆(郑玄注:“姆,教人者。”)才送到车前(“婿授绥,姆辞”)。赵太后又怎么可能“在车下握着”燕后的脚后跟呢?
另外,《榖梁传·桓公三年》有一段更为明确的记述,对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九月,齐桓送姜氏于灌。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阙门……送女逾竟(境),非礼也。”范宁注:“祭门,庙门也。阙,两观也,在祭门之外。”杨士勋疏:“凡亲迎之礼,必在庙也,故云不出祭门。”据此,诸侯嫁女的亲迎之礼,都在宗庙(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皆有宗庙,规格不同,庙址均在宫或家内东南方。)举行。礼毕,婿拜辞,女随婿出。父送女不下堂,母送女不出庙门。可是齐侯送女居然送到了境外(“灌”为鲁地),所以《榖梁传》说这样是“非礼也”。因此,按礼,赵太后送女最多只能送到庙门以内,根本不可能亲自送出嫁的女儿上车,又怎么能在车

下“握着她的脚后跟”呢?
那么,“持其踵为之泣”的动作究竟是在何时何地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刘向《说苑·修文》中有一条极为珍贵的记录,可为我们解开答案:“夏,公如齐逆女。何以书?亲迎,礼也。其礼奈何?曰:诸侯以屦二两加琮,大夫、庶人以屦二两加束修二,曰:‘某国寡小君,使某奉不珍之琮,不珍之屦,礼夫人贞女。”夫人(女之母)曰:“有幽室数辱之产,未谕于傅母之教,得承执衣裳之事,敢不敬祝。’祝答拜。夫人受琮,取一两屦以履女,正笄、衣、裳而命之曰:‘往矣,善视尔舅姑,以顺为宫室,无二尔心,无敢回也。’女拜,(夫人)乃亲引其手,授夫乎户。夫引手出户。夫行,女从。拜辞父于堂,拜诸母于大门。”原来,古人亲迎时,女婿还要带上“屦二两”即鞋两双到女家,女母必须在夫家送来的两双鞋子中取一双即时给女儿穿上,然后正一正女儿的发笄及衣裙。在穿鞋、正笄、衣、裳的同时,母亲就要作最后的叮嘱,要求女儿善视其翁姑,对丈夫不要有二心,千万“无敢回也”。(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的公主嫁到另一诸侯国做王后,只有因废黜而被逐,或丈夫的国家灭亡了,才不得已而返回娘家。所以赵太后祈祷自己的女儿千万不要回来,意思是她在燕国不仅做皇后,而且丈夫死了还可以做太后,同时国家也越来越兴旺,她在燕国可以永远受到尊重。)然后,女儿拜辞母亲,母亲拉着女儿的手,在房门口(“户”)亲自把女儿交给女婿。接着,女儿在堂上拜辞父母,在大门口拜辞诸母,然后随夫上车。这样看来,“持其踵为之泣”正

是母亲“取一两屦以履女”时一个很自然的形体动作。因为要亲手给女儿穿鞋,自然非“持其踵”不可,而“为之泣”当然也就是在边穿鞋边叮嘱“无敢回也”那番话时感情的自然流露。可以说,“持其踵为之泣”这六个字贴切而传神地描写了一幅母女泣别的画面。
那么,为什么亲迎时男方要给女方两双鞋而不是别的什么呢?这同样跟民俗有关。《方言》卷四:“屝、屦、麤,履也。……自关而西谓之屦。丝作之者谓之履……粗者谓之屦。”琮是特制的礼品玉器,却同粗贱的屦在亲迎大礼中相提并赠。可见屦的作用不在其物质价值,而在其寓意。屦,成双配对,彼此不离,象征和谐。屦用两双,一双新娘就要穿,象征与新郎相谐;一双留下,象征婿与岳家和谐。犹记我们小时,村上某家订亲,女方会给男方送一双特制的鞋子,其意之一即预祝订亲两人如意和谐;新郎来迎亲,新娘往往要穿上一双新鞋名曰“踏高鞋”以示到夫家后能与丈夫、公婆和谐相处,从而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因此,“持其踵为之泣”应该这样来理燕后即将上车,赵太后正握着她的脚后跟,一边从燕后夫家送来的两双鞋子中挑出一双准备给她穿上,一边叮嘱她一些新娘应守的妇道,想到从此山重水隔,难以相见,不禁泪流满面,以至于母女抱头痛哭。
综上所述,“持其踵”是在燕后尚未登上车,其母赵太后为她穿鞋时发生的动作;“为之泣”“念悲其远也”是因为在这过程中,想到女儿今后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比较艰难的情况,可怜她将来再也没有亲人呵护关心时自然产生的动作。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