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现实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0:02:08

如何看待现实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如何看待现实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如何看待现实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如何正确对待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一个人的人生有多长?小孩子望穿双眼盼着长大,盼着离家,盼着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到真的长大了,却开始留恋,开始不舍,开始害怕失去人生中已得到的东西,也害怕外面的世界会有承受不了的风风雨雨.人生原本就是如此矛盾,生与死,爱与恨,激情与平淡,执着与舍弃,一如顺境同逆境.
  看别人,看自己,想别人,想自己,其实顺境、逆境,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东西.何谓顺境,说的是心情愉快,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看得到前路的希望吗?何又所谓逆境呢,是否就是刚好相反,每天在不喜欢的现实中磕磕碰碰,为难自己,很想一个东西却偏得不到,明明已到手的东西,却突然不翼而飞呢?
  然而人生中很多时候,却恰恰是,你以为是顺境的时候,以为前路一帆风顺,以为样样东西都是理所当然的时候,却会有你突然预料不到的变故,一切如镜花水月,空欢喜一场,甚至连原本手中拥有的一并失去.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充满变数,唯一不变的只有这变化本身——这似乎是我很常说的一句话,并且喜欢享受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来讲,顺境对于人来说,其实却是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你春风得意,因为你意气风发,因为你成竹在胸,因为你对前路太多希望和要求,因为你从来不认为你会失去,也因此,看不到前路暗藏的危机和陷阱,也不会去想鲜花背后同样会有荆棘.所以顺境和逆境,原本就只有一线之隔.
  所以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遇到逆境的时候,如何对待逆境,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课题.因为逆境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也是人生的试金石.逆境有时候就象人生的分水岭,你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你能怎样掌控你的生命,只有在逆境中,才会一览无余,也只有经过了逆境,你才能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
  我常觉得,面对逆境,会有三种人,采取三种不同的态度:
  一种是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既然得不到,那么就不想了吧,安于本份,生活给我什么,我就承受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既来之,则安之;第二种是不愿向现实低头的,执着于追求,改变现状和人生,越挫越勇;第三种,则可能是慨叹自己怀才不遇,怨天尤人,觉得生活太不公平,总觉得他人亏欠于自己.
  对第一种人,我认为值得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勇气在于承担起生活的压力和重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第二种,同样是生活的勇者,因为他们懂得为自己的目标而执着付出;只有第三种人,我不认为有任何可取的地方.
  还有一种人,是从顺境或逆境中走过来,心灵宽容豁达,从此不再有顺境逆境之分,心情平和淡然,懂得享受生命的过程,理解得失是生命中必然发生的事,更不会因为结果的成败而耿耿于怀.这是我所向往的,第四种人.
  顺利的境遇,优越的地位,富足的资财,舒适的生活,似乎应该是个人、家庭以至民族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却一再告诉我们:一个处在优越地位的人,往往要为他享有的诸种优越条件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一位现代史学家的笔下,“世纪名将”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溃败被这样解释着:
  对于人类来说,加普亚平原是仁慈的,而罗马平原却是冷酷无情的.当罗马人离开了他们无法为生的家乡去征服一个又一个邻居的时候,加普亚人却呆在家里,让一个又一个邻居去征服他们.……然而,在罗马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的关键时刻,在坎尼战役后的第二天早上,加普亚人却开门迎接了汉尼拔,用这个行动来“酬谢”罗马.罗马和汉尼拔都把加普亚的转向看成是这一次战争的最重要的结果,也许是决定性的事件.汉尼拔进了加普亚,在这里过冬——在这时却发生了一件出乎大家意料的事.在加普亚过了一个冬天之后,汉尼拔军队的士气就完全瓦解了,从此以后,他的军队再也无法打胜仗了.
  与汉尼拔相比,倒是一位东方的君主更加狡诈睿智,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这样描绘波斯王居鲁士:一个名叫阿登巴莱斯的人去见他,提出了如下建议:
  现在宙斯大神已把他的领土交给了波斯这个民族和陛下,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从现在住的这个崎岖多石的地方迁出去,换一个更好的地方呢?附近就有很多好地方,再远一些好地方更多.我们只要挑选一下,就能在这个世界上大大显赫一番.这是一个威武的民族的当然办法,而我们今天的机会真是再好没有了,因为我们已经在一大片人口众多的地方,在整个亚洲建立了一个帝国.
  居鲁士静静地听着,并不感兴趣.他告诉向他请求的人们说,他们可以随意去做,但是对于这件事他却说,换个地方在心里也要准备换一种人民.他告诉他们说,安逸的环境会无例外地培养出没有胆量的人.
  近似汉尼拔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史不绝书.春秋之际的吴越之争便堪与之媲美,卧薪尝胆的勾践终于击败骄奢淫逸、纵情享乐的夫差.而持有居鲁士一样思想的哲人在中国更不胜枚举.孔子说:“富贵于我若浮云.……君子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尽管有前车之鉴,尽管有圣人的至理名言,在中国的5000年历史上,我们看到的仍然是名门贵族走马灯一般地替换,家运五代不衰便要成为治家有方的美谈.而在近现代人眼里,膏粱子弟的衰落中最典型的例证是满清的八旗子弟.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是骁勇剽悍的,“骑射”是他们世代的传统.但成了寄生的统治阶层后仅100年,这些马背上的勇士的后代就蜕化成了百无一用的庸人——出没于茶馆戏楼的提笼架鸟者.即使没有辛亥革命,他们也早就不得不把军权拱手送给了汉族强人.其实,对满人没落的原因,清朝的几代统治者早有洞悉.雍正说,八旗子弟中的“贫困者乃以美食鲜衣之故也”.乾隆说,旗人“唯知鲜衣美食,荡费财资,相习成风,全不知悔,旗人的贫乏率由于此.”嘉庆说:“由平日不知撙节.若能将衣食两者随时加以省吝,即可免于匮乏.”但是,任凭清朝几代天子三令五申,提倡骑射,提倡节俭,仍然无力挽回颓势.
  你也可以根据时间选择一下回答吗
请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敬请及时采纳,
~如果你认可我的回答,请及时点击【采纳为满意回答】按钮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记得好评和采纳,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