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的哲学特征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4:25:36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特征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特征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特征是什么?
不对,显然是粘贴的,只是邓小平理论的表现形式.邓小平理论的典型特征是
1、调和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对先前马克思一系的哲学的继承和扬弃,如果说是发展就有点牵强.在马克思最重要的社会学范畴上,邓小平不强调历史的必然性,而强调曲折性,比如,他吸取了苏联的教训,只看到人类社会中共产主义的必然而忽视共产主义的曲折是会失败的,所以他选择了调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对完全社会主义作了保留.
2、实证主义
中国人很缺实证精神,但是邓小平是一个实证家.“白猫,黑猫”理论就是经典的案例,不拘泥于理论而更注重现实,实事求是就源出于此.
3、

在社会科学领域,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哲学基础,可以说,哲学是理论的灵魂,精髓。邓小平理论也不例外,也有其哲学基础。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也就了解了邓小平理论的灵魂,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的精神中,进一步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学习邓小平理论哲学基础,尤其是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来说是显得更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的。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解放思...

全部展开

在社会科学领域,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哲学基础,可以说,哲学是理论的灵魂,精髓。邓小平理论也不例外,也有其哲学基础。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也就了解了邓小平理论的灵魂,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的精神中,进一步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学习邓小平理论哲学基础,尤其是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来说是显得更有积极的、现实的意义的。
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三是照辩证法办事;四是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同时,也是邓小平理理论的精髓。学习邓小平理论首先要学习和掌握它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掌握、运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以促进搞好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由来及确立。
1.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其思想路线从根本上说也是由马、恩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同志确立的,这条路线就是实事求是。对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是这样解释的,“‘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次全会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
我党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功劳,邓小平同志的贡献在于领导我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且在实事求是之前,加上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纳入到党的思想路线之中。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色。
对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是这样解释的,他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对二者的关系可以简单这样理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做到实事求是。②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相辅相成的,解放思想,目的是为了实事求是,所以解放思想也可理解为实事求是,二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又说:“我读的书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学1邓小平理论,就要注意抓住它的精髓和灵魂.也就是要明白,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文义理论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原理上的,邓小个理论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来的。
二、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坚持实事求是同坚持实践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一致的。坚持前者,必须坚持后者。邓小平理论以实事求是为哲学基础,又具体表现为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就是主体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人们有目的地、能动地改进客观世界的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所以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列主义的实践观,对指导中国革命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本世纪的30年代初,在我党内,曾有一部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者,割裂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一伙教条主义者,轻视实践,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群众,从本本出发,使中国革命蒙受了巨大损失。毛泽东针对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从理论上阐明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特别是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在1937年撰写的《实践论》一文,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依据实践是第一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我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英勇艰苦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70年代,在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同志则着手拨乱反正,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在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行全党工作重点转移,继而创立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而且要求一百年不动摇。正是在这条正确路线的指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投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图伟业之中去,并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一切,都是由于坚持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才得来的。
2.邓小平理论是在群众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事业的艰巨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知道,这是一场伟大的试验,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只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去不断探索。
邓小平很重视群众路线,他说:“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
(二)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什么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哲学史上可谓众说纷坛,马克思主义认为是实践。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白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毛泽东说得更明白,在《实践论》一文中,他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可见,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一条根本原则。
2.尊重实践是邓上平理论真理性的根本保证。
邓小平理论的真理性,首先在于它尊重以往实践的检验,坚持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敢于否定陈旧的结论,敢于坚持正确的结论。例如,他坚决否定“两个凡是”、重申生产力标准、辨证地审视和处置市场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观点,都是尊重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
邓小平理论来源于社会主义实践,受实践的检验,已被证明是科学真理,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正如十四大报告所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有许多其他内容,还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三、照辨证法办事
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他在总结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我们制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设计的宏伟蓝图,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统览《邓小平文选》虽没有专门论述辩证法的著作,但他作为我党历史转折关头的伟大政治家、战略家,确实实践了自己的诺言:照辩证法办事。按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符合辩证法,体现了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的社会主义要有中国特色,这又是矛盾的持殊性。离开中国国情,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不符合辩证法,因为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相反,片面强调国情,否定社会主义也不符合辫证法,因为也没有完全脱离一般的个别。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必须坚持。
2.用客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照应系统的各方面,照应过程的各阶段。
邓小平理论对辩证法的应用,还表现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上。邓小平强调:“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例如在路线问题上,主张首先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并把其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问题;在现代化发展战略问题上,提出了“三部曲”。
邓小平同志用宏观战赂的眼光分析问题照应系统的各个方面,照应过程的各个阶段,这和辩证法要求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是完全一致的。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两点论就是在处理众多矛盾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处理某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兼顾,只注重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就是一点论。所谓重点论就是在处理矛盾时,要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在处理某一矛盾时,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等量齐观,否则就会胡子眉毛一把抓,无重点无主次,犯均衡论的错误。辩证法要求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
邓小平同志在处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问题上,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比如他强调把经济搞上去,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这是工作重点。同时,他又要求,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两手都要硬;又比如,在对待“左”和右的错误倾向问题上,邓小平同志也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他说:“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右的东西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同样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这显然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再比如,在两个文明建设关系的问题上,主张两个文明一起抓,虽然工作重点是抓物质文明建设,但不能因此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在邓小平理论中,到处闪耀着辩证法的思想。在学习邓小平文选时,可体会到邓小平同志不仅坚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且是善于辩证地处理各种棘手的关系和问题。
四、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对建设社会主义有直接指导意义。邓小平在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特别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1.生产力观点和生产力标准的重申。
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也就是说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生产力的发展在其中有基础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思格斯所说的“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的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生产力标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在于: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结构体系,必须同现实的生产力相适应,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否则,就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及其实质。
①改革开放的推进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由于改革的深化,一些人仍习惯于抽象地用姓“社”、姓“资”,自觉不自觉地偏离生产力标准,怀疑生产力标准,或否定生产力标准。
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于1992年在南巡谈说中尖锐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为此邓小平提出:“判断的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就是后来人们概括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②“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阐发与扩展。“三个有利于”标准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其统一的实质,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标准。
正由于“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强调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进而明确地将生产力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增强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联结起来,强调了二者的不可分割,所以,它是邓小平同志对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阐发和扩展。
③“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改革开放和其他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针对现阶段改革开放过程中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含综合国力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抽象谈姓‘社’姓‘资”问题的错误倾向的。按这一根本标准来衡量,我们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判定为姓资而加以排斥;也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既可为‘资’又可为‘社’所用的东西,错误地加以排斥;即使是姓‘资’的东西,只要合乎“三个有利于”,也可以有条件地为我所用。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的,便应肯定和吸收,凡是不合乎“三个有利于”的,便应否定和抛弃。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落实到“三个有利于”标准上来。在改革开放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定要落实到“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上来。要彻底改变过去那套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的旧体制,就必须破除与旧体制相适应的各种不正确的观念(教条式理解马列主义原则的观念;扭曲式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的观念;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式非科学观念等)。这些观念是阻碍我们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碍,也是抽象地阔谈姓资、姓社的思想根源,其错误实质说到底,就是不能从生产力的客观实际出发。而所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就是要从这些错误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正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去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正是集中了这一精神,可以说离开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就谈不上真正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正确把握和运用“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要做到正确把握和运用“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需注意:
①正确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自身的科学规定性。在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定性时应着重把握以下重要原则,第一,生产力的发展应是整体发展和局部发展的统一。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应是长期发展和短期发展的统一。第三,生产力发展应是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与生产力的科学规定相适应,“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两方面都有自己的具体的规定性。
②正确处理根本标准和直接标准的关系。要正确把握和运用“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要认识和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自身的科学规定性,而且还应进一步处理好根本标准和直接标准的关系。因为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而这些领域的其他各项工作更是复杂多,只有处理好根本标准和直接标准的关系,才能把“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真正正确的地运用于这些不同领域。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以上我们讲了四个方面,实事求是、实践观、辩证法和“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实际上这四个方面是统一的,他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有机整体,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用邓小平理论哲学基础的思想武装头脑,提高理论思维水平,能够帮助我们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各种新问题的本领,进一步把握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规律性,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主观片面性、盲目性和表面性,增强实践中的原则性、系统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如上所述目的,笔者认为:
第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性。所谓原则性,就是观察、处理问题要立足于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有明确的科学准绳,能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要求我们要结合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这是坚持原则性的最根本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原则性政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原则和实际相结合制定的政策,才是唯一的正确的原则性政策。
在贯彻原则政策务必注意二点:一、原则性和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结合本国本地的实际,灵活加以运用,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二、忌防随风倒,“左”右摇摆,例如,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对外开放、股份制和股份化、实行新的分配制和吃大锅饭、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绝对对立起来,时而犯“左”的错误,时而犯右的错误,不能正确处理其间的辩证关系,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底,违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比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群众观点等。所以要增强实践中的原则性,就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我要学习社会、学习群众实践。否则,讲坚持原则性,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二,要坚持唯物辩证的思想,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系统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极其宏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所谓系统,是指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若干要素按一定形式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同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整体具有不同于部分特性的整体特征。整体的功能大于其构成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总和,俗话说是1+1>2。因此,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要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有机整体,注意整体效应。为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国、全区、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局部服从大局,部分服从整体。比如改革问题,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等之间,都互相联系着,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使之协调发展。可见,只有以邓小平理论的哲学系统观为指导,才能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系统性。
第三,要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观点,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所谓自觉性,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基础上,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实践或完成欲达目标的行动。
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革命战争年代,党依据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党同样依据这一作风,坚持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始终一贯地把群众看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及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注意深入实践、深入群众,总结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经验,制定了我党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得以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我党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得来的可喜成果。
充分发挥我们党尊重群众、尊重实践的优势,是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迫切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在新时期推动社会历史全面进步的生机勃勃的创造性事业。进行这一史无前例的创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体制改革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有新的成果,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加强,“三步走”的战略得以顺利进行,毫无疑问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必须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具体表现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才能完成任务。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党之所以有力量,就是因为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过去现在和将来,对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我们必须牢牢把握。
第四、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
所谓创造性,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本区、本市的实际有相结合起来,制定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方法,不断开创新局面,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我国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做过的伟大事业,在马列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在国外也没有模式可以借鉴,只有依靠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群策群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工作,才能搞好。所以工作中有无创造性,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邓小平同志说:“于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它不仅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更要能动地改造世界。它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只有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地研究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才能使普遍真理在自己的特色和模式中体现出来,才能不断增强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创造性,才能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收起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