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条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7:57:11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1901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逼迫清政府订立了丧权辱国条约.道.
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扩大和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并表明清政府已 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大大加深.

1901年(辛丑年)俄、英、美、德、法、日、意、奥、西、比、荷11国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经太原逃往西安。出逃前,已派出李鸿章为代表乞和。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11国与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正式签订《辛丑和约》(又称《北京议定书》,通称《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

全部展开

1901年(辛丑年)俄、英、美、德、法、日、意、奥、西、比、荷11国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经太原逃往西安。出逃前,已派出李鸿章为代表乞和。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11国与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正式签订《辛丑和约》(又称《北京议定书》,通称《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5、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勒索了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严厉“惩凶”以及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永远奴役中国人民。这个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辛丑条约》签订 李鸿章吐血慈禧落泪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虚弱无力!从此,李鸿章背负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的骂名,殊不知,签完《辛丑条约》,李鸿章大口吐血,不久之后,他就撒手归西。

列强长驱直入 清军溃不成军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军迅速溃败。一个有八九十万常备军(旗兵约二十五万,绿营兵64万,合计89万人)的大国,竟然被四五千英军打败,这简直是无法想象之事!多年来,许多人将清朝的灭亡归结为清朝经济、科技的落后与清王朝的腐败。其实,清朝的灭亡原因远不是这两个词就可以概括的。
1896年6月中旬,李鸿章拜访俾斯麦。

其实,为了维持和巩固清朝自身的统治利益,以慈喜为首的清朝统治者也曾实行改革开放。一方面,对内改革,以发展经济来换取国人的支持。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以缓和西方列强的敌对状态。从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到清朝覆灭的长达50年改革开放当中,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特别是满清统治的最后十到二十年当中,中国每年GDP增长均超过15%,也成就了像上海,广州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兴起,一座座高楼大厦随之拔地而起。
但经济上巨大成就并没有给满清提供一个“长生不死”的理由,清王朝还是不可避免的走上灭亡之路,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清朝国体不适合对外出击。清王朝虽然有八九十万常备军,但这些常备军的作战能力远不能与列强的军队相提并论。就拿英国来说,英国处于战争机制,其制度本身就决定了它向外侵略扩张,不可遏制,他的军队训练有素,作战能力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凶恶的真老虎。而当时的中国没有战争机制,其军队也只是一个纸老虎。
清王朝时期的中国是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中国不用和外界发生多大联系,也就造成了它的“闭关锁国”,如此一来,封闭就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甲午战争失利 李鸿章出使日本

在这种风云变幻之际,晚清重臣李鸿章也就成了一个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新闻午报》刊文,1894年8月1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李鸿章被任命为清军的最高统帅。战争从一开始就朝着李鸿章最不愿看到的局面直转而下。那段时间,李鸿章不时地听到传来一个又一个晴天霹雳。这种溃败方式让李鸿章委屈、愤懑。他的朋友吴汝纶曾经回忆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朝廷向日本提出了议和的倡议。输光了的李鸿章愧于与日本人面对面,当恭亲王试探着让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时,李鸿章选定的人物,是在天津海关工作二十余年、对李鸿章忠心耿耿的德国人德璀琳。在节节胜利的情况下,日本当然不想立即收兵,他们想占领东三省部分领土,以此来逼迫清国做出更大的让步。更何况,中国政府此时派来的是一名洋人,很可能是来打探虚实的。

德璀琳灰溜溜地回到中国。1895年2月1日,清政府又派张荫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第二天,双方互换国书。伊藤博文发现张荫桓和邵友濂所携带的国书文字中有“一切事件,电达总理衙门转奏裁决”内容,认定二人授权不足,拒绝与他们谈判。伊藤博文问伍廷芳:“你方为什么不派遣重臣来呢?请问恭亲王为什么不能来敝国?”伍廷芳答道:“恭亲王位高权重,无法走开。”“那么李鸿章中堂大人可以主持议和,贵国怎么不派他来?”伍廷芳随之反问:“我今天是和您闲谈,那我顺便问问,如果李中堂奉命前来议和,贵国愿意订约吗?”伊藤博文自然能够听出伍廷芳的弦外之音,回答得也是滴水不漏:“如果中堂前来,我国自然乐意接待,但还是符合国际惯例,必须拥有全权。”

就在这次谈话前后,日军取得威海卫战役的胜利,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失去了与日本人讨价还价的最后筹码,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1895年2月22日,李鸿章奉旨进京。此时,日本人再次向清政府表示,如果要和谈,不仅要清政府赔款和承认朝鲜独立,而且要求割地!慈禧气急败坏,借口肝气发作,对于议和一事,不愿表态,只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满朝大臣,一片义愤填膺,但具体到如何解决问题,一个个束手无策,并且,谁都不愿意背上遗臭万年的罪名,去接这个烫手山芋。李鸿章一定要得到清政府的全权授权,才肯出使日本。

李鸿章为了寻求支持,确切了解各国列强的态度,再次奔走于各国使馆。只可惜此时各国要么已与日本沆瀣一气,要么暗中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准备坐收渔翁之利。李鸿章的求助行动并没有结果。

3月4日,光绪正式发出了全权证书,宣布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予以署名画押权。14日,李鸿章等人启程直奔日本马关。

收起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失败了,1900年又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天津、北京,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它们决定亲自出兵镇压义和团,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8月攻入北京。...

全部展开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失败了,1900年又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起自山东,迅速发展到直隶、天津、北京,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恐慌。它们决定亲自出兵镇压义和团,英、美、日、俄、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侵入中国,8月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皇帝及亲信臣从仓皇出逃西安。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求和。
参与八国联军的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都有分割中国领土的想法。而俄国志在用其它条约获得中国的东北的领土。英美则以商业利益为重,希望保持中国门户开放,并对日、俄的野心感到不安。最后达成的协议,没有要求清政府割地,而只要求巨额的赔款。
当时清朝政府内部有建议将首都迁往内地(西安)继续与联军作战的建议。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可靠的军队了。义和团已经被战败,山东以南省份的总督们早在义和团期间就已经与外国达成地方上的协议,违抗清政府支持义和团的决定。因此清政府决定签署这个条约来保存自己。
1900年10月,法国率先提出惩治祸首、赔款、拆除大沽炮台等六项要求,作为与清政府谈判的基础。经各国公使多次会议加以补充、修改,12月24日11国(八国之外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共同向清廷提出《议和大纲》12条。清政府完全接受。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全权代表清政府,同这11个国家在北京正式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各国和约》,简称《辛丑条约》(因这一年是农历辛丑年而得名)。

协定的正式名称为Austria-Hungary, Belgium, France, Germany, Great Britain, Italy, Japan, Netherland, Russia, Spain,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1900年动乱的最后协定)。原文是以法文为准。在国际法上,因为中国不承认与各国有正式交战,事件是出于义和团的暴乱。故此辛丑条约只属于一个协定,而并非和平条约。
《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1.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外国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7.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进一步加深。

收起

1901年(辛丑年)俄、英、美、德、法、日、意、奥、西、比、荷11国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经太原逃往西安。出逃前,已派出李鸿章为代表乞和。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11国与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正式签订《辛丑和约》(又称《北京议定书》,通称《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

全部展开

1901年(辛丑年)俄、英、美、德、法、日、意、奥、西、比、荷11国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经太原逃往西安。出逃前,已派出李鸿章为代表乞和。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11国与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正式签订《辛丑和约》(又称《北京议定书》,通称《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9.8亿两。
2、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记不叙用”。
5、总理衙门必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
《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勒索了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特殊性质的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严厉“惩凶”以及为德公使建立牌坊等,极大地损害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永远奴役中国人民。这个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收起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法,日,意,德,奥.饿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全部展开

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法,日,意,德,奥.饿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4.5亿两白银,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