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维《过香积寺》的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1.请问《过香积寺》中“过”的意思是什么?2.颈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1:20:00

关于王维《过香积寺》的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1.请问《过香积寺》中“过”的意思是什么?2.颈联
关于王维《过香积寺》的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请问《过香积寺》中“过”的意思是什么?
2.颈联两句都采用倒装句,除考虑押韵外,其他还有什么作用?“日色冷青松”中的“冷”,有人认为不妥,你认为呢?
3.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关于王维《过香积寺》的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1.请问《过香积寺》中“过”的意思是什么?2.颈联
1.“过”是拜访的意思
同“过故人庄”意
当然它还有经过的意思
比如我们很熟悉的“三过家门而不入”
2.除压韵外,更表现物之清静幽邃.协调了全诗的动静搭配,是为王诗一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意.虽景中无人,却让人如见诗人安然于画中,已然随景而入定,到达无我之境.
我认为“冷”的应用正是全诗的炼字精妙处,如同“咽”亦然.
表现出了极度安静的环境下,泉声渐轻渐远,松间平时的凡尘气都慢慢凉了下来(日色晚).写出了诗人感于环境后入禅的过程.
3.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其动写其静,更渲染出那种远离人世的宁静来.
仅为参考.:)如果有好的意见,我也很高兴能多学点

不知香积寺⑴,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⑵危石⑶,日色冷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⑸
注:⑴香积寺:佛寺名。原名开利寺,唐高宗永隆二年建,后改名香积寺。在今陕西长安县神禾原上。 ⑵咽:声音滞涩。形容水声凄切。 ⑶危石:高大的岩石。 ⑷冷:幽冷森寒。⑸薄暮两句:因寺旁空潭而想到毒龙的故事;安禅:指心安然入于清寂宁静之境;毒龙:这里是机心妄想的意思。
...

全部展开

不知香积寺⑴,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⑵危石⑶,日色冷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⑸
注:⑴香积寺:佛寺名。原名开利寺,唐高宗永隆二年建,后改名香积寺。在今陕西长安县神禾原上。 ⑵咽:声音滞涩。形容水声凄切。 ⑶危石:高大的岩石。 ⑷冷:幽冷森寒。⑸薄暮两句:因寺旁空潭而想到毒龙的故事;安禅:指心安然入于清寂宁静之境;毒龙:这里是机心妄想的意思。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迁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奉使出塞,在凉州河西节度府兼任判官。开元末年任殿中侍御史。天宝末为给事中。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兵入长安,王维被俘,曾受伪职。唐肃宗回京后,贬为太子中允,后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中年丧妻,不再娶,四十岁后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先隐居于终南山,后隐居在辋川别墅,读经参禅。正如其弟王缙《进王摩诘集表》所说:“至于晚年,弥加进道,端坐虚室,念兹无生。”
王维的诗艺术成就很高,既善于描绘雄奇壮阔的山川,又善于刻画幽深恬静的景色,语言清新洗练,意境浑融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为一体,人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王维奉佛,受禅宗思想影响甚深,常以禅悟诗,以诗写禅,独得任性自然之诗境,人称“诗佛”、“高人”。
五言律诗《过香积寺》是王维在长安时所作的一首游览写景诗。
首联写作者在云雾弥漫的高山中行走了数里,还不知道香积寺在哪里。落笔就以“不知”二字,表现出一种迷惘的心境。
颔联和颈联描绘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是说古木 夹道,寂无人迹,忽闻钟声自林霭传来,却仍不知寺在何处。这两笔从视觉到听觉、以动衬静,生动地表现出山的深幽,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这里,“何处” 与“无人”对偶 ,又遥应开篇的“不知”,将一种幽远深奥、缥渺莫测、令人迷惘讶异的意境氛围渲染得出神入化,如在眼前。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手法和上二句不同。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这里“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咽”是拟人,状石间泉声低沉,“冷”是通感,绘夕 阳余晖微弱。正如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所评:“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 ;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此两句,作者将“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从而借泉声的幽咽和日色的凄冷,渲染山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氛围。
尾联两句才写到寺,但仍然不写寺中景物,而写寺外清漂的空旷幽寂 ,潭岸的曲折深僻,僧人的安禅入定。安禅:佛家语,指佛徒安静地打坐,身心安然入于静思凝虑万念俱寂之境,制毒龙,佛家故事,说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条毒龙害人,被佛教高僧以无边佛法制服,这里比喻佛法可以克制人心中的一切世俗杂念和妄想。
综观全诗,题意在写山寺,却不从正面直接描绘,只是由低处到高处、由远处到近处地从各个侧面烘托山寺环境。云峰、古木,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阒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 ,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由浅及深地创造了超脱尘俗和忘我入禅两个境界,使外在景物与内蕴的禅境相互映照。从而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可谓“深幽超尘、诗中有道”。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