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梁龙)梁龙的习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0:16:38

恐龙(梁龙)梁龙的习性
恐龙(梁龙)
梁龙的习性

恐龙(梁龙)梁龙的习性
梁龙/双棘龙(Diplodocus) [原创 2005-06-11 19:45:53 | 发表者: deanblog]
  发现 Marsh 1878 命名 Marsh 1878 含义 双倍的横梁—指其脖子与尾巴
  年代 侏罗纪晚期 分布 美国的科罗拉多州,蒙大拿州,犹他州,怀俄明州
  食性 植食 体型 长27米 体重 6-20吨
  分类 目: 蜥臀目
  亚目: 蜥脚型亚目
  类:蜥脚类
  真蜥脚类
  新蜥脚类
  梁龙形类
  超科:梁龙超科
  科: 梁龙科
  亚科: 梁龙亚科
  属: 梁龙
  模式种: 长梁龙(Diplodocus longus), 卡内基梁龙(Diplodocus carnegiei),Diplodocus hayi
  蛋>>法国南部发现的各种恐龙蛋可能都是蜥脚类动物的蛋,虽然里面没有胚胎.这些蛋的外表呈圆形,而其中一处发掘现场可以清楚看出,这些恐龙蛋都被生在沟渠里.更有趣的是,这些蛋在生下时似乎就已排列成弧形,由此可知,至少这种蜥脚类动物是一边绕着大圈子,一边生蛋的(以前有一种误传,既是“梁龙一边走路一边生蛋,因此恐龙蛋形成一条长长的线”,这是错误的).弧形的半径和蜥脚类动物以后腿为中心旋绕时造成的半径相吻合,若沿蛋的排列弧线画一个圆,整个圆周可容纳大约一百颗蛋.蛋的尺寸有如一颗足球,和蜥脚类动物的体型比较起来,显得非常小,很难想象孵出来的幼兽将来会长成这么庞大的成兽.但是蛋的大小实际上会受到生理限制.蛋必须呼吸,当蛋愈大,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就愈小,因此大的蛋无法使胚胎透过蛋壳来获得所需的足够空气.2001年科学家首次在阿根廷发现了蜥脚类动物的胚胎,就连胚胎的皮肤组织也保存得很完整.还好这项发现,证实了科学家从法国发掘现场中得出的许多结论. 但是从这些发现中,我们无法推敲雌恐龙是如何把蛋生到地面上的.由于蜥脚类动物的身体离地面有一大段距离,而且从详细的化石蛋研究中得知,蛋壳硬且易碎,因此生蛋对蜥脚类动物来说确实是个大问题.它也许用的是蹲姿,但即使如此,仍然距沟渠底部至少还有八英尺的距离.我们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方法,但没有人能确定这就是雌恐龙真正的生蛋方法.我们认为雌恐龙身上有一根管子,可以轻轻将蛋放到地面.现代乌龟就是利用管子生蛋,虽然它们的管子较短. 目前发现到的蜥脚类动物的蛋还透露出更具意义的讯息.蛋的数目对蜥脚类动物的行为有何意义?自然界有一个很明显的行为模式,即生产数目愈多,父母照顾程度就愈低.在生产数目对父母照顾比例的一端,鱼和两栖类动物一次产下数千颗蛋,但却不关心它们的死活.人类为此比例另一端的代表,一次通常只生产一名婴儿,但却付出长期的关爱.蜥脚类动物似乎会产下为数可观的蛋,因此即使它们让这些蛋自生自灭,也不会影响蜥脚类动物的平衡.但我们想以比这项叙述更明确的解释,来说明蜥脚类动物的行为.梁龙可能采用一种托儿所的模式,也就是同年龄的幼兽在孵化后会聚集在一起.现代驼鸟即采用此一模式;然而在此模式中,一只成鸟会留下来照顾幼鸟.但为何我们会认为蜥脚类动物的幼兽会聚集在一起?这是从它们的足印推测而来.几处发掘现场显示蜥脚类动物喜欢成群移动,但在这些足印中却没有任何幼兽的小足迹.相反的,韩国金东岩层(Jindng F·rmatin)的一处足印遗址,显示有一群非常小的蜥脚类动物集体行动.这和现在我们对现代动物行为的理解比较起来,这种假设似乎有些奇怪.但由于蜥脚类动物的幼兽和成兽之间的体型差异非常大,如果幼兽和成兽走在一起时,可能会被压死.此外,在群体移动时,幼兽可能跟不上成兽的脚步.但这又衍生出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幼兽何时而且如何加入成兽群体?
  吃>>吃是另一个有趣的领域,而我们也有足够的证据来探讨这个话题.在过去蜥脚类动物的脖子之所以那么长,被认为是为了使它们能将头伸到树顶 (就像长颈鹿一样).但梁龙并不是这样运用脖子.它们伸长脖子,扫出一道弧形,吃食地上的植物.我们要感谢古生物学家嵌特·史蒂芬对蜥脚类动物的吃食习性做了这样的重新评估.嵌特用电脑模拟出无法用真实骨骼办到的吃食动作.他仔细测量构成梁龙脖子的每一块椎骨,然后制作一个电脑模型,研究整只脖子的运动方式.嵌特发现,从骨骼间的啮合方式来看,梁龙不可能把头抬到水平以上太高的位置,因为它们的脖子不像天鹅那样容易弯曲.但它们却能毫无困难的把头伸到地面(事实上它们有可能把头伸到水平以下的位置),然后大把扫掉地面上的植物,无须移动庞大的身躯.在此之前没有人用真实骨骼做过这样的研究,因为的体积太庞大,体重太重,因此无法做这种实验. 食物种类是另一个我们能证明的吃食特性.梁龙的头很小,牙齿长得像钉子一样,非常特别,和其它草食性恐龙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些却可帮助它们扫掉树枝和茎干上的叶子.梁龙不只是大口咬下枝叶而己,它们会挑选植物较嫩的部分,以减轻胃部的消化负担.由于利用动画机械技术,节目中我们建造了与实物同样大小的梁龙,而得以作许多实验,使得梁龙的进食习性更为明朗.很多人认为针叶树是梁龙的食物中相当重要的一种,因为针叶树是当时的主要树种.然而当我们尝试使一岁大,利用动画机械技术作出的梁龙去吃小针叶树时,树叶与嫩枝却卡在梁龙的牙缝中.而当梁龙剥食蕨类植物与问荆时,就没什么问题.另外有关吃食习性而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蜥脚类动物(如地震龙)化石的胃里发现了「胃石」.胃石被认为是用以帮助食物消化才被吞下肚,而且胃石均非常的光滑,十分符合蜥脚类动物胃里不断蠕动的环境.现代爬虫类如鳄鱼,也会吞下鹅卵石,所以这个发现并不太令人意外.
  成长>>真正令人吃惊的发现,是梁龙的成长速率.根据美国科学家克丽斯汀娜·可莉的研究发现,梁龙只要十年左右的时间,即可完全成长.若拿其它动物作比较,一只五岁大的象约重一吨,然而同年龄的梁龙却重达二十吨,长达五十英尺.由研究另一种蜥脚类动物-迷惑龙[雷龙]的年轮,克丽斯汀娜·可莉得到这个结论.雷龙的骨骼横切面会有类似树木的年轮.一圈深色的年轮即代表一段缓慢的成长.在鳄鱼的身上除了其它相似部分,也可以找到年轮.科学家认为鳄鱼的年轮每年成长,而且不受环境状况影响,例如不稳定的气温.将鳄鱼放进温水中,年轮仍会逐年成长.假使真如推测,幼梁龙并不受亲族保护,那么快速成长对幼梁龙将是一大利多.体型小的梁龙面对掠食者必定没什么胜算.
  尾巴>>梁龙的尾巴非常的长且细,且由很多小脊椎骨所组成(我们对比一下,梁龙的脖子是由15块脊椎骨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块,而细长的尾巴内竟有大约70块!).到底这种结构有何用处?有人认为梁龙的尾巴软弱无力的垂在后面,有人则认为梁龙使用尾巴来鞭退敌人.由于梁龙躯体的柔软组织并没有被保存下来,所以事实无法得知.因此我们综合两派学说而取中庸,假定梁龙的尾巴有部分肌肉组织,所以并不会软趴趴的垂挂着.尾巴的活动是由尾部各部分的运动,经数学运算而来.最后来看梁龙的尾巴可当作后腿站立,前腿腾空时的支撑,即所谓的「三脚架」姿势.许多证据显示梁龙尾巴的根部能够承受重量,所以这是一个相当具可能性的姿势.只有在尾部能承受重量时,梁龙的交配姿势才可能成立.而且梁龙的颈部能够伸到低于地平面,这在前脚腾空,头部趋前进食时相当有帮助.
  根据数据最长的恐龙应是地震龙(地震龙, 即『震憾大地』之意),长达42.67米,不是梁龙,但是部分科学家认为已发现的地震龙化石属于一只长得过大的梁龙.古生物学是一门经常在变动的科学,变动之一就是名称常常在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