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庄子的传说比如说老子出函谷关,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之类的,不一定要是老庄二人的,有其他的也可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5:06:45

老子和庄子的传说比如说老子出函谷关,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之类的,不一定要是老庄二人的,有其他的也可以.
老子和庄子的传说
比如说老子出函谷关,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之类的,不一定要是老庄二人的,有其他的也可以.

老子和庄子的传说比如说老子出函谷关,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之类的,不一定要是老庄二人的,有其他的也可以.
酒文化—典故趣闻—老子奇闻传千古
  古宋河畔,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古宋河流经的河南省鹿邑县,是我国道家鼻祖老子李耳的故乡.据传,当年老子曾来到鹿邑县内如今枣集镇的地方,以许多的鹿茸兽皮换酒喝.可他只拿了一个奶小的葫芦作容器,酒作坊老板很奇怪,无可奈何地将小葫芦放进酒缸,可没想到,顷刻之间,一缸酒全装进了葫芦里.老子自己痛饮一顿之后,便将葫芦里剩下的酒一滴滴地倒入宋河之中.顿时,宋河汹涌澎湃,绿波翻滚,老子却骑着青牛飘然而去.自此,用宋河水造出的酒被称为“枣子集酒”,其醇香甜透,甘美无比.后人以“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的诗句,描述这一生动的故事.如今,当外地人来到鹿邑县停留片日,便会发现这里的井水明显地带几丝甘甜,过口后似乎还留下了点什么,显得醇厚、有感.
  河洛文化—河洛春秋—老子炼丹翠云峰
  洛阳市北约4公里邙山之巅的翠云峰,相传是太上老君炼丹处.
  老子,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
  传说他母亲感流星而娠,先天地而生.其母怀他72年,剖开母亲左腋才降生人间,且面世就是个白头发,因此就叫了个“老子”.其母适至李树下生他.他坠地就能讲话,指着李树说:“以此为我姓”.他耳朵有三个洞,目是重耳无轮(故名重耳又称聃);眉如北斗,色绿,中有紫毛,长五寸;目方瞳,绿筋贯之,有紫光;鼻双柱;口方,齿数六八一十四个,颐如方丘,颊似横垄…….
  他就是这么个神神奇奇的人,因此,他在周朝的国家图书馆“王城守藏室”里早早就当上了负责官员“柱下史”.
  公元前520年,老子52岁时,周王朝内外交困,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讧,守藏室的典籍全被王子朝等囊括到了楚国,诸侯国势力也愈来愈强大,觊觎(ji yu)朝廷.老子见周室日渐衰落,自己又无书可管了,只好离开王堀,来到城北邙岭最高处“翠云峰”上,静心炼丹养生.
  翠云峰上松柏葱茏,登临远眺,洛河和龙门山,万安山,王城市井等历历在目,让人心胸豁然开阔.老子对仕途失望后,精力专注地用在炼丹上.他砌了太极八卦炉,以乾、坤、离、震、艮、兑八方位,调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云灵性,运用内外相同的道理炼将起来.整整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揭炉时轰然一声,犹似地震,只见炉堂里进射出万道金光,直冲霄汉.老子自用一粒,顿时脱了凡骨,面露紫气.
  老子上山时,为求心静,将所乘青牛栓在翠云峰旁一条峪谷之间.丹成后,老子用仙丹点化青牛,青牛也成了神牛.老子就洒脱地骑上青牛出函谷关,留下一部传世之作《道德径》.后来传说是西游天竺教化胡人去了.实际上隐于今栾川县伏牛山主峰老君山.北魏时山上建有老君庙、唐太宗时重新修缮,明代时药灶、丹炉遗址俱存.现又修革一新.
  唐代时,为纪念这位道教创始人,在翠云峰巅建了庙宇后称上清宫,在拴牛处建了“青牛观”,亦叫“下清宫”,并将拴牛的山谷称为“青牛峪”.明朝诗人张姜谷的《青牛吼谷》就描写了这个故事:
  大道归何处? 白头一老翁.
  名逃柱下史, 丹炼翠云宫.
  紫气冲关外, 青牛吼谷中.
  流沙越万里, 西去觅真空.
  河洛文化—河洛春秋—老子:上清宫的奠基人
  当时的翠云峰植被一定很好,这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翠”,是有苍翠的树木来点缀的;“云”,是有较高的地势来支撑的.查查资料:翠云峰地处邙山最高处,海拔150米.登临此处,可以远眺,可以思考,所以老子时不时就上来转转.再看看《重建上清宫古迹碑记》中载,翠云峰“背邙山之原,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山川绚丽,云日宣明”.道长说:你想啊,如此好山好水簇拥着翠云峰,这确实是个修炼悟道的好去处,在洛阳工作的老子,能不上这儿来修炼吗?传说老子工作之余,常来翠云峰修炼、炼丹、著书.他的祖籍虽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但他6岁时便随父亲李乾举家迁往东周都城洛邑来了,他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
  老子悟道之后,吸引了天下的好学之士,其中有一人,特想向他学习,这人便是鲁国学者孔子.公元前523年,鲁国国君送给孔子一辆牛车和一个书童,30岁的孔子风尘仆仆地往洛阳赶来了.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学习“先王之制”,二是探究“礼乐之源”,三是考察“道德之规”.老子接受了孔子的询问,有时候是在城内,有时候是在翠云峰上.
  一次见面后,老子问孔子:“你现在读什么书?”孔子说:“我在读《周易》,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立即予以否定,说:“圣人读它可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你知道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吗?”孔子回答:“是宣扬仁义.”老子说:“所谓仁义,是一种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子一样,只能给人平添烦恼罢了.”
  说到这里,老子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你看,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不用每天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排列有序,草木生来就有区别.如果你修道,那就顺从自然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那些仁义之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
  一顿连珠炮般的教训,把孔子砸蒙了,孔子没吭声.
  老子又问:“你觉得自己得道了吗?”
  孔子说:“我求了27年道,仍然没有得道啊!”
  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给人,那人们就会争着拿它献给君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会把它告诉自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对道的正确认识的话,那道就不会到他的心中去!”
  这一番话,看似简单,却很深奥,孔子有点儿弄不懂了.他辩解道:“我也在努力啊!我不断地研究《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我讲解先王治国之道,还谒见了70多位国君,但他们都不采纳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研究的‘六艺’,不过是先王时代的陈旧东西罢了,说那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研修的,也都是些陈旧的东西.”
  孔子虔诚地听着,表示回到鲁国要恢复周礼,老子却认为这是无法办到的.老子说:“礼,应该与时俱进,现在世易时移,周礼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了.”他告诫孔子:“你所说的那些人,他们的尸骨都已腐朽,只是其言论还在罢了.作为君子,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从政,时机如果不成熟,就像蓬蒿一样随遇而安吧.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秘藏,不让别人看见,虽然富有却像什么也没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你应该丢掉骄气和欲望,丢掉你那过于执著的志向,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我所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
  老子说话有点直率,有点难听,但孔子听后却明白了:老子已经完全悟道了!后来的历史证明,老子的预见完全正确,孔子后来周游列国,恢复周礼,确实不受欢迎,到处碰壁.
  呜呼!今天想来,那么伟大的孔子,在老子面前就像个小学生,他从老子那儿回来以后,竟然三天都没有说话.他的学生子贡很奇怪,就问老师是怎么回事.孔子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去捉它;能游的,我可以用丝线去钓它;能飞的,我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乘风云上天的.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就像龙一样深不可测啊!”
  其实他应该再补充一句:“鲁国、卫国这些小国家,我只要旅行就可以去讲学,像楚国、齐国这样的大国,只要我愿意就可接近他们的国君,但我面对洛阳这样一座城,我不知道它的深浅啊!我到别处都是当老师,而到洛阳来是当学生啊!”
  来到洛阳,见到老子,孔子真的是被深深地震撼了.
  后来有人问起他的主张,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回答得干脆、简洁而又坚定.
  老子离开洛阳后,洛阳人在翠云峰修建了老子祠
  话说孔子离开洛阳,回到了鲁国,创建了他的儒家学说.而在洛阳的老子,依然在周朝当他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关于孔子入周向老子学习的事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写得清清楚楚.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多次到上清宫采访,当时的道长是师惟新,我向他提起“孔子入周问礼”之事,他拿出一副对联让我看:
  学传东鲁三千士,道衍西周八百年.
  当时我眼前一亮,问他从哪里得来.他说是一位道友相赠.这副对联真是太好了,只用了14个字,就把孔子和老子、儒家和道家的事情全概括了.但我很疑惑:西周、东周加起来寿命800年,其中西周还不到300年,怎能说“道衍西周八百年”呢?后来想了想,明白了:这不过是为了对仗罢了,因为上联有“东鲁”两字,下联只好对“西周”,对得很工整.对此我们也只能意会了.这次来看上清宫,发现各处楹联很少,如果能把这副对联刻上该有多好!
  咱还接着说老子.
  老子这个人不得了,他边工作边著书,边在城中上班边在翠云峰炼丹,他站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时刻做着归隐的准备.后来,周王室发生了争夺王权的内乱,王子朝一看自己争不到王位,便命人抢走了王城所有的图书档案,跑到楚国去了.
  这等于出卖国家文物,这可急坏了老子.可人家是王子,拦也拦不住啊!但文物档案流失了,自己总有失职之嫌,他在洛阳也待不下去了,于是登上翠云峰,牵起一头青牛,带上一个书童,往西去了.
  当时走得慌张,老子连关牒也没有带.没有关牒,怎能闯关?所以走到灵宝的函谷关,他便被挡住了.
  有趣的是,函谷关的关令尹喜,脑子很会转弯,他知道这个白胡子老头虽无关牒却有学问,于是又是恭维又是邀请又是逼迫,让老子当夜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这才让他出关了.其实现在看来,这《道德经》的一字一句,都是精义要理,几乎囊括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岂能一夜而成?这部《道德经》,必是先成书于洛阳,后才能脱口于函谷,或是先存于老子心中,是腹稿,然后才默写于尹喜面前,是定稿.而他最初谋篇布局的地方,必在洛阳城,必在翠云峰.
  话说当老子来牵那头正在翠云峰上吃草的青牛时,那牛眼见得要离开洛阳了,就对着西方吼叫了三声.于是,洛阳人就在青牛吃草的地方建了一座青牛观,把青牛观西侧的那道峪称作青牛峪,沿用至今.牛是青牛,正与道家的色彩“青色”相谐.会看地貌的人,今天还能看出这里的地貌像头牛,头西尾东,大方向是向西,似乎东方再也没有让它留恋的东西了,仿若他的主人老子,在写了《道德经》之后,义无反顾地西出函谷不知所终了.
  老子虽然走了,终究带不走翠云峰.他在此处悟道成功了,这里便成为道家的发源地,他也被尊为道家鼻祖,洛阳也便成了道家道教之渊薮.他离开洛阳之后,洛阳人在翠云峰建了老子祠,用来怀念他,这便是上清宫的原型.
  老子,可谓上清宫奠基的第一人,他在邙山翠云峰留下圣迹仙踪,从此被人追寻,延伸发展而成为道教.我常想:洛阳人总是自豪白马寺为“释源”、“祖庭”,其实上清宫何尝不是“道源”、“祖庭”呢?由是歌曰:洛阳上清宫,道家渊源地;至今思老子,翩翩作逸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