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寻找一片宁静天空(8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9 15:51:19 体裁作文
寻找一片宁静天空(800字)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寻找一片宁静天空(800字)作文

  我一直在寻找,寻找心中充满愉悦而又不张弛的自己,那是一个恬淡的我;寻找一片简洁而又明亮的天空,那是我追逐和向往的方向。如此,我便觉得整片世界都是明媚而美好的。

  就这样,带着一份期待的向往,我独自踏上了寻找的旅途。

  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可能是傍晚时分下了场大雨,平日里许多人群都聚集在此,来来往往地绕湖散步谈心,可今天只有两三对同伴在此轻声谈笑、往来徘徊。此时的天空高远而又明亮,丝毫没有大雨冲刷过的痕迹,空中还有一抹抹白云向东南方缓缓移动,我想明天应是艳阳天了。湖中的水在旁边教学楼灯光的投射下,显得格外安静和闪耀,虽十分平凡却也令人不禁地欢喜。湖边种了许多的花草和树木。柳树、竹树、樱树、杜鹃等。今晚虽无月但夜光却将整片校园都笼罩了起来,宁静而又温暖,就像在母亲守护下熟睡的孩童似的。夜光下的树木呈现出一种静态的凌乱美,彼此的枝干,树叶都相互穿插,以各种姿态尽显各自不同的美。她们有的向上,有的横斜,有的倒垂,千姿百态,尽显风范。再低头看看也别有一番风味,地上的积水近一团,远一簇,深浅阴暗程度及其大小都不同。轻轻用脚去碰触便生出荡漾的圈圈微波,最欣喜的是水似乎有粘力,产生了吸吮鞋的强大力量,这也引起了我的兴趣。经过我身旁的一对闺蜜好友,说着彼此的悄悄话,时而露出甜甜的笑脸,这般亲密无间是如此的暖心。

  周围的一切都是这般静谧和美好,愉悦地赏完美景再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烦恼,或许是前些时日和家人的通话,知道爸爸腰又犯病的消息,又或许是和朋友之间有了小小的矛盾,也或许是学习生活的茫然而影起了小思绪。无形的烦恼总让人感到束缚,如若能一直处于这安静的夜光美景中,无忧无虑,又该有多好啊。

  人生中的烦恼没有尽头,在解决的时刻,学着看淡;学着释怀;学会让自己快乐,就像往往所有烦恼在赏一片宁静夜色后便都能沉静下来。

  时常放空自己,怀着一颗真挚美好的心情去欣赏、爱周围的一切。一个人,带上一块甜甜的糖果,一份美丽的心情去寻找一个快乐的自己,寻找自己一片宁静的天空。

篇一:这是一片明朗宁静的天空

三堡寄宿制小学特色教育专题片解说词

这里是一片明朗宁静的天空,芳草茵茵,雏鹰展翅;这里是一片培育英才的沃土,绿树红花,共享阳光雨露。在三堡寄宿制小学成立的三年来,紧紧围绕“以生为本、快乐学习、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将特色建设纳入课程管理。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经典诵 、

格的脊梁。让中华诗文艺术之花在学生的生命中永远芬芳,让五千年文化的血脉在九百六十万的神州永久传承!

三堡寄宿制小学认真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了阳光体育活动,并以此为辐射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学校各项工作都呈现出了百花争艳的局面。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已成为了广大师生校园生活和展示个性的重要舞台,“每天锻炼一小时”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校园内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足体育课程,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得到落实。

每天下午40分钟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长跑、拔河、跳绳、踢毽子等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以来,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间、学生间的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师生间交往的时间明显增多,学校凝聚力明显增强。尊师爱生蔚然成风,校园里充满了和谐的氛围。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对于学生来说,每天的学习生活也许是枯燥的,但是“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使三堡寄宿制小学这个美丽的学校增添了许多笑声,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阳光体育活动”使美丽的校园撒满了春日和煦明媚的阳光!

艺术天地呈异彩,

结合学校艺术强项,全方位开展艺术教育。

校领导向教师们提出了硬任务:每个教师必须要具备一项艺术特长。专业的教师很少,对于教惯了书本知识的老师来说,现在还要去教艺术、体育,这可是一个难题。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角色,我们的教师放弃了不知多少个休息日,一头扎进学习技能的海洋。向专家学,向同行学,为学校艺术体育教育垒起后盾。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沿着“审美——理解——创造”的路径,艺术教育活动不断向广度、向深度发展。在关心学生训练的同时,也关心学生表现的心理需求。学校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参与发展的热情并在主动参与中形成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实践,身心得到全面、充实的自主发展。

现在我校的特色教育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强势,从忽视到重视,特色建设已初显成效。今后,学校将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不足,升华特色,推陈出新,走出一条富有生命力的成功的特色教学之路,让祖国的花朵绽放得更加鲜艳!

篇二: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春二月,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暖暖地吹过来,扑得人脸颊痒痒的。

护城的小河上,横着一架古朴的木桥,出城、进城的人,流水般淌来淌去。

“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那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儿挑逗的味道。靠着桥栏站着一个胖胖的老头,脸上带着讨好的笑。他手里提着一串风筝,风筝的翅上、尾上,涂满刺眼的大红大绿。

在他那得意的神情中,一只只风筝从他手上递出去,一张张角票和零散的分币塞进了口袋。当他的眼光落在桥那头的时候,心底便发出一种同情。

那儿也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头,瘦瘦的下巴上蓄着几根干枯的胡子。他的风筝是素白的,有蜻蜓、蝴蝶……翅上还装了会转动的风笛,平淡得叫人看不上眼。他没有着意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

偶尔有人问一声:“喂,多少钱一只?”他伸出五个指头。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

他站了多半天,连一只风筝也没有卖出去!

胖老头终于忍不住了:“伙计,别傻等了,一角一个,价太高,把人都吓跑了。” 瘦老头转过脸来,下巴动了几下,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他不喜欢对面那张胖得肉往下坠的脸,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望着自己手上这一串风筝,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贴展,兜得住风,一放,准嗖嗖嗖地往上蹿。风笛儿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他相信自己的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

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

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他狡黠地笑了笑,想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掉的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他悠闲地点燃一支烟,呼——吐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烟圈。

在胖老头嘲笑的目光中,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儿一抛。那风筝像懂事似地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绳轴转动着,麻线伸延着,绷得那么紧、那么直;上面的风笛呼啦啦地响,响得撩人。眨眼间,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

“好风筝!”

“正正经经的货!” 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串素白的风筝上,从头看到尾,从竹骨看到风笛,

没一处不顺眼,没一处不爽心!

“我买这一只!五角,认了!”

“眼见为实,我要这一只!”……

人们边说,边把手往风筝上伸,生怕被别人抢了去。瘦老头用手一挡,板紧的脸上没个笑星儿,叫人猜不透。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把麻线,每根麻线丈把长,是为买主试飞用的。他把麻线小心地接在那一只只风筝上。

胖老头艰难地挤到他身边,焦急地对着他耳朵咕哝着:“快把货甩出去,捞一把,别误了这好机会。”

他斜了胖老头一眼,依旧没有理他,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他顺着风,把接好线的风筝统统放起来。刹那间,他的手上飘出一簇素白的“花”,响起一片风笛的韵律。

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给我一只!”

“我买了!”……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

“你们懂得风筝?”

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风筝,怎么不懂?一双双眼睛直愣愣地望着他。

瘦老头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把剪刀,阳光下显得那么亮,亮得扎眼。

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

胖老头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

人群里也响起一片啊呀声。

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无数道目光也被牵引到那很高很远的地方。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

1.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 ...

A.作品开篇的景物描写,勾画出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象,从天气和心情等方面为人们蓝天下放飞风筝做了必要的铺垫。

B.瘦老头“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满足”表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坚信;“遗憾”,表达了他对胖老头风筝的叹息。“遗憾”所针对的是自己风筝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C.风筝的“红绿粗制”与“素白细磨”,生意的红火与冷清??作品运用对比手法,将人物内心的欣喜与失衡表现出来。

D.作品中的胖老头从开始的得意、狡黠到后来的焦急、惭愧、悔过,作者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这一人物的情绪变化过程。胖老头“惭愧”“悔过”的分析不当;“鲜明地”表现出来,更无从谈起

E.作品中的瘦老头不仅手艺高超,为人也有一股清高之气。最后剪断麻线的做法流露出这一人物知音难遇的孤独感。

2.作品中画线的句子,写到人们的4次表现。简要分析这4次表现在作品情节

发展中的作用。(8分)

①“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

②“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③“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④“人群里也响起一片啊呀声”

3.“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像一片轻盈的云”一段,生动地描绘出瘦老头

放飞风筝的过程,在语言上很有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这段文字语言运...用的妙处作一简要赏析。(3分) .

4.这篇小说以“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为题,你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宁静”二

字?(3分)

5.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200字,10分)

篇三:寻找口语交际另一片天空论文

寻找口语交际的另一片天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强调指出——口语交际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呢?

一、善于鼓励,让学生有说话的欲望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教师绝对权威的影响,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光会听话不会说话的习惯,而会说的可能也不敢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开口说话,哪怕是说半句也好,只要学生开口就好办,即使学生说错了也没关系,可以让学生稳定一下情绪再说;一次说不完整的允许自己的同学补充;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场讨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消除学生不敢说话的心理障碍,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评、敢发表自己的建议。

二、明确要求,为学生说话指明方向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并向着目标前进才能快速实现目标,因此,上口语交际课时教师也应该向学生提出明

确的要求。如教《赤壁之战》一课要求学生复述时,可先要求复述的同学要大方、声音要响亮,要把赤壁之战的过程讲清楚,同时要求听话的同学要认真听,听完后可评、可问、可提出好的建议。最后教师做简单小结,让学生再一次复述。

三、创造情境,为学生说话制造气氛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引起儿童兴趣的因素——创造各种情境,为学生说话制造气氛。如以实物演示情境激发学生说话的情绪。因为实践证明,以实物演示情境具有形象、具体、真实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大胆地利用它。比如教师拿出一个苹果让学生说说苹果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再让学生尝一尝然后说说苹果的味道,这样,学生经过亲眼所见亲口所尝说起话来也就容易多了。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画或电视画面展现情境为学生说话提供条件。

四、加强积累,为学生说话提供条件

作文来源于生活,说话也同样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靠积累,不仅应有生活材料的积累,还应有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积累的材料多了就会由量的变化转为质的变化。因此,口语交际课应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先布置学生深入体验生活,然后再把自己体验到的生活带到课堂上,这样,学生就会使感知转化为思维,积极动脑,积极动口,为说话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平时要多阅读课外书,并把好的词句、段落、篇章等熟读并摘抄下来。这样学生在口

语交际课上就可以随意调动语言信息了。

五、及时肯定,给学生提供成功说话的机会

教师在上口语交际课时对于学生的任何一个进步都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与表扬。如口语交际中的“听话 说话”的内容要求是“当客人来你家做客时,你是怎样招待他们呢?你能做什么呢?”任何人的工作、学习都希望得当别人的肯定与表扬。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先指导学生注意使用礼貌用语,然后要求两个学生分别扮演主人和客人进行对话。那怕学生只能说“您好!”“请进来!”“谢谢!”等简单的语句,教师也要及时肯定学生说得好并表扬学生是懂礼貌的主人和客人。当学生听到老师的表扬时会有一种成功的感觉,这就无形中激励了学生想把对话说好的愿望。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继续说下去。有了表现的机会学生肯定不会放过,学生一定会把对话说得更好的。再如:口语交际训练“假如有一批客人要来参观你们的学校,你打算怎样介绍自己的学校呢?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客人介绍学校的情况。”在教学中,

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必须从多个渠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只要教师敢于动脑,善于指导训练,相信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肯定会得到提高。

篇四:语文需要一片宁静的天空

语文需要一片宁静的天空

——关于语文新课标课堂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 当前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改正在蓬勃开展,热闹的表象下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冷静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孰轻孰重,文本意识是淡化还是强化,语文教师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新课标语文教师该读些什么书等话题已浮出水面,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 自主与合作探究、文本意识、教师位置、读书

去年11月与几位老师去宁波听课,听的是“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听后感慨颇多,借用我校一位同行老师的话可谓是:“雾里看花”。所谓的“花”——“看点”固然是可圈可点:这些老师都是浙江各地区选送的,课堂教学的专项素质、现代媒体的熟练运用、教学流程的精心安排都值得一看。但是毕竟是“花”少“雾”浓,“雾”没有给“花”平添朦胧的美,反而给听课之人一头雾水: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要走向何方?有人说,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一个筐,这个筐硕大无朋,没有什么装不下。的确如此,当今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确是异常热闹,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实际效果呢,却往往又是“各领风骚三两天”。尘埃落定,仔细想想,这种“展评课”除了给个别教师提供了一方“表演”(请原谅我用“表演”二字,其中原委想必我们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才艺的舞台以外,给我们这些苦战在

养教师现代教学意识和学生现代学习意识的必由之路。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合作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就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而言,合作探究的根本就是为了交流看法,扩大见识,探究真理,涵养语文素养。问题是如果缺乏自主,何以合作探究?这就好象商场上的合作,前提是要有双方财力或智力的投入,讲的是互惠互利。同样,学习上的合作也需要“投入”的。这个“投入”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的具有独特个性化的认知及情感体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就没有了意义,也就没有了实施的价值。这种合作探究的土壤里是不会长出智慧的菩提树,是不会绽放出我们期望的智慧花,只会滋长蔓延出野草般的惰性。

现代教育科学观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学生的学习行为从根本上讲是学生的一种个体行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以此达到自我发展的过程。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我国学者庞维国则将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由此可见,将自主置于合作探究之前是有其...................理论依据的。它肯定了学习行为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所以有人说个体性与独.....

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有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的。所以我们说离开自主谈什么合作、探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我想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将自主放于合作、探究之前的深意所在吧。

当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在处理自主合作探究中存在一些时弊。以这次浙江省初中优质课展评中的课堂分组讨论为例(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分组讨论红火得很,甚至于有些如火如荼的味道,人们把课堂分组讨论当作是新课标合作探究精神的体现,以至于有人说没有分组讨论就不是新课程。其实大家都明白,讨论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它仅仅只是一项基本的传统教学手段),我以为问题多多:一是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讨论的话题缺少指向性和探讨性,核心的问题是缺少探讨的价值。我以为语文的课堂分组讨论,首先应建立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上,其次讨论的话题应该是指向学生对文本的更好的把握上,有利于学生兼收并蓄、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质,这样才具有分组讨论的意义和价值。二是讨论的问题缺少开放性和适宜的难易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需要注意的是语文的思维品质与理科的思维品质有根本的不同。前者重在培养发散思维、形象

思维,后者重在培养指向思维和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的开放性,允许学生对同一个文本的不同理解,远看、近看、横看、侧看、高看、低看,只要看见的是庐山就行。如果讨论的设置未能开放学生的思维,讨论的目的仅仅是追求一个标准的答案,这种讨论对于语文来说价值不大。难易度的把握,关键应该是看问题的设置是否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和他们那个年龄的生活经验,现实是课堂讨论的问题设置往往是教师自身的阅读结果,是教师那个年龄的特殊体验,往往是老师说的头头是道,学生则是迷迷忽忽。三是学生缺少自主性。课堂上学生的分组讨论都是在教师的旨意下进行的,学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主角,他们仍然被囿于老师钦定的话题下进行被动的而非自主的探讨,他们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道工序、一个配件、一段插曲,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个体性和独立性上,在自主上下工夫做文章。惟有如此,合作探究才有可能获得应有的效果。

二、关于文本意识

我以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着文本危机。究其原因,是不是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分倚重文本的寻章摘句、条分缕析的一种反动,试图在沉闷甚至是窒息的氛围下找到一方自由呼吸的天空;二是大语文教学观念下的误导,无限制扩大语文的外延,以为语文的外延是无限的,是包容一切的,结果只能使语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大箩筐”,一个超级的函盖一切的“大箩筐”,而所谓的语文泛生活化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之下,一堂语文课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仰看天文,俯察地理;朝议三教九流,夕论诸子百家??殊不知往往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忘了自己的身份是什么,还是不是语文教师,你教的还是不是语文;三是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正在摸索的过程中,大家摸着石子过河,前方是坦途还是漩涡殊难预料。探索的精神固然应该提倡,而且必须提倡,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一个“过河”前的探察和准备,在忙于“摸石子”的时候忘了自己下河的目的,在盲动中迷失自我,那么“摸着石子过河”的盲目性和危险性是可以想见的。

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对文本的漠视特别是对文本自身的语言的漠视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以为重视文本就是倒退,就不是新课标的怪诞理论尘嚣日上。记得有人说过,语文教改好象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的改个不停,而对于池之所以为池的要素——水,反而无人注意。这是当前语文改革的痼疾。语文教学关注的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池中波光荡漾的春水(某种意义上我甚至更欣赏原生态的恣意横流、无拘无束的水,因为他才有水的灵魂和滋味)即生趣盎然的文本,至于养这一方水的池子是方还是圆即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试想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果没了文本的支撑,阅读教学从何说起?通观近来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耳目一新的固然不少,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者有之;凌波微步,貌合神离者有之;飞天当空舞,灵魂出窍者也不乏其人。新课标固然从某个程度上解放了语文老师,但是所谓“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毕竟不是绝对的自由——“海阔凭鱼越”,但鱼毕竟是要回到大海,否则鱼是要渴死;“天高任鸟飞”,但鸟毕竟是不能飞出有氧层,否则是要憋死的。同样语文阅读教学如果离开了文本,离开了语言本身,那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便是那渴死的鱼,憋死的鸟。

矫枉不一定要过正,所谓“过犹不及”的经验和教训不能不成为我们实施新课标时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在当前形式下,语文阅读教学有必要高度重视师生文本的接触。一是要留足时间给学生,尤其是课堂阅读过程中更应注意这个问题。根据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阅读特征,根据特定阅读教学情景下的阅读内容,给学生充分的阅读体验的时间。而目前的学生课堂阅读往往时间不足,教师不是真正的从学生阅读感知的角度,而仅仅是从课堂教学环节的需要来考虑这个问题的,说白了还没有将学生真正的当成阅读教学的主体,所以文本意识某种意义上讲..........体现的就是尊重学生的现代教育观。这个问题在这次“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

课展评”上犹为突出。在这一点上,倒是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独特优势。传统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视文本自身的品味,重视言语韵味的领悟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例证。其实仔细想想如果学生能充分品味文本而有所得有所悟,那他是永远也不会忘怀的,因为那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二是要留足时间给教师自己。教师自身如果对文本材料的阅读感知是匆忙的,那么他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也很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自己沉浸其中,反复体味,才有可能接近于文本自身,这需要时间。如若不然,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三是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重视文本的再感知、再体验。创新不一定就要破坏,如果匆匆拆了一座旧房才发现自己将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那将是一种多么尴尬的境地。要重视传统语文教学手段在今天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继承和发扬,重视阅读的指导,包括朗读、默读的指导,在阅读中加深师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以求得共同的提高和发展。

要做到这一些,关键还是要重视以文为本的观念。其实我们只要稍稍浏览一下《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就不难发现,虽然《语文课程标准》直接提到“文本”的地方并不多,但是以文为本的意识是贯串于《语文课程标准》的。所谓的“合作”、“探究”、“欣赏”、“体验”、“领悟”、“评价”、“品味”.....................................等语文活动只有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才能显示他们的真正价值,不然最............................

多也只能是跑龙套的。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没有文本的接触,一切都是空的,也是背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的。

三、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师位置

这个问题似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是一个问题的问题,但在现实中却是一个问题的问题,而且是一个亟于重视的问题。传统上的教师位置除了所谓的“天地君亲师”的尊崇以外,根深蒂固的观念恐怕就是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了。或许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导下的教师形象的确有背于今天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关怀,有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威严与神圣,与新课标下的平等、尊重格格不入,但是这决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可以丧失自己的应有的位置,谄媚、迁就不是语文教师的品格。时下的语文教师不敢纠正学生..............

的错误,不敢评价学生的观点,不敢亮明自己的观点似乎成为流行与时尚,似乎不这样就无法证明自己是尊重学生的,就无法表明自己是上的是新课标的语文课。在这次“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展评”中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我不仅要问,如果这样,那么还要我们语文教师干吗?

是的,语文教学肩负着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现代精神即平等、尊重。传统的教学观念也的确需要改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改变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辨证的扬弃。一个完全否定自己的教育传统的改革不仅是可悲的,也注定是要失败的。没有民族的也就没有世界的,我们无法设想一个没有自身传统教育特色的民族会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怎么样的位置?

我的想法是,所谓的“平等”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要你在教学过程中一要做到人格上的平等,即你不是专横跋扈的封建君王,你只是一个共同进入的参与者;二要做到对话上的平等,如果是对话,就没有老幼尊卑先知后知之分;三做到精神上的平等,即要时时记住你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佛,学生不是跪拜在你座下的朝圣的香客。所谓的尊重,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生理发展差异、心理发展差异、认知水平差异以及性别差异,一句话,就是尊重学生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差异,也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个活生生的鲜活的个体存在来看待。惟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个性张扬,才能充满人文精神。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平等永远是相对,不平等则是永远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以及认知水平的差异和不平等是永远存在的。是为了所谓的尊重与平等,一味的谄媚、讨好学生,还是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凸现教师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呢?我以为后者才是我们语文教师真正需要扮演好的角色,在当前形势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敢于摆正自己的位置,敢于发挥自己的作用。在我们教师走下精神的神坛,学会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时候,如何保持我们语文教师的品位和我们语文课的品格,同样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紧迫问题。

四、关于读书

一个语文教师不仅仅应具备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以及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掌握丰厚的史地知识、哲学美学知识,这对于正确把握、解读文本也是极为重要的。

下页 余下全文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