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晋城历史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00:04:32 作文素材
晋城历史典故作文素材

篇一:晋城历史典故

白马拖缰

古时有一少年,每天为财主上山打柴。

一日,他打柴回来,路遇老者索柴取暖,少年慨然施柴于老者,老者赠以纸马。

并告诉少年:这是一匹神马,是当年唐僧取经时骑过的小白龙,有所求只需找到千年谷草让它吃下,立刻就能显灵。

一个风雪之日,纸马吃下少年在山上白马寺中寻得的千年谷草后,变成了一匹雪白的骏马,进山为少年驮柴而归。财主得知后,想将神马占为己有,便同家丁合谋半夜前去盗马,结果被白马踢翻在地,少年从睡梦中惊醒,跃上马背,与白马腾空而去。马铃被财主扯落了,散了一地,变成了摇之即响的马铃石。这就是马铃石的来历及晋城四大名胜之一“白马拖缰”的传说。

至今在白马山仍可寻找此石,石形如铃,响声悦耳,而白马拖缰的那条沟至今寸草不生。

愚公移山

雄伟秀丽的王屋山位于河南西北部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东依太行,西接中条,北连太岳,南临黄河。因“山形如王者车盖”,故称王屋山。王屋山绝顶海拔1715.7米,相传为轩辕黄帝祈天之所,名日“天坛”。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的地方在王屋山之阳,这是一条从王屋山主峰延伸下来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为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绕过山梁到小有河去取水,愚公便带领他的子子孙孙决心把它移走。现在这条大山梁中间,确实断开一条很大的山口,远远看去,真似人工开挖的一样。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山海经》记述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精卫。精卫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死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禹凿石门

地名历史传说。位于阳城县东南2.5公里处。两山壁立如削,有斧凿痕迹,泽水从中流过,故名石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凿。

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5公里晋、秦两省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咽喉。龙门、石门、孟门是黄河大峡谷中最为精彩的“三门奇观”,有“小三峡”之美誉。

龙门,是中华民族第一次有意识、大规模与自然抗争伟大壮举的见证。相传,大禹历时四年凿开龙门山,使河水畅流无阻,东流入海,而水患消弭。世人为纪念大禹功绩,又称龙门为“禹门”。龙门附近,禹迹尚存。龙门,还是神话传说“鲤鱼跳龙门”的地方。

龙门自古为秦晋交通要冲,1949年建起了铁索桥,1972年建起了公路桥、铁路桥。加之与这些桥梁配套的圆拱石桥、小半径高层引桥,新建的黄河跨径最长的斜拉桥——侯禹高速公路龙门大桥,俨然一座宏大的“桥梁博物馆”。

黄河出龙门后,所经地势平坦,河面变宽,流速减慢,水中泥沙沉积,使河津境内形成大面积“湿地景观”。河津湿地保护区占地4万余亩,保护区内水草丰茂,野鸟纷飞,成为人们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仙境”。

鲧,一个治水的英雄死了,但洪水并没有因为鲧的死而退却。肆虐的洪水,仍需要有人去降服。舜经过考察,举荐鲧的儿子禹去完成其父未竟的事业。 禹带领自己的部下伯益、后稷等人对水势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采用疏导的方法对江、淮、河、汉等进行治理。同时,令民众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

传说禹的足迹遍布四方,各地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其中,禹凿龙门更是世代相传的经典故事。

开凿龙门是大禹治水的重要工程之一。传说禹开凿的龙门有两个:一说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的龙门山,一说禹凿的龙门就是洛阳之南的龙门山。

关于洛阳龙门为大禹所开凿的记载较多。洛阳龙门,又称伊阙。《水经注》说:“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汉书·沟洫志》也说:“昔大禹治水,山陵挡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

洛阳龙门山为名副其实的石山,在坚硬的石山上开凿龙门,是否是操用简陋治水工具的大禹所为呢?这一点,今人有不少的异议。但《水经注》

的作者、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和《汉书》的作者、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的记载决非凭空想像。至少可以认为大禹在这个地方确实疏导过水势,修整过河道。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写《左传》,离大禹治水的时代并不遥远。《左传》上记载了一段刘定公在洛阳发出的感慨:“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显然,春秋时期人们对大禹开凿龙门治理伊洛河的故事是深信不疑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禹凿龙门、辟伊阙写下了数不清的赞美诗。唐代诗人成萼在《登圣善寺阁望龙门》诗中云:“高阁聊登望,遥分禹凿门。”另一位唐代诗人刘沧也有“城连伊水禹门近”的诗句。宋代寓居洛阳的大历史学家司马光留下“凿龙山断开天阙,导洛波回载羽觞”的名句。明清时期,“龙门山色”被列为洛阳八大景之首,人们在赞美龙门风光的同时,更是赞美大禹的神功,

如明代诗人吕维祺在以“龙门山色”为题的诗篇中,就曾发出“万世神功禹削凿”的感叹!

也许大禹治水的传说有一个逐步夸大、神化的过程,最初大禹治

水的传说集中在夏人活动的中心伊洛地区,但由于黄河大于伊水,伊水的传说就被挪到了黄河,黄河中的峡谷也得到了龙门的美名

女娲补天

有人认为,传说中女娲补天的地方是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这里至今仍可见许多五彩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为,五彩石可能是女娲补天时所留,邵原镇因此被该协会确定为女娲补天神话之乡。

简介

女娲补天的传说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黄泥造人,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共工与颛顼争帝位,不胜而头触不周之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四极废,九州裂,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洪水泛滥,大火蔓延,人民流离失所。

女娲看到她的子民们陷入巨大灾难之中,十分关切,决心炼石以补苍天。于是她周游四海,遍涉群山,最后选择了东海之外的海上仙山—天台山。天台山是东海上五座仙山之一,五座仙山分别由神鳌用背驼着,以防沉入海底。女娲为何选择天台山呢,因为只有天台山才出产炼石用的五色土,是炼补天石的绝佳之地。

于是,女娲在天台山顶堆巨石为炉,取五色土为料,又借来太阳神火,历时九天九夜,炼就了五色巨石36501块。然后又历时九天九夜,用36500块五彩石将天补好。剩下的一块遗留在天台山中汤谷的山顶上。

天是补好了,可是却找不到支撑四极的柱子。要是没有柱子支撑,天就会塌下来。情急之下,女娲只好将背负天台山之神鳌的四只足砍下来支撑四极。可是天台山要是没有神鳌的负载,就会沉入海底,于是女娲将天台山移到东海之滨的琅琊,就为今天日照市涛雒镇一带。至今天台山上仍然留有女娲补天台、补天台下有被斩了足的神鳌和补天剩下的五彩石,后人

晋城历史典故

称之为太阳神石。

女娲补天台

女娲补天之后,天地定位,洪水归道,烈火熄灭,四海宁静。人们在天台山载歌载舞,欢庆补天成功,同时在山下建立女娲庙,世代供奉,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来源

女娲补天的神话出自如下史料:

《竹书纪年》:

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神鳌

《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翻译: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不能普遍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 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 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原,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天圆地方众所周知,但为何是背地而不是背天呢?

清 琅琊 王陨《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

日照陨:沂州府日照县南40里石盆山。……山巅尚有马蹄形陨石坑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土人传曰: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

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其庙已毁,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陨石可见

神农播种

这故事追溯到盘古开天地之后,大地上粮食谷物贫乏,人们处于饥饿之中。炎帝就诞生在此时。他长大之后聪明过人,智慧超群,那时的天地封他为炎帝,也叫太阳神,即神农,即是农业神。

神农少年时代,整个社会是个和睦的大家庭,采集来的野果大家分。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心情愉快。

然而好景不长,出生的人口越来越多,食用禽兽与野果越来越少,饥饿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炎帝为了给大家找食物,奔波于荒郊野外。有一天,他偶然摘下几枝野草的穗子放在手中揉搓着,掉下许多小颗粒,炎帝便放在嘴里嚼嚼,味道挺不错。这次意外的发现使神农受到极大的启发,于是他跑遍万水千山,尝遍百草果实。然后教大家如何采集,如何食用与收藏。神农受到人们的称赞。但是他却从不骄傲,而是默默地为大家分忧解难,重活脏活抢着干,还整天乐呵呵的! 许多年过去了,人类从守猎时代带到了种植时代,人类最原始的种植业开始了。春耕播种时,大伙儿一块儿捣松土壤,然后播下种子,万物复苏,庄稼生长,农业丰收,人们共同分享着喜悦!神农为人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使人们解决了吃饭问题。

神农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于是派凤凰衔着一枝九个头的谷穗飞过神农头顶,掉下谷粒,神农拾起种在田间。这种谷物颗粒大,味道甘美,吃了后,可以长生不老,神农吃了活了几千岁。

一 先晋传说

1、蚩尤治铁

对于晋城市而言,归属晋国之前沿属传说阶段。由此上溯,将视野放到整个泽州,才足读懂自己的前半部文明史(旧中国而不仅点及各县)。

炎帝、黄帝从关中共同向东发展,黄帝族治汾河北上,然后东出太行;炎帝族沿黄河东出,然后北上太行。遭遇向西发展至晋冀豫交界地区的九黎部落,双方发生军事冲突。这是部落融合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注定要有一方为历史的进步付出沉重的代价,最终炎黄联合战败九黎并擒杀其首领蚩尤。

传说蚩尤于晋城发明冶铁技术,锻造农具兵器。冶铁始于春秋,但这个传说除可说明晋城冶铁之早,足证斯土斯民还是蛮敬重蚩尤的。从“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像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的记述来看,蚩尤在东夷上下具有无与伦比的号召力。甚或以为华夏族初为炎、黄、蚩三族融合面民,蚩尤应与炎黄并称“中华三祖”。笔者深表同情与支持。不过胜王败寇,民族心理恐怕难以接受。何况此例一开,

篇二:晋城民间故事五则

晋城民间故事五则

司马山、司马剑、御马坪的传说

白马寺山原叫司马山,山上有一石中木化石酷似一柄利剑刺入石中,被人们称为“司马剑”,半山腰的一片开阔地叫做“御马坪”,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来和魏大将军司马懿有关。

话说司马懿一生征战,战功卓著,官至大将军,封为长平候。一日司马懿率一支轻骑到封地巡察,行至泽州城南十里处,见有一山,地势险要,便率队上山察看。行至半山腰一开阔地,战马突然裹步不前,司马懿挥鞭策马,战马长啸一声奋起腾空,后蹄直立,仍不肯前行。两随从也扬鞭催马,岂料竟马失前蹄,跪卧不起。司马懿见状,心存疑惑,心想我一生征战,纵横沙场,山水无阻,所向披靡,何曾遇到这等怪事。正百思不得其解,忽见路旁有一怪石似乎在嘲笑他,不禁心头大怒,拨出随身佩剑,大喝一声向怪石剌去,直见火星四迸,剑身竟剌入石中不能拨出,众随从见之皆惊叹不已。这时,一随从上前禀报说,民间传说此山有一白龙神马,故我等凡马不敢上山。司马懿听罢,双手合抱胸前,祈祷曰:我乃魏将司马懿,率兵前来,为保百姓平安,请神马放行。说来也怪,司马懿祈祷完毕,胯下坐骑便一溜烟似的向山顶奔去。司马懿上到山顶,放眼望去,泽州古城尽收眼底,方圆数十里皆在掌控之中,实为兵家要地,于是下令派兵驻守山上。现山顶高处便是司马懿当年屯兵之处。司马懿刺石之剑,天长日久,剑柄全无,剑身便成为化石,被人们称为“司马剑”。

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昭被封为高都公,后又被封为晋公。司马昭一心想做皇帝,听说其父曾有神马相助,于是也骑马来到此山,请神马护佑他早成帝业。

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终于在公元265年废魏,自立为武帝,建立了西晋王朝。司马炎称帝后,追封其祖父司马懿为宣帝,其伯父司马胜为景帝,其父司马昭为文帝。司马炎坐稳帝位后,便迫不及待的北上太行,来到当年这座无名山的开阔地,追思其先祖先父,并命人在山上修了一座晋庙。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司马山”,把半山腰司马懿祖孙三代下马的那片开阔地叫做“御马坪”。

牛山玫瑰的传说

在白马寺山脚下的牛山村,生长着大片野生玫瑰,年年开花,生生不息。每逢春夏,漫山遍野,花香四溢,蜂蝶群舞,煞是好看。近几年,村民把这片野生玫瑰培育成了百亩玫瑰园,并开发出了玫瑰油、玫瑰酱、玫瑰茶等系列产品,惠泽着一方百姓。人们都说,是玫瑰仙子给他们带来了福气。说起牛山玫瑰,这里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话说武则天当上女皇以后,仅统治人间还不满足,还想统治天地万物。一日,武则天突发奇想,传旨要百花在某日辰时开放。当时正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号,雪花飘飘。圣旨一到,百花仙子个个面露难色,不知如何是好,唯有牡丹仙子拒不受命。第二天辰时,就是武则天指定的开花时辰。眼见时辰即到,平日里和牡丹仙子最要好的玫瑰

仙子相劝说:武则天虽为人君,但天意难违,还是从命吧!但牡丹仙子仍不从命。相劝之中,不觉已过半个时辰。

第二天辰时,女皇率群臣前来观看,见百花相继开放,心中大喜。但见百花丛中仍有两花未开,武则天面露愠色。说话之间,一花绽放,仍有一花未开。这时早有奴才来报:百花齐放,玫瑰花晚开半个时辰,牡丹花未开。武则天大怒,传诏将牡丹连根拔起,烟薰火烧,逐出京城,发配洛阳。女皇本想把玫瑰仙子一同发落,但又一想,自己养容驻颜要用玫瑰泡茶,每日洗浴要用玫瑰泡澡,随身衣物要用玫瑰薰香,便又传一旨:玫瑰仙子未按时辰开花,着鞭打二十。

却说玫瑰仙子被打的遍体鳞伤,见牡丹仙子被折磨的奄奄一息,不顾自己浑身伤痛,执意要护送牡丹仙子去洛阳。洛阳人早已知道牡丹仙子一身傲骨,相争用纸包了牡丹根茎回去栽种,竞一时弄的“洛阳纸贵”。玫瑰仙子见人们这样喜欢牡丹仙子,便放心地告辞。返回途中,玫瑰仙子俯首向大地望去,见一山郁郁葱葱,山脚下有一村落炊烟袅袅,阡陌纵横。心想,我私自外出,已犯天条,回去必定受难,不如在此生根,为百姓造福。于是在白马寺山脚下的牛山村旁,便生出了一丛丛的玫瑰。牡丹仙子奉旨发配洛阳,毫无顾忌地生长繁育,落了个“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而玫瑰仙子由于是私藏民间,虽花香色艳,却不敢声张,至今也名气不大,只是默默无闻地为一方百姓奉献着自己。当地村民用玫瑰花当茶饮,养容驻颜。不信,你去牛山村看看,那里的女人个个面若桃花,美似天仙。

黑龙潭的传说

白马寺山下有一村叫牛山村,牛山村东北处有一潭叫黑龙潭,是古泽州八景之一的“龙潭夜雨”之所在。潭边石崖上有“古龙泉”、“龙潭骤雨”、“神龙致雨”等古石刻多处,被古人称为“八景第一灵迹”。相传潭中有一黑龙行云布雨,又因附近山上生长着一种黑色小蛇,故名“黑龙潭”。

传说黑龙潭的龙王十分灵验。过去天旱时,晋城十里八村的百姓都到这里祈雨,千求千应,百求百灵。民国初年,天大旱,晋城县有个朱县长也到黑龙潭为民求雨,结果上午十时祈,下午二时就下了透雨。朱县长为感谢龙王施雨之恩,每年五月十三至十五由县府拨出专款,在牛山村唱三天“官戏”敬谢龙王。这三天官戏,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古时百姓祈雨,形式大致相同,但有两个村祈雨都与众不同。这里有两个传说听我给你道来。

传说之一、张东村抬着棺材来祈雨。

泽州县的张东村,过去每年也都要来黑龙潭祈雨。但每次祈雨都要死一人,每次来祈雨都是抬着棺材淋着雨回。这是为什么呢?话还得从头说起。

说很久以前,有一老年夫妻一直未曾生育。一年老夫人突然怀孕,生下一子,因肤色甚黑,便唤作黑孩。黑孩尚未成年,老夫妻便相继逝世,黑孩只好投靠了张东村的舅舅。舅母见平添了一张吃饭的嘴,便老大的不高兴,常恶语相加,黑孩也无怨言。有一年,舅舅种了二

亩高粱,让黑孩去锄,黑孩竟把满地的高粱都锄光了,只在地中央留下了一棵高粱。舅母知道了大骂,舅舅也直接头。但黑孩却说,别看只一棵,秋后不少收。每逢天旱时,黑孩就爬到井口边向井里看,不一会就有乌云飘过来给这棵高粱下雨。到了秋天,这棵高粱长得像棵大树,黑孩爬在高粱树上砍高粱,舅舅在高粱树下打高粱,打下的高粱装满了舅舅家的三间楼房。舅母问了一声:怎么还有呢?结果高粱树上就一颗高粱也没有了,舅母顿时就拉长了脸。黑孩见舅母容不下自己,便对舅舅说:我走了,以后有事就到牛山东北的水潭找我吧!舅母听了恶狠狠地说:谁稀罕你,谁求你让死了谁。过了几年,天又大旱,人们都说牛山村东北的黑龙潭如何如何灵验,舅舅猛然想起了外甥临走时说的话,才知道黑龙潭的龙王原来是外甥。于是就带着村人去祈雨。到了黑龙潭,村人都跪在地上磕头烧香,舅舅由于是长辈就找了块石头坐在边上。黑龙见舅舅带着村人来祈雨,立刻就行云布雨,不一会就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下起了大雨。但黑龙也没有忘了临走时舅母恶狠狠说的那句话。所以张东村每次祈雨都莫名其妙地死一人,每次都是抬着棺材来祈雨。

传说之二、牛山村祈雨求龙王奶奶。

黑龙潭的龙王虽然灵验,但牛山村祈雨,却不求龙王求龙王奶奶。原来龙王娶了牛山村的姑娘做媳妇,是牛山村的女婿。

牛山村东北面依村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七进七出,时隐时现,河水便源自黑龙潭。村里有一村姑,从小就喜欢到村边的小河去洗脸,长大后出落的如天仙一般,人见人爱,求婚的人排起了长队,但面对

篇三:山西晋城好人事迹

山西晋城好人事迹:生命的感动

——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敬老院院长王加富采访录 出彩的人生

光阴荏苒,转眼16年过去了。16年来,王加富为了敬老院的建设和家乡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16年,他没有过个星期天,没有回家过过年,一直在和时间“抗争”,一直在与岁月“挤对”。不过,还是那句话,天不亏好力之人,有春种就有金秋。

他所领导的敬老院连续三年被县残联工作委员会表彰为“残疾人工作先进单位”,被县老龄委表彰为“创建敬老文明号先进单位”和“居家养老先进集体”;被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表彰为“文明单位”,连续三年被晋城市民政局表彰为“四星级敬老院”。为了激励先进,鼓舞士气,市民政局于2010年发放奖金6万元,2011年发放奖金10万元,2012年又发放奖金10万元,河北敬老院三年来共获得奖金26万元。集体是先进,个人是标兵。近几年,县民政局也多次表彰他为“先进敬老院长”,县委县政府多次表彰他为“扶残助残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他年年被镇党委镇政府表彰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年底表彰时,王加富提出一个要求:“不要表彰我个人,还是表彰敬老院吧”!党委书记李瑞良说:“表彰敬老院,只是发一块光荣匾。表彰你个人,能发1000元奖金,让你实惠点!”王加富又一次激动得流下眼泪:“党不仅信任我,而且点点滴滴关心我,我知足了!”今年“五一”,中共晋城市委市政府又为他荣立一等功。

最值得关注和庆幸的是,在晋城市“第四届公民道德建设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中,王加富竟光荣地获得“晋城好人——敬业奉献模范”称号。2012年12月19日下午,表彰大会在晋城宾馆隆重召开,中共晋城市委书记,晋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张九萍同志亲自把荣誉证书发给每位获奖者。王加富这位普通的农民子弟,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热泪滚滚,润湿衣襟。因为这是他平生最高的奖赏,最高的荣誉。这里需要特别申明的是,在这次评选中,全市共有57位敬老院院长参与,有的敬老院长还是市级劳动模范,自己能被评选表彰为“晋城好人”,太幸运了,太荣耀了!这个事情轮到谁头上能不激动呀!

树上喜鹊喳喳叫,王家捷报频频传。2014年11月初,《太行日报》与《太行晚报》分别刊登消息,我市又有王加富等三人入选“山西好人”。同时,王加富还两次被推荐为“中国好人”候选人!

好人如灯,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好人”就应该好好宣传颂扬,让他成为正能量。《阳城新闻》、《阳城电视台》、《太行日报》、《中国社会报》和《时代潮头》等1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都对王加富敬业奉献的事迹作了精彩报道。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共阳城县委县政府还组织了由18人参加的宣讲团,到厂矿、农村、机关、学校、军营和社区作报告,每到一处一地,王加富的报告和感人事迹都受到特别欣赏,掌声阵阵,赞语不绝。抢材料,争合影,请签名的故事传为佳话。

2014年11月6日上午,阳光舒逸,惠风和畅,中共阳城县委书记王晋峰一行10余人专门来到河北镇敬老院,王书记对王加富这位

贡献大、威望、口碑好的乡贤进行了特别访问,他对王加富的所作所为感到由衷的敬佩,并要求全县各级党组织、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以王加富为榜样,在当前开展的“美丽乡村”和“田园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和文化道德力量,教化乡民,反哺桑梓,泽被乡里,温暖故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王书记还要求,要在全县发现和培植100名王加富式的乡间贤达。

领导的鼓励使他夜不能寐,社会的热捧使他坐卧不安。但在成绩和殊荣面前,王加富又十分冷静。他深深懂得,荣誉只是昨天的日记,奖杯只是过去的记忆。前路有驿站,但奋斗没有驿站;生命有终点,但奉献没有终点!他决心把今天的荣誉作为起点,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创造大美,奉献大爱!

(注:本文作者郭恒勋,现年72岁,系中国作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曾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报告文学、诗词、新闻上千件,已出版《滴水斋箴言》、《滴水旖旎》等十部文学专著。)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