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出强者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8:39:51

逆境出强者的故事
逆境出强者的故事

逆境出强者的故事
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以后,人们尊称他为万事之表.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经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自己想要保留别人的著作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刀往竹片上刻.把刻好的竹简按顺序保存好,那就当时的书.《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由于翻阅次数太多,十分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孔子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成为名人的.
古代的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都是在逆境中成才的良好事例.
著名化学家格林尼亚教授,曾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少年时代,由于家境优裕,加上父母的溺爱,使得他没有理想,没有志气,整天游荡.可是好景不长,几年后他家彻底破产,一贫如洗,昔日的朋友都离他而去,甚至连女友也当众羞辱他.从此,他醒悟了,开始发愤读书,立志追回被浪费的时间.九年以后,他研制出格氏试剂,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而司马迁本人也因李陵之祸幽于缧绁,所以才会“述往事,思来者”,发愤著成了《史记》.
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法国画家约翰•法郎索亚•米勒,年轻时的作品一幅也卖不出去,他陷在贫穷与绝望的深渊里.后来,他迁居乡间.虽然他仍然未能摆脱贫困的厄运,但是他并没有停止作画,从此他的画更多表达美丽的大自然和淳朴的农民.其中《播种》、《拾落穗》等作品,还成为美术画廊上的不朽之作.如果他没有那种不怕不弃、奋勇前进的精神,是永远都不会诞生出不朽之作.
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领导中国劳动人民推翻压在他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埋葬剥削制度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因无钱买书,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书读.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豆油灯下苦读.就是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才使他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的人民领袖.
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间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弃一刻时间去看书,还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学写作,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
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终于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世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他16岁是只是一名陆军少尉,始终得不到被提拔的机会.但是他不被命运的逆境所阻挠,多少年来一直坚信着他的一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一充满着宏大气魄的座右铭.之后,他在针对英军的土伦战役中发迹,平息王党暴乱、率军远征意大利、重创反法同盟中的奥地利帝国.逆境中的拿破仑不断奋斗着,从一个无名小卒晋升为一名声名显赫的将军.终于,在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推翻了"督政府",于1804年12月2日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实行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巩固了资产阶级秩序;由他指挥的法军在几年内大胜奥地利帝国、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的军队,彻底击溃了反法同盟的进攻,成为了法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举足轻重的一代枭雄.但是,他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让我们继续来看一下:
拿破仑在政治上得意、军事上得胜时得意忘形,狂傲的他开始进攻西班牙,而他面对的却是一个善于游击战的西班牙民族.在受到西班牙游击队的重创后,他不接受教训,犯了他这一生最为重大的错误:那就是贸然进攻俄罗斯帝国.法军禁受不住西伯利亚寒冷的气候,被俄军打的大败而归.在后来的莱比西大战中,拿破仑四面受敌,残败于欧陆,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虽然在第二年夏天,他又重反法国做了百日皇帝;但还是未能挽回滑铁卢一役的战败,于1821年死于圣赫勒拿岛.也比如西楚霸王项羽……
顺境比逆境更能考验一个人.一个人战胜了逆境,那么他是一个强者,如果一个人战胜了顺境,那么他就是一个理智的强者.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志士在逆境中劈风斩浪,却又在逆境中触礁搁浅.而这一切也正如孟子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与安乐也."作为安师的一名学生,我们应理智的认识自己的过去,更应清醒的看到现在的形势;过去的辉煌并不预示着未来的成功.如果我们被现有的安逸冲昏了头脑,而失去了拼搏的精神的话,那么等待我们的同样将是不远处懊悔的眼泪的洗礼!
逆境成长的强者
与大多数出生于四五十年代的人一样,林树哲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挫折与艰辛.然而,这些不仅丝毫未损他与生俱来的灵性和才气,反而磨砺出他成为强者的意志与能力.在逆境中成长的他,处变不惊,应势而上,表现出强者风范.
林树哲于1948年出生于泉州南安官桥.196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学.然而,历史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浩劫”断送了他的大学梦.作为六八届的高中生,他加入“上山下乡”的队伍中,被分配到偏远山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四年的开荒、种田生活中,他表现突出,以“先进知青”的荣誉被推荐到大田煤矿当了采煤工人.
采煤当然不是什么美差,每天在黑暗潮湿的岩石夹缝里俯身弓背,抡镐挥锹,而且还要时刻面临坠石、塌方的危险.当时的林树哲虽然心存恐惧,但他还是靠坚定的意志支撑下来.“苦难对于弱者是一道深渊,而对于强者则是一笔财富.”三年后,他虽然伤痕累累,但他的内心,已是无所畏惧的钢铁汉子.
强者距离成功往往只差“机遇”二字.而这一转机,在1974年终于到来.当年,林树哲获准赴港定居.他怀揣着仅有的10元港币,只身前往香港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初到香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熙来攘往的人潮车流令从山野中走出来的林树哲感到震撼,他同时敏锐地感觉到,这里不是大陆年轻人的温柔之乡,而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技场.他从零开始,进了旅港实业家吕振万先生创办的织造厂,当了工人和货仓的搬运工.这个从大陆出来的年轻人,从不把这个最底层的工种当成苦差,而是他在香港成就梦想的起点.正是抱着拥有一个成功人生的梦想,林树哲在这个别人看来只是苦力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显示了他的踏实、锐力和才气.这样的人当然不会被遗忘,他的表现很快得到上司的赏识,职位也由普通员工升至工厂管理层.
进入管理层,是林树哲走向成功的第一个平台.从那时起,林树哲展现了他在经营方面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几年后,林树哲走出去和友人合办了建兴针织厂,生意红火.后来,吕振万先生拟改组旗下的南益织造厂,出于对林树哲经营能力和个人修为的信任,老先生诚邀林树哲等人加盟.林树哲很清楚和吕振万先生共同发展的前景,更深知吕振万先生的良好为人,欣然同意,由此实现了两家工厂的合并,由林树哲全面出掌改组后的南益纺织公司.

世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他16岁是只是一名陆军少尉,始终得不到被提拔的机会。但是他不被命运的逆境所阻挠,多少年来一直坚信着他的一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一充满着宏大气魄的座右铭。之后,他在针对英军的土伦战役中发迹,平息王党暴乱、率军远征意大利、重创反法同盟中的奥地利帝国。逆境中的拿破仑不断奋斗着,从一个无名小卒晋升为一名声名显赫的将军。终于,在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

全部展开

世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他16岁是只是一名陆军少尉,始终得不到被提拔的机会。但是他不被命运的逆境所阻挠,多少年来一直坚信着他的一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一充满着宏大气魄的座右铭。之后,他在针对英军的土伦战役中发迹,平息王党暴乱、率军远征意大利、重创反法同盟中的奥地利帝国。逆境中的拿破仑不断奋斗着,从一个无名小卒晋升为一名声名显赫的将军。终于,在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发动了雾月政变,推翻了"督政府",于1804年12月2日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实行资产阶级军事独裁统治,巩固了资产阶级秩序;由他指挥的法军在几年内大胜奥地利帝国、俄罗斯帝国和普鲁士的军队,彻底击溃了反法同盟的进攻,成为了法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举足轻重的一代枭雄。但是,他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让我们继续来看一下:
拿破仑在政治上得意、军事上得胜时得意忘形,狂傲的他开始进攻西班牙,而他面对的却是一个善于游击战的西班牙民族。在受到西班牙游击队的重创后,他不接受教训,犯了他这一生最为重大的错误:那就是贸然进攻俄罗斯帝国。法军禁受不住西伯利亚寒冷的气候,被俄军打的大败而归。在后来的莱比西大战中,拿破仑四面受敌,残败于欧陆,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虽然在第二年夏天,他又重反法国做了百日皇帝;但还是未能挽回滑铁卢一役的战败,于1821年死于圣赫勒拿岛。也比如西楚霸王项羽……
顺境比逆境更能考验一个人。一个人战胜了逆境,那么他是一个强者,如果一个人战胜了顺境,那么他就是一个理智的强者。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志士在逆境中劈风斩浪,却又在逆境中触礁搁浅。而这一切也正如孟子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与安乐也。"作为安师的一名学生,我们应理智的认识自己的过去,更应清醒的看到现在的形势;过去的辉煌并不预示着未来的成功。如果我们被现有的安逸冲昏了头脑,而失去了拼搏的精神的话,那么等待我们的同样将是不远处懊悔的眼泪的洗礼!
逆境成长的强者
与大多数出生于四五十年代的人一样,林树哲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挫折与艰辛。然而,这些不仅丝毫未损他与生俱来的灵性和才气,反而磨砺出他成为强者的意志与能力。在逆境中成长的他,处变不惊,应势而上,表现出强者风范。
林树哲于1948年出生于泉州南安官桥。196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学。然而,历史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浩劫”断送了他的大学梦。作为六八届的高中生,他加入“上山下乡”的队伍中,被分配到偏远山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四年的开荒、种田生活中,他表现突出,以“先进知青”的荣誉被推荐到大田煤矿当了采煤工人。
采煤当然不是什么美差,每天在黑暗潮湿的岩石夹缝里俯身弓背,抡镐挥锹,而且还要时刻面临坠石、塌方的危险。当时的林树哲虽然心存恐惧,但他还是靠坚定的意志支撑下来。“苦难对于弱者是一道深渊,而对于强者则是一笔财富。”三年后,他虽然伤痕累累,但他的内心,已是无所畏惧的钢铁汉子。
强者距离成功往往只差“机遇”二字。而这一转机,在1974年终于到来。当年,林树哲获准赴港定居。他怀揣着仅有的10元港币,只身前往香港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初到香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熙来攘往的人潮车流令从山野中走出来的林树哲感到震撼,他同时敏锐地感觉到,这里不是大陆年轻人的温柔之乡,而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技场。他从零开始,进了旅港实业家吕振万先生创办的织造厂,当了工人和货仓的搬运工。这个从大陆出来的年轻人,从不把这个最底层的工种当成苦差,而是他在香港成就梦想的起点。正是抱着拥有一个成功人生的梦想,林树哲在这个别人看来只是苦力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创造性的工作,显示了他的踏实、锐力和才气。这样的人当然不会被遗忘,他的表现很快得到上司的赏识,职位也由普通员工升至工厂管理层。
进入管理层,是林树哲走向成功的第一个平台。从那时起,林树哲展现了他在经营方面的管理和创新能力。几年后,林树哲走出去和友人合办了建兴针织厂,生意红火。后来,吕振万先生拟改组旗下的南益织造厂,出于对林树哲经营能力和个人修为的信任,老先生诚邀林树哲等人加盟。林树哲很清楚和吕振万先生共同发展的前景,更深知吕振万先生的良好为人,欣然同意,由此实现了两家工厂的合并,由林树哲全面出掌改组后的南益纺织公司。

收起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

全部展开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直言受宫刑是怎么回事?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

收起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还有很多成功人士背后都有一些逆境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