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3:09:47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76条,苏霍姆林斯基说道:
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所有这些都使我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的家长和教育者所接触的,乃是自然界里所有的东西中最精细、最敏感、最纤弱的一样东西——即儿童的脑.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儿童正是在这个年龄期——从一岁到7、8岁,变得头脑迟钝的.如果教育者这时候还没有看到、没有懂得这—点,没有去查明儿童偏离正常的智力发展的根源,那么儿童今后的智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会更加严重起来.而如果这些原因和根源经过调查、研究而弄明白了,那么就可以动用教育这一强大的力量,——像治疗病人一样建立在同样严格的科学原理基础上的教育.
所谓人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程序的不断进化,就像电脑不断升级一样,这就是经验的更新.(智力、道德、情感,莫不如此)
一般的小孩,都会经历一个不断抽象(或者说不断符号化)的过程,以数学为例,从手指到小棒(或围棋)再到抽象的数字、从具体的数字再到抽象的代数,每一次升级,都是一次新的可能性的实现,都大大地拓展了思想的疆域.而那些像风这样的有认知障碍的小孩,就是固着在某一阶段而无法继续顺利地发展到下一阶段.他摆脱不了手指,因为他只有用手指来计算,心理上才有安全感,才觉得答案是可靠的(显然,这一原理也适合于德育、心理健康,以及更多的领域).
但很少有人想到,在教育学当中,“数手指”的教师大有人在.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用最原始的方法教学.这种方法,就是一味地勤跟紧管,死抓硬抠,题海战术,胡萝卜加大棒.稍微“科学”一点,也无非是引入一些成功学战术,在励志上下功夫,一个劲地撒化肥,最终导致土壤盐碱化,至于认知方面,例如生命的周期以及特征,是基本不太明白的.一轮一轮地教育改革轮番来袭,也无非是给手指不断地重新命名,但数手指的程序却始终未曾改变.
如果将许多人职业生涯前五年与退休前五年的教学相比,在专业上的差别,只是数手指的熟练程度的差异,这是非常可悲的事.
不但如此,数手指的时间越久,越依赖手指,甚至与手指共存亡.对新课程改革的排斥,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这种心理作祟的结果.(也与新课程的诸多不成熟有关)因为这是一条熟悉而安全的路径,而尝试一套新的程序,则必须承担失败甚至一再失败的风险.——因为惧怕失败,许多人的尝试便是浅尝辄止的,而新瓶装旧酒,则要“安全”得多,既避免操作上的失败,也避免自我心理受伤.
这种心理,助长了许多人对“一贴灵”式的小花招(技巧)的热爱,但并不理解“技巧”背后的思想.毕竟,不同的技巧,往往与不同的思想相联系,而同样的技巧,在不同思想的指导下,用法有一定的差别(方法、分寸、时机、程度、关系……),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也.更重要的是,有了思想,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技巧.
总是“数手指”,当然也是教学少慢差费的最重要的根源.例如,因为缺乏相应的日常研究,许多老师一边在课堂上制造大量的学困生,一边又用大量的作业及无休止的补习尝试将学困生拉上来,结果搞得自己疲惫不堪.这中间并非没有反思调整,但始终是在数手指层面的反思调整,而没有真正地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探讨新的可能性.
在通常状态中,人总是凭借着本能(默会知识)而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例如一个老师,他往往是被动地工作,像一个零件,被镶嵌进学校这台快速运转的机器中,从早操一直到晚自习.中间无非是上课、下课、备课、批改作业,有空就偷着打个游戏或上网聊天,晚上回家了再看看电视做做家务,如此而已.身体,是被学校这台机器规定了的,但是心灵,却没人可以规定,于是就长久地陷入倦怠、麻木、散漫状态.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身体紧张,头脑放松”(跟学生在他的课堂上的状态一样).一推一动,不推不动,推急了乱动,能不动尽量不动.多数情况下,动力来自胡萝卜(工资、奖金、职称……)与大棒(考勤、评比、下岗威胁……),以及最为朴素的良心.
这是一种不自由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不是你,你是各方意志斗争的产物,是一个被操作的对象,就像你的学生是被操作的对象一样.这种奴役状态,伴随的是软弱的不稳定的情绪(哀怨、逃避、怯懦、无意义感).这种情绪,正是心灵鸡汤和处世哲学存在的最合宜的土壤.(当然,也是不成熟的情绪化的半吊子民主自由派思想的土壤)
教师成为研究者,则意味着在许多时候不让麻木控制自己,而是让心灵处于警觉状态,对习焉不察的日常教育教学给予持续的省思与改进.这意味着:1、只要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有一个问题学生没改善,就念念不忘地琢磨之;2、不断地努力地提高每个环节的效率,不在无价值的或低价值的事务上消耗过多时间;3、以问题为核心,不断地阅读相关资料寻求支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考建立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上;4、能够针对一个问题进行长期的跟踪探索(有时候要长达数年),并根据自己的思考结果不断地设计新的策略尝试解决之;5、战胜消极情绪,不让失败感长久地笼罩自己,既巩固战果,也善于向失败学习;……
研究是一种习惯,真正的研究者既是热情的又是冷静的,既让自己保持必要的丰富性,又极为纯粹和专注,既能够留意他人或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果,又能够忍受孤独独自阅读、观察和钻研.
尤其是,成熟研究者不让情绪长久地困扰自己,相反,越是繁难的问题,越容易激发研究的兴趣并视之为财富.
研究者通过正视失败,不断地探索新的可能,而让自己获得了自由,并享受创造的乐趣.这种自由,就是一种知识上的权力感,是在积极主动地利用环境和控制事务的感觉.
研究者可以失败,但如果研究的对象是孩子,孩子是经不起失败的.每失败一次,会让孩子丧失一分希望.
纵然如此,教师作为研究者,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确实不得不面临一次次的失败,而孩子,也会因为自己的不成熟而付出代价.——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孩子因为遭遇我们没有获得应有的进步.(因教师的冷漠以及粗暴而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原谅的)
每念及此,不能不心生痛苦,就像我经常会想起自己任教之初的不成熟而悔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