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重臣洪承畴为何改变初衷投降清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3:11:51

明末重臣洪承畴为何改变初衷投降清朝
明末重臣洪承畴为何改变初衷投降清朝

明末重臣洪承畴为何改变初衷投降清朝
洪承畴是明朝的重臣,以蓟辽总督率兵援辽,朝中文武对他寄予很大希望.松山城破之后,洪承畴及其部将祖大乐被俘.皇太极派席赖、查塔、钟古、商吉图等前往松山,谕请围困松山的皇太极长子、多罗郡王豪格,代善的孙子、多罗郡王阿达礼,努尔哈赤的十五子、多罗贝勒多铎等说,松山所获总督洪承畴、总兵祖大寿之弟祖大乐,可送入盛京;巡抚丘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如不降,可处死;祖大名、祖大成放入锦州.于是,豪格、阿达礼等对被俘人员以不同的待遇:将洪承畴、祖大乐两人送往沈阳;对明朝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先进行劝降,遭到拒绝以后,当即把他们就地处死,其下部将一百余人、士兵三千余人,也全部被杀害;将祖大寿的另外两个弟弟游击祖大名、祖大成,却放回锦州,实际是让他们去做祖大寿的工作.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皇太极很有心计,同时也说明他虽然比较宽厚,但对汉人的屠杀也是十分残酷的.被俘明将仅洪承畴、祖大乐送沈阳.祖大乐是祖大寿的弟弟,为争取祖大寿,自然要保护;而洪承畴是明朝重臣,加以文韬武略闻名,如能争取洪承畴归顺清廷,对清朝以后形势发展将起重大作用.\x0d  汲修主人(礼亲王)谈太宗襟度有曰:松山既破,擒洪文襄(即承畴),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头跣足,骂言不休.太宗乃命诸文臣劝勉之,洪一语不答.太宗乃亲至洪之馆,解貂裘而与之服,徐曰:先生得无冷乎?洪茫然,视太宗良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头请降.太宗大悦,即日赏赍无算,陈百戏作贺.诸将皆不悦曰:洪承畴仅一羁囚,何待之重乎?太宗曰:吾侪所以栉风沐雨者,究竟欲何为乎?众曰:欲得中原耳.太宗笑曰:譬之行者,君等皆瞽目,今得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众乃服.\x0d  据《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x0d  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x0d  这两处所说的一个共同点是,洪承畴被俘之初,确实坚决不降.其他史料,也证明这一点.《明季北略》里说他被俘后,\x0d  不屈,命之跪,承畴曰: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  朝鲜的王子李?写的《沈馆录》里也说,清廷无奈,就把他拘锁北馆,不给饭吃,只给菽水喝,想用虐待的办法来消磨他的意志.然而洪承畴并不惧怕,反而以绝食相抗,米浆不入口者七日,不过仍然是求死不得.《清朝全史》和《清史稿》里所说的洪承畴降清的关键之举,都是由于皇太极亲自去看他,并把自己的貂裘亲手给洪承畴披上,洪承畴受到感动,才归顺了清朝.应当说洪承畴从坚决不降到决定降清,是皇太极招降政策的结果.皇太极为此费了很大力气,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比较有作为的汉臣,如范文程、张存仁,也起了重要作用.当然,洪承畴也从皇太极的礼贤下士和宽广胸怀中,看到清朝有可能成功,而明朝的腐败已很难重振基业,这大概也是洪承畴决心降清的原因之一.至于民间广泛流传着洪承畴的降清,是由于皇太极的爱妃博尔济吉特氏做工作的结果,似乎并无根据.《清史演义》中第十回里关于洪承畴降清有过这样一段描述:\x0d  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桩好色的奇癖.这日正幽在别室,他是立意待死,毫无他念,到了巳牌,红日满窗,几明室净.听门外叮当一声,开去了锁,半扉渐辟,进来了一个青年美妇,袅袅婷婷地走近前来,顿觉一种异香扑入鼻中.承畴不由的抬头一望,但见这美妇真是绝色,髻云高拥,鬟凤低垂,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更有一双纤纤玉手,丰若有余,柔若无骨,手中捧着一把玉壶,映着柔荑,格外洁白.承畴暗讶不已,正是胡思乱想,那美妇樱口半开,瓠犀微启,轻轻的呼出将军二字.承畴欲答不可,不答又不忍,也轻轻的应了一声.这一声相应,引出那美妇问长道短,先把承畴被掳的情形,问了一遍.承畴约略相告.随后美妇又问起承畴家眷,知承畴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子女,她却佯作凄惶的情状,一双俏眼,含泪两眶,顿令承畴思家心动,不由的酸楚起来.那美妇又设词劝慰,随即提起玉壶,令承畴喝饮.承畴此时,已觉口渴,又被她美色所迷,便张开嘴喝了数口,把味一辨,乃是参汤.美妇知已入彀,索性与他畅说道:我是清朝皇帝的妃子,特怜将军而来.将军今日死,于国无益,于家有害.承畴道:除死以外,尚有何法?难道真个降清不成?美妇道:实告将军,我家皇帝,并不是要明室江山,所以屡次投书,与明议和,怎奈明帝轻信邪言,屡与此地反对,因此,常要打仗.今请将军暂时降顺,为我家皇帝主持和议,两下息争,一面请将军作一密书,报知明帝,说是身在满洲,心在本国.现在明朝内乱相寻,闻知将军为国调停,断不至与将军家属为难.那时家也保了,国也报了,将来两国议和,将军在此固可,回国亦可,岂不是两全之计么?这一席话,说得承畴心悦诚服,不由的叹息道:语非不是,但不知汝家皇帝,肯容我这般举动否?美妇道:这事包管在我身上.言至此,复提起玉壶,与承畴喝了数口,令承畴说一允字,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看官!你道这美妇是何人?便是太宗最宠爱的庄妃.因闻承畴不肯投降,她竟在太宗前,作一自荐的毛生,不料她竟劝降承畴,立了一个大大的功劳.\x0d  《清史演义》这个记述,在民间广泛流传.我写作此书时,审阅有关洪承畴降清的所有能看到的史料,绝无演义中记述的这些内容.演义属小说类,情节可以根据作者爱憎进行编造,本不足信.显然,这些编述的目的,在贬低洪承畴和贬损庄妃.\x0d  事实上,庄妃是不可能独自一人去看望洪承畴的,起码会有宫女随从;而且,沈阳的清宫院落不是很大,皇太极住的清宁宫,与庄妃所住宫室在一个院落,庄妃的一举一动其他嫔妃也能看得到.皇太极为顾及自己的颜面,也不会同意庄妃去用美人计说降洪承畴,这是一般常识.况且,《清史演义》在讲这个内容的第一句话就是: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一桩好色的奇癖.这话自然是丑化洪承畴的.实际上,洪承畴在个人生活上很遵守儒家道德,并没有什么风流之举.庄妃说降洪承畴未必是历史事实.但庄妃聪明贤慧,为皇太极出了劝降洪承畴的主意,倒还是有可能的.\x0d  张存仁等早年降清的汉臣,对招降洪承畴的确比较热心.到四月初,都察院参政张存仁即上奏道:\x0d  今松锦既破明国将帅有不人人破胆,处处惶惧者乎.臣观洪承畴欣欣自得,侥幸再生,是能审天时,达世务,仰慕皇上为天授福德之真主.洪承畴既幸得生,必思效用于我国,似不宜久加拘禁,应速令薙发,酌加任用,使明国之主,闻之寒心;在廷文臣,闻之夺气.盖皇上特为文臣之归顺者开一生路也,且洪承畴身系书生,养于我国,譬如孤羊在槛阱之中,蝇飞无百步之力耳,纵之何所能,禁之何所用,此恩养之不宜薄者也.\x0d  崇祯十五年(1642),即崇德七年五月四日,洪承畸同意薙发,正式降清.清廷怕他反悔,当天夜里就给他剃了发.第二天下午,皇太极命明朝降臣降将洪承畴、祖大寿、祖大乐、夏承德、祖大弼等入见.皇太极坐于崇政殿,洪承畴跪于大清门外请罪,奏曰:\x0d  臣系明国主帅,将兵十三万,来松山援锦州,曾经数战,冒犯军威.圣驾一至,众兵败没.臣坐困松山城内,糗粮罄绝,人皆相食,城破被擒,自分应死.蒙皇上矜怜不杀而恩养之.今令朝见,臣自知罪重,不敢遽入.所以先陈罪状,许入与否,候旨定夺.\x0d  皇太极听罢,十分高兴,他说:\x0d  洪承畴所陈诚是.彼时与我军交战,各为其主,朕岂介意?朕所以宥尔者,以击败十三万兵,与得松锦诸城,皆天也.天道好生,善养人者,斯合天道.朕故推恩活尔,尔但念朕抚育之恩,尽心图报.从前情罪,悉与宽释.\x0d  于是洪承畴等入大清门,在崇政殿前,向皇太极行三拜九叩,正式投降清朝.礼毕,皇太极召洪承畴等入殿,命坐于左侧,赐茶,问洪承畴曰:\x0d  洪承畴答道:\x0d  昔无此例,今因文臣众多,台谏纷争,各陈所见,以闻于上,遂致如此.\x0d  皇太极说:\x0d  今日文臣固众,昔之文臣亦岂少耶?特今君暗臣蔽,故多枉杀,似此死战被擒,势蹙归降之辈,岂可戮彼妻子.即其身在敌国,可以财币赎而得之,亦所当为,何至坐妻子以死徒之罪乎?其无辜冤滥亦甚矣.\x0d  洪承畴垂涕叩首奏道:\x0d  皇上此谕,真至仁之言也.\x0d  皇太极命洪承畴等退出,坐于大清门外.当时祖大寿等为皇太极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皇太极不受,祖大寿等跪于大清门外一再恳请,皇太极念其心诚只拿了一两件,其余全部退回.回宫之后,皇太极命多罗贝勒多铎等在崇政殿宴请洪承畴等.宴毕,大学士希福、范文程等传皇太极谕承畴、大寿曰:朕今日未服视朝衣冠,又不躬亲赐宴,非有所慢于尔等也,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耳.洪承畴等忙叩首奏道:圣恩优异,臣等何以克当,虽死亦无憾矣!皇太极是个极细心的政治家,对祖大寿送来的丰厚礼物拒不收,并非他不喜欢,而是不愿让初次相交的降臣看他不起.最后收一两件,是为了照顾降臣的情绪.他在赐宴之后,考虑到降臣因他不在席上而有想法,忙又让人向降臣说明他不出席的理由.这实在是周到极了.在降臣面前,他的这些做法,都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也增加了降臣对他的信任.皇太极的这些举动,使洪承畴感激流涕,从此真心归降,为清王朝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