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朗读怎样停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20:31:07

文言文朗读怎样停顿
文言文朗读怎样停顿

文言文朗读怎样停顿
一、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解释】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2、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若夫/淫雨霏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其/如土石何?(5)盖/追先帝之殊遇.( 6)故/君子有不战【解释】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6)中的“若夫”“且”“其”“盖”“故”为语气助词.
3、“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停顿.
如:余闻之也/久
【解释】句中的“也”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二、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1、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1)先帝/不以臣卑鄙.(2)吾/视其辙乱.
2、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
如: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
如:(1)受任/于败军之际.(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
如:如:(1)今/天下三分.(2)今/南方已定.
三、根据文意,做好停顿
1.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释】(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2.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必以/分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解释】例(1)“以”后省略了“之”;例(2)介词“为”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3.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解释】例(1)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是并列短语;例(2)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为并列短语.
四、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谥号、地名、文体名称等应作停顿.
如:(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2)侍中/侍郎/郭攸之.(3)陋室/铭.(4)爱莲/说.(5)出师/表.
【解释】例(1)中“陈尧咨”,谥号康肃.“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因为陈是欧阳修的前辈,因此名字与谥号合称,表示尊重.例(2)“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例(3)~(5)“铭”、“说”、“表”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
五、总结规律,做好停顿
文言文本来不大讲究语法,但今人根据古人的表达习惯总结出一些语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划分节奏须维护其古代特点和意义的完整性.此外,利用文言文的固定结构也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如……何,奈……何,若……何,谁……者,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参考.
如:(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解释】例(1)是以定语“高”后置为特点的倒装句,考虑停顿,应不失结果完整;例(2)则是典型的省谓语句,“再”“三”后均省去谓语“鼓”,朗读应形成层次,以保其语意不残.
总之,文言文停顿节奏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希望同学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这样,才能轻松地掌握好文言文节奏的停顿.下面提供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同学们不妨练练兵.
{题型练习}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 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盖竹柏影也 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1、下车引之12、生亦我所欲
{参考答案}
1、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 5、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6、盖/竹柏影也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1、下车/引之 12、生/亦我所欲
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文句停顿的规律:
总起来说,应把握“两个原则”,遵循“八个规律”.
一、两个原则
1. 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如:① “今/天下/三分” (《出师表》)
“今”是一个词,“天下”又是一个词,不能把“天下”断开,“今”和“天”不能连读.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是两个词.“中”是其中,“间”是夹杂,两个词不能连读.
③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以”为古今异义词,是“可以凭借”之意,中间应稍作停顿.
2. 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如:①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它的上面.“唐贤今人诗赋”是个短语,不能断开.否则就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②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也”表提顿,按意义应归于前.
二、八个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处停顿可忽略不计)
如: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城/非不高也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⑤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⑦其一/犬坐/于前
2 .动宾(动补)之间要停顿.
如:①必有/得天时者矣 ②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⑤余/尝求/古仁人之心⑥受任/于败军之际
3.发语词和句首关联词、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①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 然则/北/通巫峡 ③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⑤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⑥已而/夕阳在山
⑦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语句倒装处要停顿.
如: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躬耕/于南阳
④ 告之/于帝
5.承前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
如:①是/进亦忧,退亦忧 ②是/知也 ③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句中转折连词“而”前要停顿.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以上只是文言句子停顿的一般原则和规律,朗读时要看具体的语言环境,重在“语意”上花功夫,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一定看好题目所要求的划分几处,依意群来标示.
7.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8.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八种方法,而这八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三、特殊说明:
1.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人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错误.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①虞山是山名.
②他姓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对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停顿应体现出省略成分: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
①今齐地/方千里
②今/天下三分
4.表时间和方位的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