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写回民的风俗的作文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8:15:50

怎么样写回民的风俗的作文啊?
怎么样写回民的风俗的作文啊?

怎么样写回民的风俗的作文啊?
在祖国大家庭中,回族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它与汉、满、苗、壮等在华夏大地土生土长的民族不同,也与俄罗斯、撒拉族等迁徙定居于神州一隅的外来民族不同,又与跨国跨界、相互毗邻的哈萨克、朝鲜、塔吉克等民族不同.而是自公元七世纪开始,在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过程中,陆续来我国传教、经商、迁徙、定居的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不同语种、不同国度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与华夏古国的汉、蒙、维吾尔等土著民族,长期融合,生根繁衍、发展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生的民族共同体.在信仰礼仪、生活习俗等方面,不但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各国的穆斯林民族,有众所周知的共同之处,也与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有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
  从伊斯兰文化巨大凝聚力的角度看,回族许多礼仪习俗,与国内外的穆斯林民族或伊斯兰教信奉经纬交错,具有明显的同源异流、同宗共祖的色彩.但回族不像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从封闭或半封闭的方式长期聚居于一定的地域内,而是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散居于全国各地.经过1300余年,在以华夏古国汉文化为主体的多种文化圈内生长、繁衍、交融、积淀,形成了回族文化的多重性,复合型特点.从宏观方面说,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和华夏文化的综合体,其表现为用共同的宗教信仰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生活、娱乐;在继承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兼收并蓄,创造发展具有独特色彩、便于标识的中国回族文化.从微观方面说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哪儿的回回说哪儿的话,哪儿的回回唱哪儿的歌.各地回族的民俗又受到特定地域的生存环境、文化习俗的制约和渗透影响,东西南北中,同中有异,大同小异,五彩缤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域性、局部性的色彩.
  信仰礼仪习俗,是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广泛涉猎民俗民间约定俗成、长期流传的饮食、服饰、住宅、用具、语言、职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教育、审美、艺术、娱乐、禁忌等各个方面.
  一、回族的起源,形成及发展分布概况
  (一)回族人口分布状况与居住特点
  回族亦称回回民族,是中华大地上孕育产生并被国家认定的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据统计,回族人口共计940余万,位居全国第三位,“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遍布于全国各地.
  回族的独特生活习俗与礼仪习俗,是在回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较深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从宏观方面说,它是回族人民为适应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境遇和社会生活需要,约定俗成、世代伟承、共同自觉遵守的思想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因而他带来浓厚的宗教性与民族性,从微观方面看,分散聚居于全国各地的回族,由于种源、教派、客观环境和文化类型的不同,又具有复合性、地域性的特点.回族民俗和其他民族的一样,作为历史和社会的产物,必然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他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保存其优秀的、先进的、淘汰其过时的、落后的,以适应不同国情和时代潮流的需要.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基础与发展水平有高低与发达落后之分,民族本身和民族文化绝无优劣高低之分.对于回族中具有独特色彩、深刻民族性与广泛群众性的风俗习惯,我们应视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来研究对待.
  回族这种严格的禁食习俗,也与伊斯兰教有很大关系,《古兰经》第五章第三节中强调指出:“对你们列为禁戒的是自死物、血、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下的动物,但宰后才吃的仍然可以,禁止你们吃神石上宰杀的……凡为势所迫,而无意犯罪的(虽吃禁物,毫无罪过),因为真主确实是至赦的,确实是至慈的.”
  禁食血液.在伊斯兰教还未产生之前,古阿拉伯人就把血液作为一种宗教禁忌.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存在于血液之中,吃血是渎神行为.
  禁食自死物,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一种经验,怕食物中毒,后来被写进《古兰经》,带上了宗教色彩.中国伊斯兰教学者刘智在解释禁食自死物等规定时说:“自死物不可食的原因有二:一是凡物自死必有毒.二是一切生物均有二性,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本然之性对人生有益,而气质之性是由血气而生,为贪恶嗜欲之性,有累于人心者也,所以生物必宰而后食,这是为了去其血气.”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发展,非常注意饮食的选择.清代我国回族学者刘智在他的《天方至圣实录》中指出:“六畜中可以驱使而不可食者三,马、骡、驴也;可以驱使而复可以食者二,驼与牛也;只可供食不可驱使者,羊也.”这就逐步养成了回族不吃自死物、血液的习惯,也养成了不吃马、骡、驴肉的习惯.现在回族对那些性情恶劣,喜吃污秽,形状怪异、暴目、锯牙、钩爪、吃生肉者皆不吃.如虎、狼、豹、狸、狮、猿、猴、猫、鹰、鹞、鸷、刺猬、熊、蛇、田鸡、黄老鼠等等,对这些东西一律不吃,除非在万般无奈,保全生命时,可以少吃一点维持生命,但不能吃饱.
  回族对可以食的牛、羊、骆驼、鹿、鸡、鸭、鹅、鸽、鹑、兔等畜禽,也要请阿匐或懂得宰牲规戒的穆斯林来宰,形成了宰牲定制,即宰前,要洗大净和小净.如宰牛、羊、驼时,须用绳子捆绑其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并将这些可食畜禽摆成头南、尾北、面西的姿势,宰牲时必须先念诵真主名,俗称“道太斯米耶”:“比思敏俩习,安拉乎艾克白尔!”即:“以安拉之名,安拉至大!”然后切断畜禽的食管、血管、气管,待控净血液之后方可剥皮或拔毛收拾,禁止用滚水烫皮、烫毛.回族不吃非穆斯林宰杀的牛、羊、鸡等畜禽.
  回族这种特别讲究的宰牲习惯,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过.在元代,成吉思汗开始制定了一条重要的禁令严格禁止用断喉法杀羊,凡宰羊必须按蒙古族的破腹法宰之,违者要处以死刑.到了元太宗窝阔台和元世祖忽必烈仍然坚持这条禁令.由于这条禁令有悻于回族宰牲的风俗习惯,所以,遭到了回族的抵制和反对.他们不向朝廷献贡物,迫使统治者收回了这条禁令.
  回族由于受《古兰经》的影响,严格禁酒,毫无变通办法.长期以来,养成了不饮酒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认识到酒的危害.笔者调查时,回族群众认为,酒是一种麻醉饮品,饮酒不但对身体健康不利,而且在历史和现实当中,因饮酒耽误国家大事、败家、丧身、违法乱纪、为非作歹、毁坏自己声誉的不胜枚举.所以,回族认为饮酒是不光彩、不应该的,必须严格禁止.对孩子从小就进行教育,不许饮酒.现在回族无论是烈性酒,还是甜酒、啤酒,都在禁止之列.
  回族也不抽烟,认为抽烟,特别是抽鸦片是一种犯罪,所以过去回族抽鸦片的很少,“百里无一”,男女老少皆知道它的毒害.因此,长辈对晚辈,妇对夫都常常进行劝导教育、敲警钟.如回族民间有一首歌谣就是妇劝郎不要抽鸦片:“你不要抽洋烟,抽上洋烟光花钱,到老受艰难,一时发了痛,浑身乏瘫困,走在人前短精神,说话无人听.”回民抽纸烟的也不多,即使有,也多是城市里面的年轻回民.现在遇到结婚等喜庆日子,适当准备点纸烟,招待兄弟民族.回民不抽烟,这是一种卫生习惯.他们认为,抽烟一是痰多、肮脏、不卫生;二是抽烟可致肺癌等多种疾病,对人的健康十分不利,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三是抽烟的人寿命短.据有关专家统计,25岁以上的人,每天抽40支烟,其平均寿命比非吸烟者短8岁,所以回族群众不喜欢抽烟.有的回族老人还反对别人到自己礼拜的屋抽烟.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在中国的西北角》中说:“惟人事方面则汉人身体孱弱,衣服褴褛,鸦片残害后的苍黄瘦脸,挂在多半的汉人头上!凡是身体壮实,衣服整齐,骑高骡大马者,都是回回.”
  由于回族不抽烟、不喝酒,所以回民一个个红光满面,面目清秀,身体强壮,不吐痰,不喘息,即使年届古稀的老人,也能照常骑自行车,参加劳动,因此,长寿老人颇多.在1983年人口普查中,宁夏共有22位百岁老人,其中22位就是回民,而回族人口还不到全区人口的三分之一.
  回民对离婚比较慎重,一般不随意离婚.有的夫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欲离婚时,回族当中的阿訇或有威望的老人尽量劝说,劝说后确实无效者允许离婚.离了婚的妇女或丈夫死后改嫁的,都要等待一段时间,这主要是看女方是否怀孕.有些夫妇离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想复婚时,须经德高望重的回族老人说和,在政府登记后,由阿訇念“尼卡哈”复婚.回民认为这是合情合理、合法合教的.
  回族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从民俗的角度看,回族通过世代相传的习俗,将回族宗教、历史、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艺术地表达出来.讲故事的人,一般是回族中见多识广、头脑清楚、记忆力强的回族老人.他们在心情舒畅、劳动闲暇时,与晚辈们坐在一起,通过讲故事,既教育了后辈,又使其学到知识,还调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经过代代相传,回族的故事越传越多,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回族故事家.现在在回族人民中有能讲上百个故事的,有的能讲几十个故事的人.如回族故事家丁连珍所讲的故事,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男女群众都爱听他讲的故事.回族当中的有些阿訇喜欢给穆斯林群众讲一些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故事,且在讲故事时,比较严肃.而其他回族故事家大多性格开朗,谈笑风生,口头表达能力强,讲话具有吸引力.他们在讲故事时往往既继承前人的传说,又有个人的加工创作和发挥,所以在回族民间,同样一个故事,往往有不同的细节.另外,由于回族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传说、故事的内容极其丰富.据初步调查,截至1992年底,已搜集整理发表的回族民间故事达一千二百多个,出版回族民间故事的书达十几本.这些故事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回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就回族传说来讲:有人祖阿旦、阿旦和好娃、阿当寻火种等神话传说;有回回的来历、回汉自古是亲戚、回回识宝的传说等史事传说;有穆罕默德的故事、赛典赤的传说、郑和的传说、杜文秀的传说等人物传说;有回族结婚追马的来历、阿舒拉饭、朵儿茶、斜贴茶壶的来历等回族风俗传说;有飞来寺的传说、博格达的传说、奶光湖的传说、米钵山的传说等风物传说.回族的民间传说,除风物传说具有地域性特点外,其他传说在全国各地流传,有的甚至备受赞赏.回族的其他各种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寓言故事、笑话故事、动物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等,描述了一幅幅回族风情的画卷,揭示了民间故事的民俗性格.无论在田间地边,还是炕头灯下,讲者口若悬河,手舞足蹈;听者津津有味,捧腹大笑.就故事的内容来讲,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回族人的思想风貌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回族的机智人物故事,如索里哈和赛里买的故事,充分地表现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回族这种禁止与封闭的文娱习俗,在有的地方有所改变,有不少回族文娱方面的人才,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如回民聚居的宁夏西吉县、同心县、吴忠市、泾源县等和甘肃临夏等地都有许多回民去上台演出.不少回族“花儿”歌手还赴省区和北京演唱.宁夏和甘肃临夏还分别排练了回族“花儿”歌舞剧《曼苏尔》和《花海雪冤》等,真实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广大回族人民的好评.在全国各地也涌现了许多回族文娱人才,其中有些是全国著名的,如京剧艺术表演大师马连良,相声大师马三立,音乐指挥家李德伦,电影演员李默然等等.
  回族语言
  回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现在基本上使用汉语言文字.但回族在本民族内部交际时,特别是在举行有关宗教仪式、经堂教育和交流思想当中,仍有其本民族的一些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所以,笔者也把它作为回族民俗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概述.
  回族的先民由于分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定居以后,因地理环境和建筑材料有别,以及受中阿文化的影响,其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和式样丰富多彩.从建筑艺术风格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阿拉伯式风格;二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三是阿拉伯式和中国传统古典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不管什么风格的建筑,都直接影响了回族清真寺的建筑艺术,充分表现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建筑艺术风格,足以使人感到一种美的享受.
  自唐、宋至元初六七百年间,我国回族修建的清真寺,基本上都保持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修复和重建的清真寺,大多也都采用了阿拉伯式建筑艺术风格.大殿顶脊多为半圆拱形,邦克楼为尖塔式.其内外装饰更富有阿拉伯特色.
  以怀念穆罕默德圣人取名的广州怀圣寺(俗称光塔寺),由光塔和寺院两大部分组成,其造型特别优美,尤其是该寺光塔高达36米,塔表为圆形灰饰,远望如光洁的银笔,别致壮观,直上苍穹.
  在回族地区,我们看到还有许多中国传统古典式的清真寺建筑.这类清真寺从结构上看,多采用木结构体系和砖木结构体系.从布局上看一般为“三堂一院”:即礼拜堂为正殿,南北厢房为经堂和澡堂.建筑艺术的特点是雕梁画栋,飞檐四出,角亭对立,气魄雄伟.但这类清真寺的碑柱、门窗以及室内装饰上又呈现出了阿拉伯建筑风格.如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其外部造型为中国宫殿式建筑,巍峨壮丽.整座寺院沿东西向中轴线前后共分五进院落,外院是一座雄伟的牌楼,主体建筑分为前后大殿、省心楼、凤凰亭、朝阳殿,也称“五凤朝阳殿”,布局合理,宽敞明净,优雅美观.天花板藻井与米拉哈布左右的木雕阿拉伯文、花卉和抽象的几何图形,均系明代精品.
  回族的刺绣富有想像力和艺术魁力.虽然伊斯兰教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在造型艺术中表现有生命的物体(人和动物),但她们创作日常生活用品和鸟类动物时,往往绣成一种错综复杂的图形,使鸟类等形体交织在花草图案中,以求形似.
  刺绣花草图案和几何图形,是回族妇女刺绣的绝技.在西北山区回民家里,我们看到她们的枕头、坎肩、挂图、围裙等处绣的花卉,形象非常逼真,形似蝴蝶的花朵,娇嫩的花瓣,淡雅恬静,仿佛使人感到散发着暗香.有些刺绣作品,很注意变化装饰,给人以整体美.她们往往撷取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的植物叶,构成自己想象中的花草树木,技与叶、花与蔓和谐地统一,有点像汉族人刺绣图案中的百花百果一棵树的创作方法.苏州回族妇女全静芬的刺绣作品,轰动了我国刺绣界,曾在国际上获奖.
  回族妇女的刺绣,不仅表现自然美、生活美,而且还艺术地表现其宗教信仰.当回族姑娘或媳妇买回一块干净的布料后,洗完大小净便请阿匍书写上阿文中堂,然后便不分昼夜,千针万线地刺绣.绣完字,一般还用传统的阿拉伯几何图形或云纹样绣上花边,挂在墙上,颇受人们的喜爱与好评,充分体现了回族妇女的审美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