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关于雷雨和狂人日记的读后感(1000字,高一水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9:04:37

两篇关于雷雨和狂人日记的读后感(1000字,高一水平)
两篇关于雷雨和狂人日记的读后感(1000字,高一水平)

两篇关于雷雨和狂人日记的读后感(1000字,高一水平)
雷雨读后感 范文一:
《雷雨》,“到底什么才是公正”这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了好久.为什么故事的结局那个最该死、最该疯的人安然无恙?为什么那么多无辜的人就死的死

疯的疯呢?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曹禹最喜欢繁漪这个角色,但他没有刻意美化她. 她的发疯是她唯一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矛盾的冲突穿插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每个人也由矛盾的驱使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下场,似乎唯独周朴园的例外,可我还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苟活.试问如果有一天地球大爆炸,到底是死的人可怜,还是活着的人可怜呢?他看着身边的人都人不像人,鬼不像鬼,那最受煎熬的就是他了,可能曹禹先生要的就是这个感觉吧!
雷雨读后感 范文二: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
雷雨读后感 范文三:
初读《雷雨》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当我一口气读完并合上最后一页时,仰头却发现天上的星星也在对我惨白地笑着,而我的心,已如夜一般黑,夜一般重.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
一、 周冲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我觉得周冲从头到脚都是无辜的,他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最后连死也是无端端的,但是,周冲的出现,毕竟给灰暗的故事色调增添了一抹亮色.
二、繁漪
繁漪不是个平凡的人,她有着多重身份,因此,封建礼教下的她生活得好不艰难.
繁漪是忧郁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她的眼光时常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绝望,她时常抑制着自己.她是一个受过一点儿新式教育的人,她文弱,明慧,对诗文有一定的爱好,但也有一贯的热情和力量在她心里翻腾着.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这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火一样热烈,恨起人来又像火一样把人烧毁,然而她的外表是沉静的,就像秋天的落叶轻轻落在你身旁.
繁漪也许是《雷雨》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人物之一,我喜欢繁漪.她是个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人,她接受了封建礼教,也勇于反抗封建礼教,但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还根深蒂固,她又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出彻底的反抗,所以她就在接受和反抗的痛苦中苦苦挣扎,特别在“吃药”和处理与周萍的爱恨关系上.
我觉得用水来形容繁漪最合适不过了,繁漪,柔弱又坚强,像水一样,水至柔,柔肠百结,但也可水滴石穿;繁漪又是孤独的,虽然水滴石穿,可水穿后就无所谓水,因为水已没有了依靠;繁漪是可悲的,水执著得用一生来敲打石,可力尽了终生,也只能穿出一线小洞,最终也无力改变石;繁漪是可怜的,因为冰冷的水永远不会给繁漪带来爱的温暖;繁漪还是悲壮的,水滴石后即粉身碎骨,又如繁漪终究要凤凰涅磐.
三、周萍和周朴园
这是两个相似的人物,周朴园专横、自是、倔强,和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一样,在家里和下属面前都格外威严,不惜一切地剥削工人.周萍和他的相似之处在于两人的自私和自以为是,他们毫不迟疑地接受封建礼教,只不过周萍总有着昏暗的眼神,闪烁着迟疑和矛盾.他总是悔恨自己的错误,当一个新的冲动来了,他的热情与欲望就会像水一样淹没他.他那星星的理智,不过是卷在漩涡上的一段枯枝,这样,一个大错就跟着一个大错发生.他痛苦,悔恨,他羡慕一切没有顾忌而敢做坏事的人,他又羡慕一切能干一番“事业”并依循着上层人的“道德”做模范家长、模范公民的人.他佩服他的父亲,在他眼里,父亲除了有点冷酷和倔强外,是一个无暇的男子,但冷酷和倔强是他最喜欢的,因为这都是他自己没有的,他是一个软弱的人.
作者运笔的又一好处是安排了周萍父子相似的境遇,虽然对周朴园着墨不多,同样可知周朴园的卑劣之处,并由周朴园的行径揭露了资本家的罪恶本质.
四、鲁贵和鲁大海
虽然是父子,也许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缘故,二人性格截然不同.鲁大海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而中国的工人阶级受着多重压迫,反抗得就异常激烈.他的性格更是倔强的,他满蓄着精力,年轻的激情和热情就像即将爆发的火山,他的反抗精神被彻底地展现出来.
而鲁贵,十分“懂事”,尤其是礼节.他又有点驮背,似乎永远都应该欠着身子向主人答应着“是”.他恪守着“下人”的规矩,眼里还闪烁着贪婪的目光,但这贪婪和周朴园的贪婪绝不相同,周朴园的贪婪是张着狮子般的血盆大口对工人进行残酷的剥削,而鲁贵的贪婪只能是市井小人的见钱眼开.
五、鲁四凤
同周冲一样,四凤是个很纯洁的孩子,可与周冲最大的不同是:四凤没有接受过教育,她不可能接受新思潮的冲击.她不会反抗,不会站出来和封建礼教反抗,因此而只能具有劳动人民的朴素的美德:善良、勤劳.
总之,四凤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女孩子,却又逆来顺受,听从别人对自己的命运的安排.
六、鲁侍萍
最后才谈到侍萍,侍萍的确让我不知怎么去评价,侍萍也是个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她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痛苦,又有太多的偶然.
应该说侍萍是个有骨子的人,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是她又对周萍有所依托,所以她的反抗不会彻底,在对待周冲和四凤的问题上,她又主动妥协,用一味地退却和忍让来成全别人,牺牲自己.
这就是《雷雨》中的全部人物,每个人都着实重重地涂了一笔灰暗的色调,于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八个人都露出了煞白的面孔.
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四卷五号发表了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狂人日记》是一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十三则不同年月的日记所组成的艺术画面,正是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所造成的“吃人”社会的象征.小说中既有赵贵翁、古久先生、老头子、大哥之类的封建统治者,又有如给知县打枷过的,给绅士掌过嘴的,衙役占了他的妻子的,娘老子被债主逼死的,及至狼子村的佃户等一群被统治者,这一群被统治者,虽然处于被人“吃”的地位,却又不知不觉中帮同统治者“吃人”.这就是狂人说的:“他们的心思很一样,一种是以为从来如此,应该吃的;一种是知道不该吃,可是仍然在吃.”小孩子的“吃人”是“娘老子教的”.因此,这篇小说的深刻性并不仅仅表现在它对于封建统治者“吃人”罪恶的揭露,更在于它揭露了几千年来封建家庭制度和礼教的“从来如此”的“吃人”本质.这种“从来如此”的传统,非但是统治者的“吃人”的理由,而且被统治者在精神上还深受其害,使他们麻木、愚昧,自己被“吃”,却还要帮同“吃人”者去“吃”与自己处在同样地位的人.
狂人也来自吃人的“家族”,他同样肩负着历史的因袭的重担.但是他开始觉醒了,他敢于挣脱“从来如此”的传统束缚,热烈地向往着容不得“吃人”的人存在的新时代.他真诚的自省:“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他所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吁,是要把被吃的人群从悲剧中拯救出来,通往光明的未来.
狂人是一个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叛逆者.当然,他还不是新时代的“真的人”.他看出大哥一伙“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好继续吃人的阴谋.”却还想“劝转”他的放弃“吃人的心思”.对吃人者的“劝转”思想,显然是“狂人”思想上的一个局限.但是,狂人却毕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与封建传统相决裂的真正的叛逆者.是他发现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也是他敢于对“从来如此”的“吃人”旧秩序提出怀疑和挑战,同时,又是他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预言,并为此而寻求新的道路.他反映着经受几千年的沉重封建压迫的人们开始觉醒,开始反叛.他是凝聚着时代艺术的叛逆者的形象.
在欧洲,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以他著名的《神曲》第一次向人们提示了新时代的思想而成为“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在中国,给中国人带来崭新时代感的第一篇不朽之作,则是鲁迅的《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以惊世骇俗的思想和艺术力量显示了历史已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显示了中国文学已告别了历史的过去而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这正如沈雁冰的在《读之呐喊》一文中回忆到当时读这篇小说的感受时说,简直感到“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也如张定璜在《鲁迅先生》中说,《狂人日记》使他觉得:“我们就譬如从薄暗的古庙的灯座底下骤然间走到夏日的淡光里来,我们由中世纪跨进了现代.
2002年12月9日获嘉兴市中学生读名著征文比赛高中组三等奖
我从初中就读鲁迅的《狂人日记》.那时我不太懂小说的意思,后来几次的老师和同学的话题中明白了.鲁迅写狂人日子是批判旧时代人吃人的社会.狂人为人吃人的痛苦与惊惧而发狂.果然狂人是因人吃人而狂吗?非也.深悟或隐约而有悟的中国社会人吃人者有之.中国人是自己吃自己的人.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狂人日记最初进入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而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遐想.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对他进行迫害. 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理解读出现.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于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中根深蒂因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球毁灭几千次的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论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界疾病“爱滋病”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建闭在天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天法解脱的痛苦.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真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唤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