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解析!1.人物描写方法 2.环境描写 3.修辞手法4.句义理解 5.文章主旨 6文学常识 7.小说线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17:56

鲁迅的解析!1.人物描写方法 2.环境描写 3.修辞手法4.句义理解 5.文章主旨 6文学常识 7.小说线索
鲁迅的解析!
1.人物描写方法
2.环境描写
3.修辞手法
4.句义理解
5.文章主旨
6文学常识
7.小说线索

鲁迅的解析!1.人物描写方法 2.环境描写 3.修辞手法4.句义理解 5.文章主旨 6文学常识 7.小说线索
《药》的主题
  首先从作品本身来看.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夥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麼寂寞,多麼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是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华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写的人物,革命者夏瑜没有正面出场.小说深刻地剖析了他们“不幸”与“不争”的一面.
  华老栓:是一个既勤劳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劳动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艰辛,(“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但作者着力描写的并不是他的经济状况,而是他的精神愚昧.老栓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感到“幸福”.在他的内心儿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于所谓的“革命”,他不关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
  康大叔:作为统治阶级杀人的工具,凶暴、残忍、贪婪.小说中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都有描写,尤其是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等动词更是生动表现了他的蛮横.但要着重指出的是,康大叔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却并不是罪魁祸首.
  夏瑜:家境贫寒,但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作者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而他的牺牲虽然并非毫无影响,但也有英雄振臂一呼却并无人响应的孤寂的悲哀.
  夏四奶奶:可怜儿子,而又对儿子的事而感到遗憾,同时也不理解儿子,...这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药》题目的含义
  《药》的题目含义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全文以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为故事的开头,题中的“药”即蘸著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
  2.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麻木不仁的人民群众的一帖药,意在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
  3.文章同样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指出革命不能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 康大叔的形象.
  他第一次出现是在刑场.夏瑜被杀后,他突然出现在老栓面前;第二次出现是在茶馆.当茶客谈话时,他突然闯进来.文中先后用“黑的人”“横肉的人”指称他,到以后通过跟华大妈对话,才知道他是康大叔.作者之所以那样指称他,不仅是为了突出人物外貌特征,更主要体现对他的憎恶之情.文中并没有交代他是刽子手,但我们可以从课文注释和小说具体描写看出来.注释指出,旧时民间迷信,认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结核病,处决犯人时,有人向刽子手买蘸过人血的馒头治病.而刑场写的就是钱血交易,所以可推知其人就是刽子手.此外,更可以从描写中看出来.他贪婪、阴险、狠毒、卑鄙,是封建统治者十足的爪牙,帮凶.
  替主人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合理;诈骗群众,把革命者鲜血当“药”高价出卖;宣扬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
  康大叔这人尚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便恶行累累,可想其主人将多么凶残狡诈!
  康大叔这个人物不仅写得十分传神,而且饱含了作者辛辣的讽刺意味,使人读后久久难忘.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这三种手段.
  肖像描写之所以精彩,在于能抓住最富有特色的神态,容貌与服饰,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性格特点.如写“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其凶神恶煞的形象跃然纸上.又如写“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其流氓的形象呼之欲出.
  动作描写之所以精彩,在于能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在特定情景中各种性格化的行为.如:写卖人血馒头时,用“摊着”,“撮着”两个动词准确地画出其人凶狠而贪婪;用“嚷”、“抢”、“扯”、“裹”、“塞”等动词,极其准确地写出其人对老栓粗野态度和不耐烦心情;用“抓过”、“捏一捏”,写出其人接钱、数钱熟练动作和丑恶、凶残的灵魂.
  写进茶馆时,用“闯”、“嚷”两个字,准确表现其人目中无人的粗野行径,等等.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2.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1907年,光复会成员秋瑾被害于“古轩亭口”,鲁迅就是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药》.这句自然描写让我们很自然的联想到了秋谨的死,使文章与时代相对应了. 自然环境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 这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这句虽然字数不很多,却奠定了文章压抑的感情基调,周围事物皆死气沉沉,也可烘托出华老拴心情沉重. 之后还有一句“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的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叫.”其中“黑沉沉”、“灰白”的路和“一只也没叫”,这也使气氛阴森幽暗,基调冷峭深沉,让读者不禁感到压抑.
  《药》的结构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对《药》的线索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说“暗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药》的主线,夏瑜的主人公的地位是“摆好了的,确定了的”.也有人说,《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又有人说《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明暗两条线也就没有主次之分了.